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学校规划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专题网站 > 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 > 2009-2010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创建 > 第一部分:基本指标 > Ⅲ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办学绩效领先 > Ⅲ-1 发展战略 > 学校规划 >> 正文
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建规划
更新时间:2010/12/13  作者:本站原创 佚名  阅读:7808次  
第一部分 创建基础分析
 
一、学校概况
松江一中创办于1904年。清末,松江府领“兴新学”风气之先,以“维新”、“图强”为宗旨,在云间书院的基础上,改设了一所新式学校——松江府中学堂。其后历经嬗变,发展成今天的松江一中。1960年,学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定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78年,改为县重点中学。学校目前占地80595㎡,建筑面积32044㎡;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1500多人,教职员工179人,其中教师139人,职工40人。
走过百余年绚丽和光荣的历程,学校成为“成才于斯”的育人摇篮。从我们这座校园里走出了在各个领域发挥骨干作用的数以万计的人才,其中包括共和国部长在内的高级干部、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深受观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及成就突出的全国劳动模范。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历任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连创佳绩,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普教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花园单位等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学校获得了社会、家长普遍的认同和赞誉。
 
二、创建优势
1、经过百年办学历练,学校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顾学校百年之历程,虽校名历经嬗变,校址历经变迁,但一中传统一以贯之,一中文化一脉相承。审视今日一中之校园,干群同心,师生和谐,全校上下同舟共济,不断进取,形成了“和美奋进”的学校文化。“谨慎养德,刻苦治学”,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是几代人的共同追求。“和美奋进”的学校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奋然前行的动力源泉,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基础。
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基本健全,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深入人心,德育资源丰厚,讲求德育与课程融合,能够和家庭、社区相互联系开展学生教育活动,德育活动丰富多彩,“两纲”教育生动有效。初步形成了“德美一体”的工作特色。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生生动活泼,行为规范。校风淳正,受到社会好评。
作为“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学校,我们抓住契机,着力探索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初步形成了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组成的学校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加强常规教学的监控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成果显著,体艺工作频出硕果。教育科研水平提升迅速,近年连续获得好成绩。
3、拥有一支政治素质良好、业务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
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求真务实,中层干部服务意识强烈,工作作风踏实。广大教师具有终身从教的奉献精神和爱生如子的无私情怀。近几年来,一批成熟型的教育教学骨干正崭露头角,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一批新教师在积极进取的学校氛围中茁壮成长,还有近年来引进的硕士生,更是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研究能力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
4、经过十年的创建历程,学校积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物质基础。
学校从1999年就开始了创建工作,先后三次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每一个规划都经历了深入调研、广泛宣传、反复修改、完善定稿的过程。学校的创建工作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积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十年的创建历程,使学校传统、办学经验得到梳理和传承,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日益清晰;办学思想逐步成熟并达成共识。同时,我们的创建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2005年7月—2006年8月学校进行了整体改造,新建了教师办公楼、体育馆、物理实验楼及两幢教学楼;改造了综合楼、理化生实验室、逸夫信息楼、艺教楼和一幢教学楼;添置了分子实验室、组织培养室、陶艺室和多媒体设备;更新了校园网络设备;整修了学校水电、道路、绿化等。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课程建设还不够完善。尽管作为二期课改实验基地,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但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备。在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需要有新的突破,拓展型课程开发需要有新的思路,研究型课程建设需要有新的举措。针对学生发展差异,课程建设需要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
2、学科高地不够突出,缺乏领军人物。虽然各科教师兢兢业业,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但还缺乏特色鲜明的强势学科,缺乏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这就需要在队伍建设整体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方面进一步努力,加强学科高地建设和特色教师、品牌教师培养,造就出色的领军人物。
3、办学特色不够彰显。尽管学校在德育、艺体教育、学校文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特色项目和工作亮点,但总体来看学校的办学特色还不够凸显,需要高起点规划,下力气打造。
4、在开门办学、开放办学方面还缺乏经验。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实质性、多元化联系等方面需要形成良性工作机制。在借助校外办学资源方面需有系统规划,在对外教育教学互动交流方面需有品牌项目,在与境外学校往来方面需有所起步。
 
第二部分  办学总体思考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秉持“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遵循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求得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办学品位的发展思路,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成名的教育理想。把“创建工作”视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机制,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二、办学理念
我校在创建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
(一)“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
1、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其一,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权利,学校应当尊重并维护他们发展的权利;其二,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学校要密切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2、成才,是学生的需要和期待,也是家庭、社会和国家对受教育者的期待与要求。它具有以下重要特征:其一,学生应当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那样,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发展是全面的。其二,它应当反映国家和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反映不同层次人才应当达到的不同标准,反映学生个体原有的基础,反映学生个体的潜能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发展客观上是分层的、多样的。因此学校教育既是全面的统一的,又是分层的多样的。
3、普通高中仍然是基础教育,因此,学校的目标定位不是超越它的基础教育性质而直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而是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这要求学校引导和帮助每一个学生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打好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站在大人才的角度看,这里的“人才”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因此,学校不仅是使用教师培养学生的场所,还应该是发展、培养和造就优秀师资队伍的地方。
2、“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仅仅依靠少数教师,不能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目标,所以教师的发展必须是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其二,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当帮助他们并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去实现各自的发展需要;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的权利,学校应当尊重并维护他们发展的权利。
3、“教师发展”,主要以师德水平和专业发展为重点,实现“德、知、技、能”的统一。
4、“搭建平台”,以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为重点,提供平等的教师发展机会,鼓励和引导教师自觉发展、自主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学生发展目标
学会做人——树立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公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大方的人、大气的人、大写的人”。
²       大方的人——行为方正、举止文明、遵纪守法、情趣健康。
²       大气的人——心胸坦荡、自立自强、坚毅勇敢、合作诚信。
²       大写的人——爱党爱国、关心社会、担当责任、人格健全。
学会学习——树立适应时代的学习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打好“成才”的基础。
学会创新——树立实践和创新意识,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具有独立思考和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力、进取心和判断力等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征。
(二)教师发展目标
道德高尚: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业务精良:做到“一专多能”。“一专”:专业功底扎实,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多能”:能胜任基础课、拓展课、研究课;有较强的育人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形成个人的教学特点。
(三)学校发展目标
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品位,争取在德育实践、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形成特色,创建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四、实验项目  《松江一中“四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一)项目依据
我校的“四自”具体指的是学生“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它是在我校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自信信道,自治治事,自育育人,自卫卫国”基础上,根据国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发展而来的,既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又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
“四自”教育指的是学校为培养学生形成“四自”的意识和能力而实施的教育。“自育育德”就是要使学生在学校开放、多元的德育大平台上主体性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德;“自治治事”就是要使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的自理、自律中学会合作与交往,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自学学问”就是要使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制订学习规划、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自养养性”就是要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发展个人的兴趣特长和健康身心。
“四自”教育的关键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逐步成熟,独立性、主体性得以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所增强。学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创设广阔的舞台。
“四自”教育也是实现我校“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具体途径,学生具备了“四自”的意识和能力,其“成才”的基础自然就扎实了。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四自”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同时2008年完成的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多元智能的学生个性协调发展的探索》和2009年完成的市级课题《高中生综合素质“多元化评价”探究》,都为本实验项目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与研究基础。
(二)实验目标
通过本项实验,学校期望能够形成有效实施“四自”教育的行动策略,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的办学追求。
(三)实验内容
1、构建多元开放、适合学生“自育育德”的德育大平台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依托社会,形成合力,为学生创设“自我设计、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升华感悟”的机会,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和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主要项目:
²       完善分年级的德育目标和课程体系:高一《走好高中第一步》;高二《争做学校中流砥柱》;高三年级《理想责任我践行》。
²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涵:民俗节庆日系列活动;传统德育活动;科普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运动会等
²       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和内容:高一军训、高二学农、高三社会考察;“读书行路”文化之旅、科技之旅、南京考察等
²       探索校园育人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2、完善规范有序的“自治治事”运行机制
指导学生对自我人生发展进行思考与规划,健全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引导学生在参与管理中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主要项目:
²       学生成人、成才预备计划
²       学生自我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运行
²       值周班制度
²       “学生义工”与“志愿者服务”
3、寻求行之有效的“自学学问”行动策略
编制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校课程计划”,进行“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的研究,有效利用大学城等资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创造条件。
主要项目:
²       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
²       “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²       尝试“小老师”课堂
²       开设“一览讲坛”
4、探索丰富多彩的“自养养性”实现途径
挖掘学科中蕴含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从接受美变为主动追求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以校园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健康身心,发展兴趣和个性特长,丰富精神生活。
主要项目:
²       发挥学科教学(尤其是音体美)的美育功能
²       心理健康教育、“心灵港湾”咨询和心理辅导热线
²       学生社团
²       校园文化活动
(四)分阶段实施要点
第一阶段(2008.9——2009.8)
探讨“四自”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的理论依据。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2009.9——2010.8)
成立学校实验项目领导小组,采取招标等方式产生实施项目组。
对“四自”教育实施项目开展积极实践,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2010.9——2011.8)
初步形成“四自”教育的理论体系及实施模式。
实施项目结题,形成实验报告,对外展示成果。
 
第三部分  规划实施项目
 
一、德育
(一)工作目标
以学会做人为核心,深化德育与课程、德育与生活、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的有机融合,努力建设富有松江一中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丰富和完善德育系列活动;深化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机制的探索,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机制;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为每一个学生成才打好思想品德基础。
(二)主要措施
1、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1)强化学科德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主要渠道。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内涵,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审美情操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人格与品质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培养等。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既教书又育人。
(2)分年级确定德育课程的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各有侧重的德育要求,由浅入深,分层递进;逐步形成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的“四自”育人模式。
高一:侧重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讲文明懂礼仪;初步树立成人成才意识。
高二:侧重公民责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重诚信会合作,常怀感恩之心,具有成人成才动力。
高三:侧重国家意识、国际视野教育;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形成正确的成人成才价值观。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课程建设
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是学会做人的重要标志。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化与常规化,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模式,提高校园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使每一位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健全人格。
(4)充实和完善校本德育教材。
2、构建重实效、显特色、有品牌的德育活动体系
不断创新学校已有的德育传统活动;民俗节庆系列活动、科普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运动会等的形式和内涵,使其特色更加彰显。
进一步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和内容,认真落实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形成高一军训、高二学农、高三社会调查;高一科技之旅、高二南京考察、高三成人仪式;文化之旅、红色之旅、爱心之旅;志愿者社区服务等多个序列,并努力打造品牌项目。
3、深化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机制的探索
(1)健全自主管理的机制
²       健全学校和年级层面的学生自主管理机构和职能。
²       细化和完善值周示范班制度。
²       完善学生“义工服务”制度。
(2)建立“对话”机制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多重、多向的“对话”机制。通过平等、开放、相互尊重的对话与交往,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开发自我教育的潜能。
包括:营造师生、生生平等共进的对话氛围;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有效对话;丰富学生与校友、在校大学生的对话渠道;创造学生与名人、名家的对话机会;在实践体验中引导学生与社会的有益对话。
(3)对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优秀学生,给予针对性的培养(组建政治理论学习社团;举办党的基础知识培训;提供校内外挂职锻炼岗位;组织社会实践考察等等)。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
不断探索和实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开发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作用,为学校德育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1)搭建家长德育网络
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教育资源,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新形势下青少年教育的内涵,切实掌握促进德育内化的有效方法。
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监督作用;宣传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法规,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2)组建社会德育资源库
充分利用松江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德育志愿者队伍,聘请松江大学城教师和优秀大学生、部队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家长代表当校外辅导员。邀请科学家、文化名人、劳动模范、英雄人物、校友等来校作讲座、与学生对话。依托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进一步弘扬主旋律。
(3)建立学校、社区共建的有效机制,形成社会育人合力,不断丰富青少年学生寒暑假生活。紧密配合公安、交通、环保、青保等部门,加强综合治理,规范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管理、文化娱乐和商业经营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5、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育德能力,富有敬业精神勇于创新的全员德育队伍。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队伍的自我发展能力。构建校本培训系列,形成岗前和岗位培训的规范和体系。依托市、区的骨干班主任培训机制,形成一支骨干班主任和德育名师队伍。建立班主任研究工作室,提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每年进行校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和表彰,为班主任的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
(2)成立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班级工作组”,深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每一位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教育都负有直接责任,强调德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明确所有教师的课堂育人职责和课外育人岗位,把育人宗旨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感召学生。
学校行政、后勤人员要强化管理就是服务、服务也是育人的工作观念,真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3)持续开展“关爱工程”、“爱心基金”、“党员下班级上党课”等德育特色项目。
6、不断形成科学、开放、多元的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
(1)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德育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强调德育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用足用好《中学生成长记录册》和《松江一中学生成人、成才指导手册》,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2)探索年级工作组、班级工作组工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以及学科教师育德评价体系。
(三)分阶段实施要点
第一阶段(2008.9—2009.8)
1、梳理近年来学校传统的德育内容、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好总结和提炼工作。
2、修订《松江一中学生手册》。
3、初步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
4、制定《以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德育研究》项目研究方案,并申报区级课题。
5、试行学生自管会制度、义工服务制度。
第二阶段(2009.9—2010.8)
1、制定《松江一中德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2、探索“四自”教育的实施内容,逐步形成“四自”教育的实施策略。
3、初步形成松江一中社会实践课程系列。
4、启动区级课题:《以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德育研究》,初步建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机制。
①总结和完善学生自管会制度、义工服务制度。
②初步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对话机制及其途径、方式。
③在高一年级的两个班中,开展成人、成才预备计划的试点。
④探索“班级工作组”运行机制,形成可操作、师生认可的德育评价方法。
5、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整合互动模式。建立并扩大一批校外德育基地。
6、总结完善学生自管会与义工服务管理机制。
第三阶段(2010.9—2011.8)
1、形成有特色的松江一中德育课程体系,基本建立松江一中德育资源库。
2、在区级或以上的范围举办一次松江一中德育特色、品牌项目展示活动。
3、关注学生人生发展,推广成人、成才预备计划。
4、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工作组运行机制和相应的学校德育评价体系。
5、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合作的工作机制和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6、出版《松江一中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德育建设成果集》。
 
二、课程与教学
(一)工作目标
整体建构学校课程框架,重视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与学校课程框架相匹配的校本教材的研发,探索适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实施途径,努力实现课程建设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大力营造教有创新、学有创见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主体性、创新性、活动性与民主性的有机统一,不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基本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最优发展。
(二)课程建设主要举措
1、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办学理念制订《松江一中课程计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框架,建立符合“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的校本课程体系,以课程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确保三类课程的有效实施,形成系列,形成特色。
优化基础型课程,提高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质量,发挥基础型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基础性,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丰富拓展型课程,注重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层次性,努力使学生有适合自己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完善研究型课程,为培养学生实践、综合、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提供载体,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
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充实一些特色校本课程。在开好现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完善。积极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开发和创设学生参与实践的资源和条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系列。
3、注重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与学校课程框架相匹配的校本教材的研发。
充分利用家长、社区、博物馆、科技馆以及松江大学城的资源,努力开发、积累、整合、丰富和完善学校的课程资源。同时为教师、家长和学生参加学校课程建设提供条件,特别是鼓励教师拓宽专业领域,选编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并逐步形成系列。
4、加强和完善课程规划与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制度的建设,参与课程管理,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实效性。
(三)教学改革主要举措
1、细化课程标准,制定《松江一中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细则》。
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组合,形成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细则。学校认为,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细则,既有利于课程执行,又有利于因材施教。所以,在建构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制订《松江一中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细则》,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课程执行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松江一中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细则》包含学情研究、教材研究、学习内容与要求的落实、校本课程设置、学科传统项目、学科创新项目等内容。细则的内容作为指导和检验教学的依据。制订细则的主体是教研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组织学习阶段。在教研组长的组织和带领下,学科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熟练掌握三类课程的内容与实施要求。
第二阶段,制订细则阶段。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理念、目标、内容与要求转化为可以操作、行之有效的做法。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负责对三个年级进行全面统筹和科学规划,并组织备课组教师制定分年级课程实施细则。
第三阶段,细则实施阶段。实施的主体是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教师工作团队。备课组长要充分发挥组内成员之间的协同作用,帮助和督促团队成员按要求实施课程细则。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备课组长和相关成员,应及时组织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完善课程细则,逐步提高课程细则的质量和实施的效益。
2、优化教学过程,探索以“学案”为载体的有效教学策略。
“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之间的桥梁,是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一份好的“学案”是立足于学情、基于课程标准、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重组、深化和延伸,是经过优化了的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方法和规律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会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以及合作、探究和创造性学习的载体。
学校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学案”的要求和学科的特点,从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训练系统等方面入手,精心编制“学案”。编制的“学案”主要由学习目标、知识准备(预习内容)、问题或探究、概念形成、典型例题、方法归纳、当堂练习、反思小结、拓展视野(课堂链接)、分层作业等部分组成。通过“学案”教学,力求实现下列转变:(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2)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3)整合三维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向有效学习的转变。
3、强化教学保障,创建高支持的学习环境。
高支持的学习环境具有安静、安全、温馨、民主、和谐、合作团结、积极向上、适度竞争以及学习资源充盈、学生数合理、硬件设施齐全等特点。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顺畅师生、生生间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创建高支持的学习环境的出发点和归宿。
(1)建设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文化。一方面教师要率先垂范,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彼此尊重,通过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彼此合作、相互欣赏。
(2)探索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际中,依照课程标准,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进行分层作业,加强分层辅导,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3)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除了用好用活教材,科学地利用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和设施以外,有条件地开发和利用社会、自然环境等可用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鼓励学生在网络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挖掘各种有利资源,发挥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实行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自然,尝试主题式的实践活动。
4、完善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
修订《松江一中备课细则》、《松江一中课堂教学细则》、《松江一中作业布置与批改细则》、《松江一中课外辅导细则》和《松江一中考试命题管理细则》等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从教学的具体环节入手,切实改进各环节的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平衡各科发展,加强教学调控,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坚持抓常规,促常态,抓严细节,抓实过程,以优质引领常态,使常态变成优质。
5、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调控。
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等方面的情况,通过信息反馈,帮助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与改进。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有利于年级管委会和班级工作组加强对学情的了解与分析,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发展;加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落实责任目标。
6、努力改革、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建立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发展。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着重建立和完善教学常规和教学创新两个方面的评价制度,加强过程性评价,着眼于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
7、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和学科特色的建设,扩大这些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推进科技、艺术、体育、语言文字等特色项目,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作用。
进一步发展科技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搞好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有效运用上海科技馆资源,并将科技教育活动纳入学科建设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办好每年的红五月科普艺术节。
学校艺术教育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培养兴趣与发展特长、艺体素养与个性品质培养相结合,主题活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表现、创造能力内化为健康、自信、高雅的气质,为成才打好坚实基础。继续办好校艺术团队,保持市级一流的领先地位,使“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特色更彰显。
学校体育工作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进一步探索体育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的合理设置,培养学生健身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每学年举办两次学校运动会和教工运动会,加强校运动队训练,保持健美操、田径、篮球等项目在市、区级的领先地位,继续不断创造优异成绩。
(四)分阶段实施要点
第一阶段(2008.9—2009.8)
1、初步形成松江一中的课程框架。
2、深入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各学科制订《松江一中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细则》。
3、整理修订有关教学常规制度。
4、开展“我的精彩一课”活动。
5、整理拓展课材料,形成一批校本教材。
6、调查了解学生对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需求。
7、开展高中生自主学习策略与实践研究,并完成课题立项和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09.9—2010.8)
1、完成《松江一中课程计划》制定。落实并试运行《松江一中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细则》。
2、探索学科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策略。
3、在保持科技、艺术、体育等特色优势的基础上,确立并实施教研组特色教研活动。
4、尝试根据学生需求开发、开设选拓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
5、举行以“学案”为载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评比与展示活动。
6、探索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
第三阶段(2010.9—2011.8)
1、完善《松江一中课程方案》和《松江一中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细则》。
2、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展示。
3、归纳和总结以“学案”为载体的有效教学策略。
4、学科分层教学总结。
5、教研组特色教研活动总结。
6、完善学校课程、教学管理的有关制度。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一)工作目标
落实“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形成机制。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富有朝气、敬业精业的智慧型教师队伍,着力构筑教育人才发展高地。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力争通过3年努力,产生1—2名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10—15名有一定辐射和影响的区级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探索校本研训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松江一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的特色。
(二)主要举措
1、建立校本培训的长效机制
(1)抓好校本培训的重点——师德建设和专业发展。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育德能力。宣传师德高尚的教师典型,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树立依法治校、文明施教、精心执教、廉洁从教的良好师表形象,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强化德育意识,培育育德能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深入学习“二期课改”精神,领会课改理念、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进而具备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能力。组织专业技能的培训,使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并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情境创设的能力。
(2)拓宽校本培训的途径——自培、互培和他培,形成“个人—教研组—学校”三级校本培训机制。
鼓励自培:激发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的主动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最新的前沿动态,积极研究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每节课有课后反思,每一专题或模块有教后小结;对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有案例研究。
加强互培: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题和项目为载体,围绕“二期课改”实施中所反映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课堂观摩、说课评课(实话实说)、主题沙龙、课题研究、观点展示(头脑风暴)、热点评说、读书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教师主动参与,主动与同事进行对话、合作和互动,在同伴互助中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加速自身的成长。
创新他培:学校通过组织理论学习、教育论坛、专题讲座、课程培训等方式开展校本培训,同时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区、市级培训,组织教育教学骨干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德育研讨会和教学研讨会、考察办学先进学校等。
2、继续搭建教师发展的多维平台
(1)鼓励和引导教师自主发展、自觉发展。指导教师制定和调整个人发展规划,使全体教师拥有自我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发展规划,并对教师发展规划作跟踪评价,健全教师业务档案,为职务聘任提供确切依据。通过对教师发展规划的跟踪评价记录,形成个人发展档案。
(2)建立教师发展层次和梯级培养计划。继续推进松江一中“绿叶工程”和“名师工程”,争取形成由“校级教坛新秀”、“学校骨干教师”、“校级名师”、“区学科名师”、“区首席教师”、“特级教师”组成的骨干教师梯队。
(3)认真落实《松江一中“1—5年教龄青年教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对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职业品质、教育教学理念、育德能力、教学基本功、身心调节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继续开展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课程开发、命题设计、教育教学科研、演讲、板书、课件制作等竞赛或评比,在竞赛评比中培养人才,激发教师的潜能。加强教研组建设,推出教研组专业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从教研组常规建设、学科建设、特色发展、教研能力、教师培养等方面对教研组进行发展性评价。
(5)开展学校人力资源的研究,制定教师岗位职责,制定教师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实行教师专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教育科研、课程建设专项资金,保障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鼓励符合条件规定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种活动,实行各类外出参观学习的补贴。
(6)积极推进教育科研的全员培训。聘请教育科研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辅导和入户培训,开展教育研究方法的普及性培训及个别化指导,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方法。以学校实验项目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展示研讨活动,重点培养、悉心指导、精心打造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教科研骨干梯队。
(7)继续办好教师教科研经验和成果交流的载体——《松江一中科研园地》,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做好每年一本《松江一中优秀教科研论文集》、《松江一中优秀教案集》、《松江一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的编辑、印行工作。
3、全力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1)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学校教师专业评价指标,实施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组室评价、领导评价及社会评价相结合,兼顾评价过程与结果,关注评价对现在与未来的作用。
(2)评价视角多维化。包括从教师的师德表现、课堂教学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及教育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教师的态度和综合能力。
(3)评价方式多样化。通过随堂听课、教案检查、教学成果展示、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评价,力争做到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
(4)评价结果全程化。要与原始基础比进步,要与年级组、教研组群体成绩比绩效,既讲个体竞争,又讲群体合作。
(三)分阶段实施要点:
第一阶段(2008.09—2009.08)
1、制定落实松江一中强师兴教三年行动计划。
2、指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健全教师业务档案。
3、完成松江一中第二届“绿叶工程”的履职考核和第三届“绿叶工程”的选拔、培养工作。
4、制定落实《松江一中“1—5年教龄青年教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
5、推进学校“名师结对”培养工程。
6、探索校本培训的长效机制。
7、全力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制定落实考核方案。
第二阶段(2009.09—2010.08)
1、落实松江一中强师兴教三年行动计划。
2、落实《松江一中“1—5年教龄青年教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
3、落实校本培训,完成“十一五”干部教师职务培训工作。
4、做好学校“名师结对”培养工程的成果总结。
5、进一步完善教师个人及教研组评价方案。
6、规范人事档案。
第三阶段(2010.09—2011.08)
1、完成松江一中第三届“绿叶工程”的履职考核和第四届“绿叶工程”的选拔、培养工作。
2、总结《松江一中强师兴教三年行动计划》成果。
3、总结《松江一中“1—5年教龄青年教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成果。
4、认真落实教师个人及教研组评价方案。
     
四、教育科研
   (一)工作目标
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将教学行为转化为教学品质。把“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作为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确定“向科研要质量,借科研育名师,以实验创品牌”的学校发展方针;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主导作用。
(二)主要举措
1.通过理论学习、科研讲座、课题研究、课改研讨、案例研究、校本研修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科研意识,明确教育科研主导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容及其关系。通过教育科研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模式、评价等方面的主导,促进教师对各项研究与实践的理性把握,由研究意识转化为创新力量,从而形成学校特色和品牌。
2.以学校实验课题《松江一中“四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构建实验课题研究网络,从学校层面的总课题、相关子课题到各个教研组学科研究课题,形成层级式、隶属性的学校课题群落,开展各种类型的课题研究,引领学校发展。
3.开展《中学生网络学习中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将此课题申报2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4.关注专题研修——创新学校科研的范式
以各教研组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着落点,根据各学科的不同教学特征,寻找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实现教科研一体化。使教研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研,相得益彰。在教研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升华,探究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以教育科研中学到的理论、掌握的方法、策略,指导教育教学,产生内化活动,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关注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化,研究与实践相联,行动与反思相伴。在价值观上,丰富教学研究的历练、反思和体验,养成合作、分享与民主和谐的教研品质;构建教学研修的学习型组织,加强教研组研修力度,提高校本研修质量。
在教学研究上,从说课到案例到案例教学到撰写教学专题论文,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教研的生长点,提高教师在研究状态中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在研究方法上,加强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总结个性化的教学案例,形成名师的教学特色乃至教学风格、教学品牌。
通过新老结对、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专题研究等教学实践活动,促教师“勤反思、善研究”,使教师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教学研究中,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和自我发展的互动中,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5.健全和完善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
(1)完善《松江一中教育科研管理条例》,明确区、校骨干教师必须在教科研方面应起的实验、示范和辐射作用。
(2)建立和健全校级、区级、市级和国家级课题的管理制度,完善《松江一中课题管理办法》,强调过程管理,做到分层指导、分类提高、步步推进,使研究者能够从中学,避免课题研究走过场,提升学校教科研的整体水平。
(3)健全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组织体系,把教研组和年级组建设成为教师研究与课题开发的“基地”。
(4)逐步完善学校教科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和获得的成果进行评估,纳入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一,努力探索科学的评估方法,优化评估体系,体现科研激励机制的导向性。完善《松江一中教育科研成果评比方法》、《松江一中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学校拟建立教科研成果奖励基金,资助课题研究并用于研究成果的获奖、发表和出版的奖励。
(5)构建教科研学习与交流平台,营造科研的良好氛围。继续坚持“松江一中教育论坛”,办好学校《科研园地》,每年编辑一本《松江一中优秀教科研论文集》和《松江一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
(6)抓好培训,打造一支教科研骨干队伍。充分利用校内外教科研资源,定期举办“教科研培训班”,推荐部分教师参加区、市各类教科研培训,重点培养、悉心指导、精心打造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教科研骨干梯队。
 (三)分阶段实施要点
第一阶段(2008.9---2009.8)
1、制定《松江一中“四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实验项目研究方案。
2、组织以核心项目为载体的科研团队,每个教研组、年级组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相关子课题。
3、启动实验课题,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4、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区“教科研论文撰写专题培训班”。
5、完成2008学年《松江一中优秀教科研论文集》和《松江一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的编辑。
6、做好《中学生网络学习中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研究》申报市级课题工作。
第二阶段(2009.9---2011.8)
1、修改和完善学校教科研有关规章制度。
2、深入国家级子课题“引领学生有效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的研究。
3、深化5个区级课题研究。开展课题中期汇报、交流,并准备结题,对研究成果进行论证。
4、组织教科研工作的交流、研讨活动,聘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
5、开展实验项目研究,积累有关资料。
6、完成2009、2010学年《松江一中优秀教科研论文集》和《松江一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的编辑。
 
五、学校信息化建设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学校”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体制,完善校园网的功能,健全校园信息化应用培训体系,发挥教育信息化在德育创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学生成才、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二)主要举措
1、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调整和完善校园网络节点分布。在原有校园网络基础上,根据逸夫楼等校舍搬迁、改造的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图书馆、信息技术教室、语音室、实验室等场所的网络节点分布,同时规划建设新疆班学习、生活所需的校园网络设施。
(2)改进校园闭路电视系统。重新规划建设校园电视网络,使其更合理,效果更好;改建校园电视台录播室;丰富校园电视台的功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3)建设一个全自动录播教室。建设全自动录播教室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为研究和改善各教学环节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
(4)建立IP视频监控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和成熟的IP网络视频技术,在校园关键部位架设IP摄像头,通过客户端软件就可以方便地在校园内任何一台联网的电脑上查看校园内各区域的情况。
(5)更新电子阅览室设备。为学生网上阅读、检索资料等提供必备条件。
2、完善校园网功能。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窗口,为学校教师之间开展教学评价、学习交流、反思成长、经验共享等提供平台;建立“教师虚拟团队”窗口,充分利用校内外名师资源,通过构建网上教师团队的形式,促进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成才、成名;建立“师生热线”窗口,拓宽师生之间交流与对话渠道;建立“青苹果快乐园”窗口,满足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需要。推荐一些特色网站,作为学生业余生活的补充,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建设教学资源库。收集本校教师的教案、教学素材、备课过程中的形成性素材、论文、课件、试题等,将其整合到学校教学资源库中,同时购买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软件充实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建设活动信息库。将学校各种各样活动的计划、方案,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照片、视频资料以及活动后产生的感想、体会、总结等资料及时整理收集到学校活动信息库中,便于大家及时了解和交流。
3、健全校园信息化应用培训体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培训和应用提高干部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鼓励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
4、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必修课和拓展课质量。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技能,使信息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展《中学生网络学习中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探索网络学习中怎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不同学科网络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建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网络学习环境(网站)。
6、提高信息技术管理水平。整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的力量,成立学校信息中心,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加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程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
(三)分阶段实施要点
第一阶段(2008.9—2009.8)
1、校园门户网站的开发与维护。
2、校园电视直播网络改造。
3、完善校园网络节点分布。
4、更新电子阅览室设备。
第二阶段(2009.9—2010.8)
1、校园门户网站管理平台的维护与开发,建立“教师论坛”、“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2、建设全自动录播教室,建立网上观课评课系统。
3、开展课题《中学生网络学习中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研究》。
4、健全校园信息化应用培训体系。
5、建设IP视频监控系统。
6、推荐特色网站。
第三阶段(2010.9—2011.8)
1、建立学生展示平台,开辟学生网站空间。
2、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
3、建设学校活动信息库。
4、实现人事、资产、学籍、成绩、课程、图书、档案、财务、考评等数字化管理,提高校园信息化管理水平。
 
六、学校管理
(一)工作目标
弘扬“和美奋进”的学校精神,构建积极向上、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现代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促进学校、师生的健康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规范、有序、高效的管理机制,探索评价体系的改革,加强后勤管理,提升服务水准,为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主要举措
1、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1)构建“和美奋进”的精神文化
总结与传承百年老校“和美奋进”的传统,坚持“谨慎养德、刻苦治学”的校训,充分发挥校史、校歌的作用,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文化精神,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品位。
充分发挥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充实、规范、完善宣传橱窗、校园网、校报和学生电视台功能,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及时报道校内新闻。做好校园网和校报的对接工作,让校报和校园网资源共享,相互充实。继续开展读书会、文学社、合唱团等各类师生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百科知识竞赛和各种学生艺体活动。继续办好主题鲜明的科普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运动会等,让校园生活更加充实、鲜活。
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管理,为其提供活动时间、场地和必要的设施。加强检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社团的质量,争取更多的社团被评为“明星社团”,使学生社团成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丰富学生多彩生活的重要平台。
(2)塑造文明高尚的行为文化
巩固学校行为规范示范校的成果,保持校内师生自行车推行、师生见面主动问好、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校内任何地点无吸烟等文明行为,继续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继续抓好“文明单位”、“文明组室”、“温馨教室”的创建活动,以尊重、激励、关爱为前提,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氛围,把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和谐、进取、充满活力的生活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创新共同体。
(3)建设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
坚持学生晨扫、值周班和专业保洁相结合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力求做到“整体一致、局部雅致、细部精致”和校园整体坏境的绿化、净化、美化。加强环保意识,把绿化与环保建设有机结合,把美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把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变成育人的场所。
创建富有教育意义及环境美化的墙壁、楼道文化。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营造个性化的文化氛围,让师生步入楼房就能感受高雅的文化气息,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悟。
创建整洁舒适、文明向上、快乐温馨的办公室、教室文化。强化室内卫生,清除卫生死角,做到窗明地净,空气清新,保持室内整洁,要求办公、学习用品摆放合理有序,营造整洁舒适的工作、学习氛围和书香高雅的文化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规范、有序、高效的管理机制
(1)强化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办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完善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教职工依法民主参与、家庭社会主动参与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总支、工会、校务会议、教代会在学校决策、管理、监督中的作用。
(2)推行民主、开放的管理。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设计和制定一整套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所有学校成员的基本民主权利。学生、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员有权反映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有权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有权参与学校决策过程。探索学校与家庭、社区沟通的模式,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一种互动机制,积极引导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学校管理事务。
(3)倡导人文关怀。树立关爱教师、服务教师的管理思想。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努力促进教师的事业和工资福利同步发展和提高,完善奖金福利、健身养身、旅游休假、医疗保健、体育锻炼、家庭困难补助等制度。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体谅宽容和公平竞争基础上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改革学校机构设置,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处室的分工和职责,职能由行政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继续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重视后备干部的培养,探索后备干部培养机制。
(5)创新学校管理制度。明确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责任;围绕学校教学中心优化岗位设置,形成职责明确、协调顺畅的岗位体系;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明确的工作责任标准,把学校质量落实到每个岗位、落实到每个人员、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
修订和完善学校各类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反馈和监督体系。
3、构建绩效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学校新的跨越
改革学校现有的评价方法,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未来发展,构建新的富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学业成就、学生综合素质、教师教学活动效果、学生学习活动效果、学校管理的水平和效能等各方面的评价体系,使学校获得自我评估、自主发展的能力。
完善教师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健全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扶持、奖励各级优秀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加强后勤管理,提升服务水准
(1)整合校舍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改造逸夫楼(原信息楼)为新疆内高班学生的宿舍与食堂,将楼内计算机房、语音教室、电视台、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分别迁往综合楼、物理实验楼、化学实验楼和高一教学楼内,同时新建部分建筑作为学生阅览室。
(2)严格经费管理,推进民主理财。严格执行上级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做到民主理财,增强财务透明度。科学合理地编制每年财政预算,执行政府采购规定,保证资产有序管理,提高资产使用率。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放大资本效用。
(3)加强安全管理,建设平安校园。重视各种学生常见病的综合防治工作。继续有效开展控烟工作,保持“上海市无吸烟学校”称号。发挥“人防”、“技防”和“物防”的作用,建立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师生人身和学校财产安全。建立食堂安全管理网络,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制、饮食经营准入制、食品采购定点制、除害消毒常规制度等。保证师生安全、健康用餐。
(4)提升服务水准,发挥资源效能。加强教辅人员的服务培训,用先进的服务理念统领教辅后勤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用典型示范、制度考评等办法,引导教辅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技能,从而放大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现有场馆的隐形课程资源功能,服务课改,丰富课程内涵。同时适时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和部分教学设施服务社区,构建和谐社区。
(三)分阶段实施要点
第一阶段(2008.9—2009.8)
1、总结提炼“和美奋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内涵。
2、翻造校史陈列室,重新设计、布局,更新有关内容。
3、更新学校电视台设备,提高学生电视节目质量。
4、尝试举办学校首届读书节。
5、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组,研讨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方案。
6、抓好语言文字工作,使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更上层楼。
7、做好各项调查研究,为设计、制定学校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依据。
8、建立创建规划实施的监控、评价机构。研讨监控、评价的项目、指标以及操作的程序与手段。
9、整合家长委员会、社区联谊会、校友理事会与专家顾问团的力量,成立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
10、做好整合校园校舍资源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逸夫楼中设施搬迁等。
11、完成生活区和育厅大修和生活区的进水管网、太阳能设施等改造。
12、完成图书馆改扩建工程。
13、继续申报松江区安全文明校园和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
第二阶段(2009.9—2011.8)
1、组织修订、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
2、基本完成校园墙壁、楼道文化建设工作。
3、举办学生社团评选、交流活动。
4、修补校园绿化,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
5、不断创新科普艺术节、体育运动会等传统项目,使之常办常新。
6、聘请专家顾问团,参与指导学校创建规划的执行与评估。
7、举办教育、教学成果展,邀请校外同行、专家来校交流研讨。
8、改革学校机构设置,进行中层干部竞聘,明确各处室分工与职责。
9、改革学校现有的评价方法,完善和健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机制。
10、修正、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控、评价机制。
11、完成逸夫楼的改造。
 
第四部分  规划实施保障
 
一、争取政府支持,提供有力保障
以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建工作列为区政府2009年实事项目为契机,以区教育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为后盾,争取市教委和区政府领导的全方位支持,为我校的创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
为了确保规划准确、按时、有效地落实,学校将建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制定规划实施推进表,学校各部门必须依照规划的要求和推进时间表高标准、创造性地落实具体措施。
聘请区内外知名专家组成我校专家顾问团,参与指导学校创建规划的修订,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阶段性总结评价。
建立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整合家长委员会、社区联谊会、校友理事会和专家顾问团的力量,形成家长、社区、校友、专家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学校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沟通、联系、交流与合作。不定期召开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恳谈会,及时了解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有效地推进学校发展工作。
三、加强规划宣传,确保师生、家长对规划的知晓度、参与度和认同度
学校将分别对中层干部、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代表进行宣传、讲解规划,广泛听取意见,对有建设性的建议、意见在规划修订过程中及时吸纳、补充完善。
四、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控、评价机制
学校建立规划实施监控与评价机构,由教育部门、社区和家长代表组成社会评估小组和本校教职工组成校内评估小组。规划实施监控与评价机构每个阶段要对学校各部门规划实施状况进行监督评估,提供反馈性意见和评价性信息,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根据评估数据,对规划目标和具体举措进行调整和修正,对规划后续实施提供指导。监控与评价机构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和终结评价。
 
结语
我们要深入落实“两为”办学理念,在继承与创新中,以学校实验项目为抓手,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建设人际和谐、环境和谐、内外和谐的和谐学校;以学校文化之力推动教育创新和学校进步,把现实努力和共同愿景结合起来,使师生员工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学校永远保持生命活力强、时代气息浓、文化品位高、前进步伐稳的办学常态。我们期望得到区政府、教育局、进修学院、社区、家长以及专家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促使学校在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过程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也成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
悠悠百年,成才于斯。我们客观反思昨天,自信面对今天,理智发展明天。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5.63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2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