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教学案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一中风采 > 园丁礼赞 > 教师个人网站 > 区首席教师工作室 > 周菊妹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室 > 教学案例 >> 正文
渗透两纲教育、提升课堂品质
更新时间:2009/2/7  作者:信息中心 周菊妹  阅读:2743次  
案 例
 
一、【教育背景】
语文教学中贯穿德育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古语云:“教之道,德为先。”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今年恰逢鲁迅去世70周年。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西方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原创性的,能够成为这个民族的思想源泉的大学者、大文学家。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能够到这些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那里汲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他们所要面对的现实。每个国家都有这几个人,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歌德,美国的惠特曼,等等。”虽然鲁迅去世距今已经70年了,但是对我们而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鲁迅永远是我们的“民族魂”。他的思想与精神,应该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民族不竭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坐标。
基于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文化的高度,重视鲁迅的价值;以文化的自觉,引领学生走近鲁迅。我以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们心上”(钱理群语),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天职。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师生共同开展这样一个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呼唤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重要——即走进鲁迅这一文化名人,让我们阅读他的经典作品,感受他的心路历程,从而积淀起丰厚的人文底蕴,体会鲁迅先生“立国先立人”的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学习他的崇高的报国之志、爱国之举。
二、【教育叙事】
但是,对于“网络时代”、“快餐文化”、“浅阅读”、“动漫”熏染中长大的中学生来说,让他们理解并且喜欢鲁迅的作品,并非是件易事,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言:“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更何况,“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鲁迅文章的意义阐释依然局限于‘战斗性’和‘革命性’的意义范畴,语文教师总是以思想意义的阐述掩盖对其形象性内容的感知,更无暇顾及作品中具有的人间温情、深长意味和动人情趣。这种以思想消解形象的做法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要求、语言风格差距太大,致使部分学生不喜欢、不接受鲁迅作品。”要扭转这种现状,让学生能够感受鲁迅,走近鲁迅、理解鲁迅、热爱鲁迅,我觉得一定要让学生通过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以境生情,才能情真意切,“大情大爱”的鲁迅形象才能立体丰满地矗立在学生的心目中。
为了缅怀和纪念这位伟人,本学期我们开设了拓展性课程“让我们走近鲁迅”,还成立了研究课题: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之探究。我们分四个小组分别从散文、小说、杂文的角度进行探究。
我们拓展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经典作品如:《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灯下漫笔》、《拿来主义》、《最先与最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还阅读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如:《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70年的离别、70年的热爱与怀念》、《我还不能“忘记”您》、《我们需要“鲁迅年”》、《回到鲁迅》等。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综合学习能走近鲁迅先生心灵世界,感受先生思想的深邃与精神的永恒。
作为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其目标决不能止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唯其如此,方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力求从培养人的角度设置目标,做到三个纬度的结合,努力追求三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1、知识与技能:在对鲁迅部分经典作品作专题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对鲁迅散文、小说、杂文等不同体裁中的“看客现象”作研究,并通过交流“研究心得”进一步深 入了解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2、过程与方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看客”形象中体会鲁迅先生“立国先立人”的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感受鲁迅先生崇高的报国之志、爱国之举。
我认为,我们的教学活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教学重点难点上也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立国先立人”的大情大爱,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过程重在突出学生的体验,以学生交流研究心得为主,交流步骤大致分为六个环节:导入、温故、交流、知新、感悟、作业。
1、导入:让我们走近鲁迅
2、温故:聆听先生教诲
看一段演讲《无声的中国》,重温一下先生的谆谆教诲。在刚才的演讲中我们领略到了鲁迅先生求真的个性魅力。沉默的国民,看客的心态,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个无声的中国。“看客现象”是鲁迅心中永远的痛,先生把 “看客”当作自己创作的重要主题,通过笔下的看客形象,勇敢地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
3、交流:小组代表交流“研究一得”
小组代表就课题“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之探究”交流研究心得。那么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鲁迅笔下的“看客”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请同学概括一下。愚昧麻木、自私冷漠、落后不觉悟、怯弱甚至残忍等
4、知新:通过小组交流、丰富认识
这种态度主要还是源于他对中华民族深沉而热烈的爱。爱之深,憎之切。对看客的愤激之情蕴涵了他渴盼民族振兴的大情大爱。
5、感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和精神
鲁迅先生去世后,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这样写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倍加拥护爱戴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鲁迅身后享受着无比的尊荣,我们中小学课本中就收集了许多关于鲁迅的文章和鲁迅的作品。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曾这样高度评价:……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中央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走进孤岛,我会带上哪本书?……
为了更好地纪念鲁迅先生,国家档案馆、团中央、绍兴鲁迅纪念馆在中青网开设了鲁迅纪念馆专题网站,人们纷纷献花留言。想必同学们也有很多感慨,那么我们就用一句最深情的话来缅怀鲁迅先生。下面我们作个交流:讽愚刺恶, 骨头最硬;悲天悯人,心地最善。铁肩担道义,热血荐轩辕。
总结:我们学习研究鲁迅,不仅要学先生写作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的思想、弘扬他的精神。当然最好的研究方法还是多读鲁迅的作品,回归文本,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感受先生的永恒与不朽!
6、作业:文章合为时而著。布置作文:“看客,我想对你说”
学生在学习研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充分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所特有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独特风格和魅力,也领略到了先生思想精神人格的伟大崇高,更对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看客现象、国民的劣根性有许多反思和批判,想一吐为快,写作时机与情感较为成熟。
三、【反思感受】
反思一:要认真学习领会二期课改的精神。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句大话空话,但我却是发自内心的一点真实认识。因为我校二期课改经过一轮的探索实践,已确定了“优化基础性课程、深化研究性课程开发拓展性课程”的教改方向。我们语文学科从本学期起,除了基础教材外,市教委给每个年级又增发了一本名为“高中语文拓展性课程——语文综合学习”的新教材。我承担的区级课题“走近文化名人——高中语文专题阅读”也已有一年多的研究实践。综合以上几点因素,经过反复考虑,我最终把这节展示课定位在这样一个性质:既属拓展性课程又带研究性学习、并与“走近文化名人”这一课题相结合的一次语文综合学习。当然,最主要的动机还是想为如何使用好这套“高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新教材,做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反思二:立足文本是最好的走近。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我在一开学就已经和学生一起商讨确定了“走近鲁迅”的研究课题。因为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我们高三语文第一册课本中又有一篇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药》,所以我一开学就先上这篇课文,并要求学生站在高三总复习的高度,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鲁迅先生的所有文章作回顾,还利用作文课讲评历年来以鲁迅为题材的高考优秀作文,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了解鲁迅、读懂鲁迅对于自己丰富思想、提升境界、积累素材、写好高考作文有着巨大的作用。于是我为学生补充了上教版和人教版中的鲁迅经典作品,如《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灯下漫笔》、《拿来主义》、《最先与最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师生又相继推荐了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70年的离别、70年的热爱与怀念》、《我还不能“忘记”您》、《我们需要“鲁迅年”》、《回到鲁迅》等。发动学生去阅览室、网络教室收集鲁迅的有关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每周利用两节课与学生一起研读探究鲁迅的经典文章,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利用早自修组织学生朗读背诵其中的精彩片段;还以“鲁迅”为话题让学生开展语文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这个过程大概开展了六个星期左右。学生在较充分地研读了鲁迅作品后,内心才有了进一步走近和探究需求,想通过与文本、与鲁迅、与现实的三重对话去感受鲁迅,学习鲁迅。
反思三:重结果更要重过程。二期课改注重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引导学生分四个组,每组同学共同商量修正并确定小组的研究主题。确定小组的研究主题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原先我们四个小组初步定的研究主题大致是: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理解鲁迅作品集命名的内涵、简析鲁迅笔下看客的鲁迅笔下“看客”形象、解读鲁迅的内心世界。随着活动的开展,有的学生提出四个小组研究主题难易度不一致,如“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和“理解鲁迅作品集命名的内涵”这两个主题相对容易,缺乏研究的深度,研究的意义也不大,而且这四个主题牵涉的面也太广,给人以不集中的感觉。于是我在班上大大表扬了该生,把这个意见拿出来让全班同学讨论,大部分同学觉得有道理,我们就研究主题作修改,力求集中深刻。最后我们决定把“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之探究”作为大家共同研究的主题,只是每组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第一组立足鲁迅的散文第二组立足小说集《呐喊》第三组立足小说集《彷徨》第四组立足杂文。还讨论决定应围绕以下问题去作研究:如鲁迅笔下的看客是哪一类看客、先生是怎样刻画这些看客的、表现这些看客的目的是什么、这对当今的我们有何启迪等,力求避免研究的空泛和人云亦云,还要求每组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收集的资料,筛选整合写成小论文、做成网页并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正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并帮助引领学生逐步明确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掌握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思路,课题研究才得以在学生的兴趣中不断予以调整和完善。这样一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研读鲁迅经典作品的兴趣,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感悟、内化,较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了一种较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为以后做学问做研究积累了一些基本方法和步骤吧。最后从看客形象的探究中,也由衷地感受到了改造国民性的长期性和艰难性,体会了到鲁迅先生“立国先立人”的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报国之志、爱国之举。
由于学生较为深入地开展了这样一个研读和探究的过程,故学生在这节展示课上的表现很出色,得到了专家、教研员和听课老师的好评,“对如何上好拓展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然而高兴之余,我却对高中语文的拓展性教材的使用有很多担忧。翻开三个年级的拓展性教材,大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格调高雅,可现实是老师在有限的几个课时里,使用好容量特大的基础教材已是不易,后也没有精力和课时再去应对这本拓展教材了;郊区农村学生的又没有这么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故这套拓展性教材颇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感。但老师若不对学生认真引导、精心组织开展语文综合学习的话,学生更是把这本教材束之高阁,那就可惜了教材编写者想提高学生高雅经典文化素养的的一番良苦用心了。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31.25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2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