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积极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身体、精神、认识、情感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使自己处于最喜欢、最幸福、最完善的心境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带着无比高潮和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思考,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学生如果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主动依据课本进行学习,必定能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学习之美。如何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完成新课程目标,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找准学生“兴奋点”,促使学习兴趣的最高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缺乏趣味性,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厌学。因此,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然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事实上,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和乐趣,从而喜欢上老师及他所教的科目。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困难,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肯下功夫。
比如,在高一地理教材中,当我们介绍《海水运动》这一节时,对于我们内地学生来说,觉得海洋离我们非常遥远,而且对于海水的运动大多是一些想象的东西,无法从科学的层面上去理解和接受。但我们又无法带学生去海边看看,真真切切地体味海洋的气息。如果老师能够多花一些时间去搜索有关潮汐和海浪的录像资料,我想学生学习的情趣就会猛然高涨,学习下面的内容就会事半功倍。当他们学完课本内容之后,适时地提出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要他们解决,就会刺激“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生了解了海水运动之后,讨论: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遭德国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请同学们分析德军潜艇能神秘出入地中海的原因是什么?2,我国明朝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夏季返回,这是为什么?当学生在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之后,发现能解决很多平常无法弄明白的问题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从而对学习地理产生很大的兴趣。
二、抓住学生“情感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素质教育要求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作为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情感的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可见,要使课堂教学富有“人情味”,充满“活力”,师生之间建立纯洁的情感联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情感点”去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他们的成长,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以博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长期以来,地理课的育人功能不尽人意,我觉得很大程度都在于我们在教学中片面地追求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涉及得太少,不曾真正地关心过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求,不曾站在他们的立场去考虑读书的感受,将知识用空洞的说教和机械地灌输送给他们,无法引起学生的思想与感情的共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厌恶和反感。因此,作为地理老师,同样需要在生活中提取学生喜欢的素材,用我们相关的地理理论与这些素材建立联系,学生就会为自己的所学而骄傲,自然就会喜欢地理和地理老师。只要抓住了这个“情感点”,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就不在话下了,教学就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也能把课堂当成一种享受。
三、寻找知识“结合点”,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假若理论脱离了实际,理论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在的高考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告诉学生书本上说了什么,而要让学生多了解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当我们长期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话,就会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
当然,在教学中寻找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需要我们多花些精力去搜寻所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有目的,有重点地分析说明,这样一来,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确保学生感兴趣。可以说,这种紧扣社会问题与学生现实实际的“生活化”教学,既能促使课堂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从而轻松地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加以理解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觉悟。我想,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适应高考的需要,这不正是两全其美吗?
四、重视学生“生命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化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不是认识知识的容器。可见,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教学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地理教学也是一样,不能教师一人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唱“独角戏”,搞“一言堂”而要把学习主动权大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与自我体验。比如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读,议,讲练”等教学方式,通过情景设置,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与互动交流,让教学成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最优化结合的过程。
我们很多老师怕学生讨论会耽误教学时间,也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隔很远,甚至刁难自己,影响自己的形象。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中,学生能在提问和讨论中,开阔思维,体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提高能力带来的快乐,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的形象”和"灌输者”的地位,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五、明确教学“取胜点”,体现教学方法的艺术化
教师教学功底的深浅与课堂教学成功率的高低成正比例。功底厚实者在教材的处理上,主线明晰,有因果顺畅之感;在教学内容印证上,有博文多见之感;在教学过程的逻辑推理上,有严密无缝之感。可见,要成为一名功底厚实的老师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虚心好学的求学态度和勤奋刻苦,毫不懈怠的精神。
地理教师不但要对课本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还脑子里要有一张张鲜明的各种地图,有清晰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立体思维能力,并且要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对世界重大的时事要有了解,能经常性地把理论与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有机统一,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现代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主动性,自主性,差异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可以表述为, “我要学” “我能学” “按个性化的方式学” “在亲历和体验中学”和“在解决问题上学”。地理课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交互运用,达到知识掌握,能力掌握与情感熏陶的目的,充分体现教学方法的艺术化。
六、发现学生“闪光点”,凸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古人云:“道人之长,越道越长;指人之短,越指越短.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 “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赞扬可以迁移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某种情境中形成的知识,技能,态度,习惯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老师的赞扬恰恰是学生形成知识,技能,品质,习惯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不仅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持续发展,还能迁移到更广泛的领域,使学生的主动性尽情发挥,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使学生在主体性的发展中积极主动的克服甚至避免自己的短处,形成自觉,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意识。
善于将“错”就“错”,错误往往是学生对所谓权威知识的质疑和否定.疑是思之使,学之端。孔子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毋庸质疑,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多样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能够喋喋不休地埋怨和指责,而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保持自尊和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就如荷叶上的露珠,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在地,摔得粉碎。”
七、占领教育“致高点”,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指出: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传统教育手段有它固有的优势,能迅速,及时,大量,准确地传递知识,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地理课教学中除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之外,还必须充分借助于现代教育手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声情并茂,激情励志的教育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系统全面的掌握知识与技能,促其深省和进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教育专家郁欣说:“互联网近乎是天然的教育传播手段,同时又具有个性化的互动,群众互动的功能-----”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实施,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又一次把“学习的革命”推向另一个制高点。
网络教学使传统课堂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人机交互,生生交互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师生,人机,生生间形成了交互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方互动,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又为学生间互帮互学,互相协作创设了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了师生的交互功能。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新一轮课改理念下,地理老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苦练"内功"使地理课教学更具有特色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