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走访老革命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一中风采 > 校园文化 > 专题活动 > 走访老革命 >> 正文
人生从这里开始
更新时间:2008/5/27  作者:松江一中 高一(2)班 团支部  阅读:8579次  
 
 
   “何为革命?”
    革命,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毅力,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时的坚定,跟是一个人对梦想不懈的追求,对国家无限的热爱!
    革命,并不是一个伟大到可望而不可及的两个空洞的字眼,就在干一个人的梦想与坚持,就在于一个人的信仰与奋斗,只要我们有个这些,革命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间,这个地点,革命就是从这里开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革命着的人。
    离休干部倪振雄,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革命着的人。虽然他并没有真正的参加过一次战斗,但他无愧于这次一个称号——“革命英雄。”或许有人会说没上过战场,没走过长征,他又怎么能称的上“革命英雄”这四个字!不,他当之无愧,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无数的文学者受到牵连,受尽屈辱,许多人都为此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另寻出路,可倪振雄老爷爷却没有,他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的倾向。尽管工资锐减,被迫做弄,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或许我们太年轻,无法完全理解文化大革命中文学者所受的迫害与痛苦,无法理解他们内心的全部,但通过历史的叙述,长辈的言语,我们仍然可以深刻并清晰的认识到当时倪振雄爷爷坚持梦想的坚持与肯定,这也是他革命的开始。
    在这条革命路上,他们虽然痛苦,但他们有坚持梦想的快乐,他们虽然被批判,但他们决不孤独!因为他们拥有同一个梦想,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在这条路上,有陈景润在阴暗的小房子里不断论证“1+1=2”的身影,有钱钟书忍着病痛不断治学的痕迹。正是因为这些不断革命的人,我们才能获得今天。
    他时刻在工作上革命,在文学上革命,在自己的人生上革命,他把“革命”的思想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心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它传给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这样的人又怎么不是一个英雄,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在这个充满着缅怀气味的四月,我们不但应该怀念那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也应该尊敬那些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默默付出,时刻革命的无名英雄。因为,革命,不只是行动上的,更是思想上的?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晚年,宝刀不老的倪振雄同志又拾起了他在年轻时的爱好——写作。离休至今已汇集出版《昨日再来》、《岁月沧桑》、《似水年华》三本书。其中有他的散文体自传、有离休后所写的散文随笔,共计二十多万字。他的作品曾先后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过散文、小说数十篇,在松江地区是从事散文创作较早且有影响的作者。他认为:回忆往事是老年人的一种天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往昔,正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前,以平和和包容的心态过好每一天,让晚年更幸福!确实,老倪除了写作的爱好,还参加了摄影组活动,旅游也是他的爱好。
    同学们,让我们从我们的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着手,架起革命的风帆,向革命者这个伟大而艰巨的目标,前进!
 
 
永不消失的记忆
高一(3)班   金妍
小时候听着爷爷奶奶讲着老一辈的事情,懵懂的我只是觉得那段日子好神奇;渐渐长大一点了,听着老师们激昂澎湃的述说着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心里不禁升起一股敬意,觉得他们好伟大;渐渐地又长大了一点,不是听着了,而是开始思考,思考他们的勇敢从何而来,思考他们的心灵......
     我和同学在学校安排下采访了一位革命老先辈,如此近距离的接近历史,接近革命。这次我们采访的先辈是张锡荣老先辈,初次见面,就感觉有种英挺的气势,或许是革命的磨炼吧,在接下的交谈中同样感觉这位老前辈对往事的回忆不减,对革命的热情不减。进门后,他的夫人便热情地招待我们,感觉很亲切,随和。
    岁月在老人的脸上刻下了痕迹,苍老的双手,灰白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神和言语的坚定丝毫没有被岁月摧毁。
老人给我们述说了几件革命时候的事情,让我们再一次了解了一些过去的事情,革命时候的动荡和风雨。记得老前辈和我们说过一句话:“外在风险没有,内在风险有的。”是啊,听老人讲几位党员被抓的事情,不觉为他们惋惜,为他们紧张,同样憎恨国民党!
    老前辈是1943年12月加入共产党的,他的夫人是1954年入党的,都是共产党员。听着老前辈述说地下党活动,我们似乎也感觉到了那个时候的惊心动魄与危险,老前辈述说的南阳桥会见之谜和约见饮冰室这两件事情印象比较深刻。
    当时上海有人要见老前辈,老前辈觉得事有蹊跷,便去找他的领导人商量,两人觉得这是党的事,或许有什么事来找他们的,便两人决议去的。隔日早上便和曹同事去上海见那人,见面之后,那两个人只是问他一些华阳桥的情况和他的领导人的情况,为什么要见他?为什么专意问华阳桥的情况而不布置任务呢?这使老前辈疑惑了,觉得奇怪,回去之后和领导人交谈分析,后来,这个谜的谜底没有彻底揭开,只能是个轮廓。
    我们都很认真地听老前辈讲述那些回忆,感受到了革命人的勇敢与不畏艰难,和对党的尊敬和热爱,我们知道这些回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老前辈的记忆长河里冲淡,或许是沉淀了吧,抑或是崭新的,是老前辈最珍藏的回忆吧!
    我们听了老前辈述说了组多的事,或紧张,或钦佩,抑或是扣人心弦,都让我们知道革命人的动荡岁月的艰辛,不由对他们又升起敬意,由衷的敬佩!
    临行前,老前辈说要和我们讲一件事情,我们还以为是一件关于革命的事情,便准备洗耳恭听。谁知,老前辈意味深长地教导我们,让我们珍惜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并好好学习。老前辈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而只是在同学父亲的帮助下读
完了小学。,所以老前辈小时候或年轻时每经过二中门口,很羡慕那些学子。所以老前辈由衷希望我们都努力学习,成为栋梁之才,老前辈一番讲话说的我们心中无限感动,更加坚定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意念,一中学子是有无限潜力的!
    是啊,现在是和平时代,我们都在温暖的怀抱中长大,无法体验过去的风雨与动荡,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或影片中可以感受那份感受。身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要开始肩担起责任,要好好学习,光明在前方不远处,让我们珍惜现在,展
望未来,未来是美好的,犹如新鲜的蛋黄,充满希望与朝气!
     永不消失的记忆,永不消失的精神!    
 
 
 
国旗下成长的人们
高一(5)班方圆  沈章静
在走访的过程中,潘海根爷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的要感谢党,感谢人民,是他们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是他们给了他今天拥有的一切……”。
    潘海根同志是浦东南汇人,193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贫民区,家境贫寒,靠父亲做泥瓦工挣钱负担全家五口人的生活。1937年“八·一三”日本鬼子侵占上海,父亲被日本鬼子的走狗伪军抓去杀害;接着家中又遭土匪抢劫,因找不到钱财,那些丧心病狂的土匪向母亲身上浇上煤油,活活将她烧死。
他们一家人在上海生活虽苦,但还太平,是日本鬼子的铁蹄踏入中国,才使童年的潘海根一家便如此遭到了家破人亡的灭顶之灾,才使他们家破人亡,才使他成为一个失去双亲的苦难流浪者!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活下来,长大为父母报仇雪恨!在他童年十岁时,怀着民族恨、家庭仇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游击队,成为一名抗日小战士,大家同情喜爱地称他为“潘小鬼”。
他是一个国旗下长大的人,每当他想起老首长们的叮嘱,想到党把他抚养长大,培养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他就告诉自己一定要为党好好工作。多年来,从来没想过退休、离休。然而现在,他却在一种无奈的情形下,离开了工作岗位,再也不能为党为人民工作,这令他非常的痛苦。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他的那种无奈和不甘。
    回顾他在国旗下的一生,没有党的培养、没有各个时期的领导对他的教育、没有战友们和同志们的关怀与帮助,他不可能有今天。于是,他执笔写下了那令他终身难忘的烽火岁月,以此来表达他对心中的母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
   “清政、廉洁、刚正、不阿”这八个大字,是他单位全体同志在他离休时给他的一幅字,它是对他在上照厂十三年的工作以及为人的评价,当他接过这幅字时,却谦虚地对同志们说:你们对他的评价太高了。
但是,这八个大字,是对他最好的描述!他是一个受党多年教育、培养的人,按照一个党员的要求做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十年战斗生涯九年学习历程,他自觉地认为有了文化就应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好好地为党工作,这样才不辜负党的培养和教育,这是大学毕业后最深刻的人生观!
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潘海根爷爷还孜孜不倦地教育我们,要温故而知新,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教训和成果,这样才能继承他们老一辈的人,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短短的一次拜访下,我们从潘海根爷爷身上不仅学到了顽强拼搏,勇于斗争的精神,更是学到了一股常胜不衰的精气神!一种无所畏惧的民族魂!虽然我们现在身处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乱,没有侵略也没有饥荒,但我们不能没有一点危机意识,一点民族责任心。这绝不是假大空的形式,因为这是革命战士对祖国,对党,对人民最真切的感情,潘海根爷爷还说:“现在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你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就要努力成才,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虽然这些话都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在走访那天听到这句话,看到爷爷真诚的目光的时候,心里有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这就是从新底激发出来的那个声音——爱国!
   走访老革命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那种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长征精神却不会远去,它深深地驻扎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而即将步入青年行列的我们更是需要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和干劲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实践,勇于探索。
  “小兵张嘎”的形象已经离我们远去,挥手的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背影;告别的是一个魂牵梦系的过去;编织着红尘往复的悲喜;辗转了岁月流光的记忆。然而,远去的,是那一段历史,一段曾经波澜壮阔的历史。他们会永远记得它,记得那个年代,记得那些在国旗下成长的人们。
 
 
 “因寒冷而打颤的人,最能体会到阳光的温暖。经历了人生烦恼的人,最懂得生命的可贵。”                                            ——题记
一人独洒一江愁
高一(6)团支部
简介:呼醒国自1946年在东北参军后,直至1978年转业到地方。他在部队战斗生活了整整三十二年。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他参加过大小战斗数十次,负过四次伤。每一次战斗,都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在1947年东北人民解放军“冬季攻势”中的“彰武战役”,他差一点“革命到底”,用上那块已经填好他名字的“墓碑”了。
 
78岁的英雄已经褪去往日的英姿,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很难让人想到当年那个叱咤战场,九死一生的解放军战士,只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灰色眸子向我们叙述了当年的惊心动魄。
在彰武战役中,当时年仅十五岁的他不顾营长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上了战场。战场上炮弹纷飞,他随着营长向前猛冲,枪声、炮声、喊杀声就在耳边。不时有战友在身边倒下,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两眼燃烧着怒火,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冲上去,消灭敌人!可是在他跑出一百来米后,突然被一股炽热的巨大的气浪压倒在地,失去了知觉。他的左眼差点被炮弹皮崩掉,左眼眶的左侧被砸伤,伤口约四公分,为了保住眼睛,必须马上手术。可是由于已经没有麻药了,他只能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和难以忍受的痛楚动完了手术。手术后的几天里,他依然忍受着伤口带来的疼痛,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在这期间,写着他名字的墓碑都已经准备好了,因为大家都以为他活不了了,但事实却是他活下来了,这是个奇迹。
英雄一生的意气风发,已化作两鬓斑白的银丝,随着威风轻轻拂过我们的心弦。
我们不知道老英雄是以怎样的心情回忆当年往事。是否是骄傲?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却深深地为他感到骄傲,因为他是新中国的基石,有无数像他一样的有名的无名的先烈造就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这是我们所必须铭记的。
 记得每个深夜,整个世界静得可以,我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为什么我会在此刻沉醉,也许是这寂寞的气氛和我不甘寂寞的生命。每当我们感到厌倦生活之时,我们便刻意想起老英雄。因为他总能人一种向前的动力,让我们更有勇气走下去。
 鲁迅说过:“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啊!”我们不愿承认,但我们总觉得自己徘徊这句话的边缘,永远似乎很近很近。我们总记得一句歌词:我的影子与我同在。我们感到了一股颓废的气息涌入了。尽管这很不真实。但我们宁愿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像蜗牛一步步地爬,即使渺小,也要奋斗。我们坚信!
我们相信“路漫漫其修远”,并认真面对生活,但似乎总是不尽如人意。我们很容易动摇,不管是梦想,或是信念,即使我们知道它们很重要。
我们很难有那种像老英雄一样的对生命的大彻大悟,我们也无法想象,站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前进一步,便是向着死亡前进。那时要靠着多么坚强的勇气啊!我们只可能坚守在自己的天空之下,卑微地发表对人生的遐想,并且幼稚地认为自己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每个人对人生的彻悟是有早晚之分。有的人可以很早就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并朝着那条 路坚定不移地走;而有些人却总是迟钝于生活的迷雾中,久久不能自已,但最后还是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我们愿意相信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以微笑面对整个世界。然后安详的看着时间的流淌,就像老英雄一样。
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战士,可是好多不是在战场上牺牲就是在手术台上成了烈士。无论他们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都值得我们去崇敬和学习。
也许, 我们的同学对他们不熟悉, 但历史像那长城一样, 永远也不会磨灭。 身为革命者的他们, 愤然写下“血淋淋铁的事实”。 
我们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永远怀念为新中国的建立而英勇献身的前辈。 是他们, 在茫茫黑夜, 追求马列主义真理,高擎起革命的火把。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 他们出生入死,视死如归。 是他们为我们民族的解放,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 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  “东方红,太阳升”,是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 掀开了我们祖国崭新的历史篇章!
每当我们背起书包, 欢欢喜喜地去学校, 我们不会忘记, 今天的美好生活, 源于昨天他们血与汗的奉献。 没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 现在的旗帜就不会如此灿烂。 他们把生存的权利留给了后代, 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 因此,只有他们才会让天公动容,大地哀叹! 他们用浩然的正气,英勇的行为,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 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 却成了不了的遗愿。
革命先烈为我们留下了开拓的脚印,我们应当沿着这些闪亮的脚印前进,继续迈出坚实的步伐。 我们是21世纪的青年,我们是党的儿女,我们不会忘记先人的遗志,“继承先烈革命传统,发扬前辈爱国精神”。我们要传承这种伟大的精神,我们要弘扬这种不朽的民族魂魄。
 
 
生死玄关下的精神
高一(6)团支部
呼醒国生平:1946年14岁参军,同年参加东北民族联军,1947年总部第4野战军给营长做通信员,并参与当年的”彰武”战役.在部队战斗生活了32年,在解放战争中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负伤4次,2次在头部,2次在腿部.头不的一次受伤就是在“彰武”战役中发生的,那一次差一点用上刻好自己名字的墓碑,也就有了<<一块没有名字的“墓碑”>>这一篇文章.1978年10月,从部队转业,在松江交通建设局任副局长.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对于相隔半个多世纪的这一代人来说,战火,枪弹,鲜血都是那么的遥远,因为毕竟90年后的孩子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然而伊拉克的战火,泰国的军事政变,伊朗的核试验,又让我觉得战争似乎离我们那么近,好象一触即发.
    现在越来越多的革命系列影视剧被搬上大荧幕,如:《记忆之城》,《亮剑》,《集结号》等等.然而除了一部《小兵张嘎》里的嘎子和我们这群学生年纪相仿外,其他的都离我们相差甚远,能让人望而生敬.然而《一块没有用上的“墓碑”》中的主人公却和我们高一学生差不多大,使人有一种除了敬佩之外的感觉.
彰武,是沈阳西北重镇,它是锦州、义县、阜新至通辽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总部把攻打彰武的任务交给呼醒国爷爷所在的军队七纵和二纵。战斗发起前,师,团首长下到连队传达总部命令,宣传打彰武的重大意义,检查战斗准备,进行战前动员,提出“敢打大仗,敢打硬仗,打下彰武城,活捉敌师长”的战斗口号。总部文工团也为参战部队演出话剧“白毛女”。这一切,极大地提高了战士们的阶级觉悟。干部战士纷纷递交请战书,决心书,有的同志还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要求参加爆破组,突击队,尖刀连,争抢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坚决保证:“冲得上,守得住,不怕死,轻伤不下火线”。战友之间,老乡之间,班排之间也开展杀敌立功竞赛活动,比谁跑得快,比谁先登城,比谁消灭敌人多,抓俘虏,缴获多。
总攻那天,上午七点三十分,攻城战斗打响了。随着一声令下,他们的军队阵地上数十门大炮齐声怒吼,炮弹呼啸着准确地飞向敌人的城防工事,经过约半个小时的炮火轰击,敌人的城防工事大部被摧毁,城墙也被炸开了一个缺口。
正当他们准备跃过一片开阔地,向一处高大的建筑群冲击时,遭到敌人密集火力的杀伤,攻击受挫。那是敌人的一个重要据点(可能是团的指挥部),敌人凭借其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企图拖延时间,等待援兵。敌人的火炮和机枪组成了一道炽烈的火网,封锁了他们冲击的道路,打得他们抬不起头,睁不开眼。呼醒国随着营长带着愤怒冲了上去,但随着一身巨响,他渐渐眼前一片模糊```````
     他在头部受了很严重的伤,他眼眶也受伤了,太阳穴也受了影响。伤口长达4公分他几次昏过去,都因为伤口那阵阵牵引的痛又清醒了过来,还发着高烧。当时如果他不吃东西就会死。他虽然昏昏沉沉,但下意识仍然隐隐地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吃,吃了才能抗得住!在他与自己斗争时,有个人去问他的名字,他根本不知道是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可能是因为他能吃,加上年纪轻,体质也比较好,还有医护人员的悉心护理,才挺了过来。后来去另一间房间时发现了一个刻有自己名字的木牌,他不认识字,只认识自己的名字,他根本不知道是墓碑,他指着自己的名字,问了别人才知道当时自己受伤严重,怕撑不过去,所以准备好了墓碑。而他凭着顽强的信念活了过来。他没有用上那块墓碑。
  少年不怕真枪实弹,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的舍己为国精神让我很佩服;而后少年又忍着难以想象的剧痛进行手术的不怕苦精神让我敬仰;最终少年跟死神搏斗,经过九天九夜的坚持不懈,熬过了高烧,也战胜了死亡的坚韧不拔精神令我感叹!
    试想如今,哪个15岁的少年不是在家当小皇帝或小公主.就连擦破了一点皮都大惊小怪.要是发高烧那更是了不得,父母马上急得送孩子到医院去“治疗”.而且,90年代后的孩子们已经学会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美动作”.这已是这一代人的一种标志.
    我们感觉到少年骨子里的勇气也是超脱于常人的.这也使我想起了董存瑞,他的舍身炸碉堡,为国献身与少年的冲锋陷阵是如此的相似;刘伯温,一位被医生称为“一块钢铁”的开国元帅,他在手术室不打麻醉药接受手术和少年的遭遇如出一辙.此情此景,我不得不想翩翩.他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行为更是在那个年代屡见不鲜,只不过有人挺了过来,有人却永远的离开了.
    这些事迹在当今的学生看起来是多么的轻松,有时顶多感慨一下:“为国捐躯者,应该记住,并感谢他们,因为没有他们的牺牲,也就没有今天的生活.”可哪一位战士不是爹娘养的,不是想在家里好好过日子的.上战场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国家兴亡,宁愿献出自己宝贵

[1] [2] [3]  下一页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2008“走访老革命 颂扬红色情” 活动总结
    “讲述老革命的故事”活动方案(五四主题活动)
    走访老革命,颂扬红色情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09.38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