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自醒意识 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文化自觉


自治治事:智慧成事的锻炼

上海市松江一中“四自教育”书写育人华章(自治篇)

pdf版下载PDF版下载

镜头中的美

民意调查团

  在管理自己的基础上,为学校管理当参谋,出主意,松江一中的“自治治事”不断走上新的台阶。这里,有例为证。
  2010年10月,一个由普通学生经过自荐、选拔后产生的“松江一中学生民意调查团”成立,20名成员均非学生干部。“民调团”针对学生意见大、关注度高的宿舍区浴室洗澡水温较低的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部门咨询等方式进行取证和再调查,最终形成《住宿生活大调查》的研究报告。递交后得到学校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校长室接待“民调团”并听取汇报,采纳了报告中合理、可行部分,区教育局基建设备管理站经论证后批复203647元用于宿舍区浴室加热系统改善。2011年5月“民调团”形成《食堂伙食调查报告》,也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
  “民调团”,是一个学会自治的大平台,不仅反映了学生的愿望,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校长室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在第一时间给予答复和恰当解决的举措,让每位学生有机会参与自主管理,使学生加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加强了执行规范的自觉性,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做事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自理意识的缺失、自治能力的薄弱,以及参与管理的渠道不畅,使学生的自治治事能力处于“弱势”。另外,高中生将要成人,走向社会,自治能力是必备的。
  因此,松江一中在“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的“四自教育”中,把“自治治事”列入其中,有着着眼未来、着手眼前的前瞻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思路,旨在建立有效机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了解成事方式和途径。
  自治治事,顾名思义就是能自行做事、自行管理、自行修养自己的品行。“自治治事”就是使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的自理、自律中学会合作与交往,学会做事,关爱社会,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它是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全方位的自控要求,让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体验中,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进而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松江一中的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强,尤其是这几年我们已经从学生的表现上明显感觉到”,“东方绿舟”学生国防教育基地资深教官李鹏飞如是评价学生;
  “在一中的三年,我的儿子从一个心智很不成熟的孩子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人,这与老师的悉心培养、学校的整体氛围密不可分”,2010届毕业生周冰清的妈妈感慨万千。
  通过对部分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学校欣喜地发现:近几年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自治治事”的能力纵向和横向比较都有着较强的优势,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当然与扎扎实实开展“自治治事”的实践研究有很大关系。

认识自我:唤醒学生“自治治事”的信心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治治事”的必要前提,也是“自治”的基位,更是“治事”的站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认识自我起步
  学校在每年高一新生入学前后就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早在暑假期间,班主任就对高一新生进行100%家访,家访时会要求学生填写一份《家访情况记录单》,表中除了填写学生基本信息之外,着重要求学生填写自治治事能力分析、学习成绩自我分析、行为习惯自我分析、心理状态自我分析等,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解剖,自我分析,自我反思,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在入学教育阶段,各班还要组织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介绍,面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部分班级引导学生制作个性化“学生名片”,将自己的特长、爱好、个性,甚至包括自己的“绰号”均粘贴于讲桌之上,尽早使老师和同学认识自己。
  校长为新生开设“入学第一课”
  另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在入学教育时,校长为新生开设“入学第一课”,全面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知名校友、办学目标、发展前景等;教导主任则着重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三类课程的特点、初高中学习的差异性以及学习生活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与传统灌输方式不同的是,学校鼓励学生进行现场提问互动,变盲信权威为逐步形成自己的分析判断。开学后,学校依托《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在研究型课程中引导学生针对自身、针对学校、针对松江区自主开展课题研究,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研究型课程有机整合,逐步在各年级中开展“怀爱国爱乡情感?持《版图》研究实践”的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地考察采访,获得了对学校、对家乡的深切感受,增进了对学校、对家乡的感情,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所处环境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满怀美好憧憬,从而增强自我发展、自治治事的自信心。

规划自我:设计学生“自治治事”的路径

   学校有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每年都为高一新生开设关于“人生规划”的讲座。《让年轻的航船驶向理想的彼岸》是华东师范大学文新华教授讲座的主题,“我们的学生既是这艘航船的水手,也是舵手”,做好人生的规划就会让航船目标明确,不至于偏离社会主流。学校还在业已毕业的学生中遴选出“自治治事”方面表现突出、示范性强的学生定点到各班级开展“老生畅谈”互动讲座,详细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成功经验,解答新生提出的各种疑惑,充当“同龄人导师”的角色,让学生感觉榜样并不遥远,只要自己合理规划、认真设计,达到学长的高度并不困难。
在做好个人规划的同时,班主任老师还会引导学生做好班集体规划,通过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和充分讨论,形成班级集体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的意识,并努力使集体目标与自己的个人目标相统一,相互促进。
通过自我设计,积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自觉地实施,不断增强学生“自治治事”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努力沿着自己设计的路径,有条不紊地向自己的目标靠近。

自我实践:挖掘学生“自治治事”的潜能

   强烈的自我教育动机,美好的自我教育目标和周密的自我教育计划,都要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接受考验,取得发展。社会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自我实践是学校长期坚持的育人方向。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根据《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尝试开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修项目、选修项目并与研究型课程相整合,立足松江,通过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身边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自治治事的意识和能力。
  在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坚持“三步走”原则:一是将活动前期作为良好开端,激发学生自治治事的兴趣。学校在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多要通过学生自管会、学生会对活动方案进行征集,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活动方案的设计,培养他们预见、规划能力。在方案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参与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方案一旦确定,进入活动前期,一改以往教师唱主角的场景,而是把学生推向前台,教师退到后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如,以前在南京社会考察活动前期,由政治、历史等学科老师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南京,了解历史。后来学校让高三历史班的同学到高二各班级讲解《你对南京知多少》,学生们自行备课查资料,请教老师,忙得不亦乐乎。二是将活动中期作为分段治事的实践,让学生体验自治治事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寻找解决的办法,逐步形成勇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积极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校内实践中,“值周班”工作岗位、“义工”岗位的安排、人员的培训均由学生会、班委会负责。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岗位分配方式、不断改进检查方法、还创立了反馈制度、友情提示等工作方法,有些创新的管理办法,连老师都想不到。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实践,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再如南京社会考察中,学生为世博做宣传的宣传方式也是充满创意和激情。三是在活动后期做好总结反思,真正使学生收获自治治事的成长。在每一项活动结束后,由学生具体负责的项目都会进行及时总结、反思,将相关资料进行“打包”处理,并针对活动的遗憾之处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以利于下一届学生开展类似活动时取长补短。

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治治事”的能力

   学生干部作为广大学生中的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是班级、年级、校学生会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执行者,是沟通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学生干部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和班纪,甚至会影响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因此选拔一批表现好,责任心强、具有一定工作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有的放矢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基础保障,也是给普通同学树立“自治治事”的身边榜样。学校在选聘学生干部时通常都要经过:自荐、民选、察举等过程,真正使学生干部成为“自治治事”的典范。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实践,学校的“学生自我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机制,学生会的所有成员成为推行该制度的模范,已基本形成“德育处、团委——学生会——年级自我管理委员会——班干部——广大学生”的直线管理模式。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我管理机制,使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班级、年级乃至学校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了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帮助教师们从烦琐的日常班级管理中解放了出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自我管理、健康成长的向导。

自我评价:提升学生“自治治事”的品质

   如果把自治治事的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自我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关键一环。这将决定自治治事教育过程在进入下一周期时应该驶入哪一条轨道。作为“自治治事”的主体——学生理应是评价的主体,对自己“自治治事”能力的基础、态度、习惯、方法、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思是提升学生“自治治事”品质的最佳路径。
  根据学校分年级的德育目标(高一年级——走好高中第一步,学做一个大方的人;高二年级——争做学校中流砥柱,学做一个大气的人;高三年级——理想责任我践行,学做一个大写的人),将学生自治治事能力的培养设立分级目标,引导学生在每一学期结束后对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评价,并将其纳入《松江一中学生综合发展成长档案》,构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
  学校教师通过以下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如日志、周记省身法、媒介沟通法、多元评价法等,由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追踪评价共同组成,在独立评价操作结束后再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评价,得出阶段性评价结果。

感言

从自治到治事

谭海岚

   要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这是一个过程,而“自治治事”的锻炼,就是完善这个过程的有益尝试。
学生从最初的很不适应到有些适应,再到今天的习以为常,从“听话的好学生”到“独立思考者”和“积极实践者”,很多学生在课内、课外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自治治事”带给他们成长的快乐。家长也从刚开始的怀疑态度到现如今的充分理解和配合,这种转变本身就是源自于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以及对“自治治事”观念的认可。
我们一直认为,任何一个学生个体并不是没有或缺少“自治治事”的意识,而是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将这种“自治治事”的意识加以唤醒。在以往学校教育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本应是“主角”的学生却时常被置放于从属地位,“自治治事”的意识被无可奈何地压制于内心深处。
  针对此种情况,学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实践”、“自我评价”等“五自”培养模式,将学生内心深处“自治治事”的意识逐步唤醒。
  自治,需要主体意识的唤醒,治事,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也许国家的栋梁,就是在“自治治事”中逐渐形成的。

(作者为上海市松江一中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