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自醒意识 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文化自觉

自育育德:学会做人的磨砺


上海市松江一中“四自教育”书写育人华章(自育篇)

pdf版下载PDF版下载

首办“校园柚子采摘节”与人性美


  又到柚子金黄时……
  “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每到暮秋时节,金黄色的柚子挂满枝头,扑鼻的柚香溢满校园。师生穿梭于柚子树间,仰望累累果实、感受丰收喜悦,整个校园都沉浸在欢乐祥和、诗意满怀的氛围里。
  2011年12月1日中午,首届“校园柚子采摘节”在放飞大道上隆重开幕,谭海岚校长、罗明书记等四位校领导全程参与了启动仪式,全校师生共同见证了这个不寻常的午后。
  柚子成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关爱生命、珍惜万物,以喜悦之心、感恩之心、诗意之心、艺术之心去发现美、体验美,感受自然的美、科学的美、生活的美和人性的美。“我们‘柚子三人行’小组研究阳光、水分、矿质离子以及柚子树品种对校园柚子挂果率的影响……”《校园柚子树挂果率与生长环境间关系的调查研究》小组的张珏同学将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与大家分享,并呼吁更多的同学加入他们的研究;“漫步校园,无邪的风,与花香一起纷飞。校园的柚子尚未成熟,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虽然青涩却回味无穷,期待着每一天的蜕变……”刘启璇、徐嘉园联袂为大家带来特为校园柚子节创作的诗歌《校园的柚子熟了》;“现代医学证明,柚子确有丰富的挥发油、柚皮甙、维生素和类胰岛素等药用成分”,生物教研组杜秀锦老师简单介绍了柚子茶的制作和使用禁忌。“十、九、八……三、二、一”,在全场师生的齐声呼喊下,校长室四位领导亲自摘下“2011年松江一中柚子首果”,“好事总成双”,两枚“首果”几乎同时应镰而坠;“我宣布:松江一中首届校园柚子采摘节现在开始”,伴随着谭校长庄重而不失欣喜的宣告声,全体同学奔赴各班柚子树下挥镰摘果、举手接柚,欢笑声、惊呼声响彻校园;“我们摘的柚子最大,肯定是‘柚子大王’”,“我班的这个柚子小的超可爱,板是‘柚子精灵’嘛”,主席台上“柚子大王”(最重)、“柚子王后”(次重)以及“柚子精灵”(最轻)称号的争夺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阴郁许久的天空透出了几缕阳光,初冬的校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12月2日中午各班同学再次齐聚放飞大道,各种用柚子制作的工艺品将进行展示、PK,争夺“最佳艺术造型奖”;全校师生亦将举杯品饮自己制作的柚子茶,柚香茶暖情切切,人和景祥乐融融。
  “明年的柚子什么时候熟啊?”
  一位高一同学的脸上写满快乐和期待……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就是育人教育,而育人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德是做人的根基,具有奠基的价值。高中生,正是学习学会做人的重要期。
  在松江一中“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的“四自教育”中,“自育育德”具有核心的地位,是学会做人的基础。
  自我教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自育育德”则是自我教育的核心所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传统的单向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已无法很好地解决时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显然,自我教育的能力已经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以“自育育德”为核心的自我教育重新成为引起学校关注和日益重视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
  “自育育德”,在松江一中有着自己深刻的诠释和丰富的实践。

“和美”校园文化:创设“自育育德”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松江一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尽可能的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这一理念,通过校园文化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的能力,落实办学目标。
  参与育人环境的建设,促进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
  人能改造环境,而环境也能育人。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又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校园环境优美,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到100%,学生护绿率达100%。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开展爱绿护绿活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召开主题团日活动;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拒吸第一支烟”签名活动;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组织开展环保征文比赛、黑板报宣传等活动。在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的同时,使其成为生动的活教材、活课堂。
  净化的校园是育人的最佳场所。学校坚持晨扫和校园保洁制度,每天早晨第一节课之前,全校学生都要进行10分钟的晨扫,覆盖教室、寝室及其它公共部位;每天有值周班进行校园内主干道、大楼间、操场等环境保洁,做到地面整洁、无垃圾。同时为了保证校园内卫生不留死角,学校还出台了《松江一中义工服务制度》,义工志愿服务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程序注册登记,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活动。目前校内学生义工主要负责公共部位的卫生维护,如各教学楼的楼梯、扶手、走廊、水房、厕所等。
  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班级文化是最直接影响学生、最容易产生教育作用的文化。
  无论是班级的黑板报,还是流动宣传版面,或是教室内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由学生自己设计布置,策划、排版。每一期都突出一个主题。各班都开展了班级公约的制定,班级公约是班级成员通过民主讨论,共同制订,最终给予全体成员更大的自由。学生自主参与制订班级的各类规章制度,使各班的每一次活动,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文化气息,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校本德育课程:拓展“自育育德”空间


  德育课程,是学生学会做人的蓝本。
  校本德育读本
  《德育读本》具有认知性德育课程的特点,既包含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原理与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等主要内容,又充分挖掘和提炼人文科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学校将学会做人的育人目标具体阐述为学做一个大方的人、大气的人、大写的人。“大方的人”应具有基本的公民素质、“大气的人”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大写的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学校依托“大方、大气、大写”的德育分层目标,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特征和生理心理特征,坚持以中学生成长与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为选取原则,精心设计德育读本的框架。读本的内容涉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爱家乡的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更有热点问题的探讨等。
  学生,既是《德育读本》的主要编写者,也是《德育读本》的积极使用者。
  成人成才规划课程
  学校通过开设“高中生成人成才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参与社会的实践生活中,积淀潜能,提升素质。该课程具有对学生人生理想、思想品德、职业意识的熏陶和感染的文化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实践着自育育德,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以个人发展规划为主题开设专题讲座。如高一新生军训期间,大学教授的专题报告《让年轻的航船驶向理想的彼岸》让学生明白做好个人发展规划的意义和价值,来自高校的同辈学长的《老生畅谈》谈如何谋划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著名的职业规划指导师的讲座《赢在起点,赢得未来》站在职业规划的高度给学生以人生发展的指导等。
  专题辅导讲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成人成才手册》的编制和试行。高一新生一入学,学校引导学生在入学伊始便思考和设计自身的品德提高和成人、成才预备计划,然后分别在小组、班级里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在《手册》中拟定各自的发展计划。

发挥学科功能:丰富“自育育德”渠道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应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增强德育意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有效落实德育目标,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整体精神生命不断发展完善的场所。
  强化师德建设,夯实学科育德的基础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落实学科育德的基础。首先,学科育德从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开始。深入教学研究,保证学科育德的落实。精心设计学科考察,延伸学科育德的触角。如地理学科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的赐予,领略中国地方文化,领略民族智慧,领悟生命之重要和精彩,先后到达陶都宜兴、秦山核电站、洋山深水港、佘山地震台等,直观、生动的两纲教育,最受欢迎的教育形式,受到了最佳的教育效果。
  加强课程建设,拓展学科育德的时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齐抓并进,拓宽课堂教学落实两纲的渠道。除了在基础型课程上扎实推进《两纲》教育的落实外,学校还积极开发凸显民族文化的学科拓展课,如:《合唱》、《朗读与欣赏》、《走近文化名人》、《走进红楼诗的世界》、《节庆文化》、《日常礼仪》、《旅游地理》、《松江文化名人》、《中国陶艺》等等课程。经过不断实践,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喜爱、成熟的校本课程。

利用社会资源:培养“自育育德”能力


  学校根据所处区域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自育育德”能力的目的。
  盘点现有“珍宝”,将资源显出来
  松江一中是一所创办于1904年的百年名校,校友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两院院士、知名学者、政界精英、行业楷模;学校处于素有“上海之根”美誉的松江老城区,本身就拥有大量历史文化资源;毗邻松江大学城、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名牌高校、知名企业林立;依托长三角区位优势,苏浙沪皖历史文化资源共享亦非常方便丰富。
  学校分别针对学校、松江区、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等的显性教育资源进行摸底统计,做到心中有数;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需求,盘点学科教学实践资源,做到心中有底;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图书、实地探查等方式展开调查研究,撰写出《我对松江知多少》、《学校在我心中》、《松江的雕塑》、《方塔园的建筑》等研究报告,使这些对自身学习成长有帮助的资源真正显现出来。
  设计主题活动,让资源跳出来
  学校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逐渐确立了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为主线,精选出“中山陵—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总统府”为主要景点,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现实思想,将伟人风范教育与学生理想目标,将祖国历史民族历史教育与学生人生价值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政治观点、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
  在发扬传统的同时,每年的主题和形式都会有所突破:2005年与日常课程结合,提出“感受南京·感知文化”的行动主题;2006年为配合“八荣八耻”教育,提出“你知荣明耻否?——让南京考察之行证明”的活动倡议;2007年正值“南京大屠杀”70周年,“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成为实践活动的主基调;2008年奥运之年,学校将“喜迎奥运·爱国荣校”作为行动主题;2009年学校自主编撰了《松江旅游介绍》宣传单、“你对松江知多少?”调查问卷等资料,将“宣传世博·报效桑梓”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2011年则以“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实践主题。
  学校在利用社会资源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育育德”能力的培养。一是自我策划,学会设计人生。二是自我管理,学会规范言行。三是自我评价,学会反思总结。四是学会合作分享。

感言

“自育育德”心路回归

谭海岚

  德性,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质。所谓育人即育德,也许高度概括了德性的重要和德育的地位。
  “自育育德”,在肯定德性的价值和德育的意义后,将培育的视野由“他育”转向“自育”,由“被接受”转向“主动汲取”,由“硬规定”转向“软着落”。同时,学校也从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出发,提供资源,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形成一个德育的“大磁场”。
  显然,“自育育德”,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更是能力论;还是一种知、行、效的统一。在今天,合格乃至优秀的高中生,不仅学业优异,而且德性高尚,应当在做人中,认知正确,行为得当,并且有能力获得这种人格上的完美。
  由此可说,“自育育德”,既是人心向善的心路回归,也是趋向未来的立足之本。
(作者为上海市松江一中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