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自醒意识 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文化自觉

自学学问:掌握科学的修炼

上海市松江一中“四自教育”书写育人华章(自学篇)

pdf版下载PDF版下载

镜头中的美

地理学科社会实践提升自学能力

  松江一中地理教研组学科教学特色之一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自学学问,并用来解决现实课题的途径。
  学校每年带领选修地理的学生进行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如赴浙江山沟沟进行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山沟沟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的生物圈保护区,由“汤坑”、“茅塘”和“花果山”三大景区组成。学生主要对“汤坑”、“茅塘”进行地理社会考察,对“茅塘”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留下的罕见的花岗岩流“万马石”和“汤坑”一边是潺潺溪流,一边是满山翠竹的峡谷地貌进行深入的考察,一路感受着中国旅游资源“北雄南秀”中“南秀”的韵味。
  再如,学校组织学生赴南通长江北岸的军山和狼山进行社会实践活动。38位同学共分为7个小组,分别对军山和狼山景区的植物、动物、土壤、岩石、水体进行了取样研究,同时利用手持GPS对部分标志性景点进行了纬度、经度和海拔的测定。
  学校地理学科将学科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相继开展了“秦山核电”、“宜兴陶土”、“山沟沟”、“宝钢--狼山”等系列学科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着力构建开放的地理学习环境。
  目前地理学科组以高中三年为一个周期,按照年级特色和学科特点统筹安排,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实践活动,已形成高一年级侧重松江区境内、高二年级侧重上海市境内、高三年级侧重上海周边地区的若干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开展体验性和探索性自主学习实践活动闯出了一条新路,也得到了市、区地理学科教研室老师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是完成主要任务的关键。无论从现在学习,还是终身学习考虑,自主、自学能力的累积,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因此,松江一中在“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的“四自教育”中,将“自学学问”作为育德、治事、养性的媒介,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自学学问”,是使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制订学习规划、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规划,是实现学生自学学问的重要途径;以“学案”为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所以,自主学习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可以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在“自学学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起始点:制订个人成才计划,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成才动力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从提升学生的成才动力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此,学校引导学生制订成才计划,并注重各个阶段的培养侧重点。一是组织学生阅读伟人传记,并在班会上交流体会。二是组织“人生与理想”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会上谈理想与目标。三是组织社会知名人士举行报告会或座谈会,与学生交流、对话。四是组织有关专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特长与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个人成才计划。五是学生制订自己的个人成才计划。六是学生在小组或班会上交流自己的个人成才计划,同学间可提出建议,帮助其不断完善。七是举行家长会,鼓励家长关心学生制订的个人成才计划。八是学生成才计划的实施。学生完成个人成才计划后,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倡导同学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提醒,以使学生成才计划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九是每学期结束,学生对自己的成才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在小组或班会上总结得失、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才计划予以调整、修正和完善。
  学生有了成才的动力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成才的计划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计划。制订和执行自主学习计划的过程,是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规范自主学习行为,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着重点:实施“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成积极的情意态度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导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方法和规律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过程。
  学校倡导和实施“学案”教学,是为了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组织能力、自我检查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真正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学案”的编制遵循“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原则,统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最近发展区,以利于学生学习基础提升和最近发展区的拓展。
  在细化课程标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编制的“学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栏目:①学习目标;②学习重点难点;③学习导航(该栏目下设计的环节,包括知识准备、预习要求、探求新知、自测练习、释疑反馈等);④学习总结(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⑤学习拓展(包括分层练习、知识拓展等)。“学习导航”是“学案”编制的重点,创设的学习情境和问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有利于学生学会,更要有利于学生乐学、会学。
  “学案”的使用遵循“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原则,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学案”的使用,根据使用时间分为课前使用、课中使用和课后使用三个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提前下发“学案”,并进行学法指导;学生依据“学案”开展超前的自主学习;教师批阅“学案”,获取反馈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超前的自主学习,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根据批阅“学案”获取的信息,可以提前预设教什么、怎么教。
  课堂学习阶段。教师课前下发“学案”,组织课堂“学案”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以小组合作、团队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形式,围绕疑点、难点,开展讨论、质疑、探究、展示、实证等教学活动,创造机会引导学生暴露,然后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思维盲点、障碍和相异构想,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课后深化阶段。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学案”并上交。教师批改、评价与辅导;学生修正、反思与总结。学生养成复习、归纳、总结等学习习惯,提高反思、总结能力。
  推行学案教学,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有效改进了课堂教学五环节,积累了优秀课例100多个,汇编完成《松江一中优秀教案集》、《松江一中学案集》;教师“学科门诊”、互动互助式讲座和学生的“兵教兵”自助式学习成为常态,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增长点:互动互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打造的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互助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增长点。
  组建“班级工作组”。创建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主体的班级工作组,具体职责,包括指导学生制订和实施个人成才计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定期与学生进行朋友式谈话,克服自主学习障碍,走出自主学习的困境等。
  组织“学科门诊”。学校组织教师利用公用教室“坐诊”,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或者通过“出诊”的方式,上门帮助“学困生”化解自主学习问题,树立自主学习信心,掌握自主学习方法的一种师生互动的、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由于这样的活动,是依据每个学生(包括学优生、学困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的,而且是针对每个人突出的问题和特殊的需求来开展教学的,所以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组织“自助讲座”。学校年级自管会依据不同的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定期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这样的师生互动互助式的教学活动就是“自助讲座”。由于每次讲座的内容是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开设的,所以对学生而言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由于讲座的内容是由特定的群体选择的,或者说符合某一群体的学习需要,所以互动互助学习活动更具实效。讲座的内容一般围绕某一专题展开,从知识内容到构建知识体系,从学习方法的指导到具体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等等。
  组织“兵教兵”活动。学生间自助式的自主学习活动也叫“兵教兵”活动。由于这样的活动不仅充分利用了学习的资源,而且为学生创设了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舞台,所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每年利用高二年级学生赴南京考察契机,请上一届学生(高三学生)到各个班级介绍考察经验,提供学生跨年级合作学习的平台。学校发挥高三选修班学生专业知识特长,到高一、高二和高三班级,给学生介绍有关热点问题和热点项目。如长江隧道开通之际,学校安排地理班学生分赴各班,介绍有关长江隧道以及崇明岛开发方面的地理知识。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地理班学生分头收集资料,一起分析、整理、研究资料,共同完成讲稿和多媒体演示稿,全校学生共同分享了合作学习的成果。另外,许多班级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兵教兵”活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拓展点:研究型课程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型课程是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要求学生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设计研究方案、动手操作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提出假说或猜想、验证、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结合松江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开展课题研究 结合松江区文明办、松江区教育局等部门推出的《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及《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护照》,学校主动与松江博物馆、松江文化馆等单位研究松江历史和文化的专家联系,邀请专家在校连续开展《松江文化寻根》、《松江方言》、《松江城隍及城隍庙照壁》等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关注松江历史、研读家乡文化;学校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手持《版图》、《护照》奔赴松江区各实践基地参观考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根据居住地域、兴趣爱好、研究方向的不同自由组合成2-6人参加的实践、研究小组,在认真研读《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的基础上,选择有研究基础和价值的实践基地作为活动场所,自行设计小组参观考察路线,以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展开社会实践考察。学生已经确立了《松江民居建筑历史与风格》、《方塔的历史及对松江的意义》、《窈窕古镇,魅力泗泾》、《探究松江的桥》、《松江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程度的调查研究》、《松江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对“版图”和“护照”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松江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设置中的不合理性及对策研究》等93个研究课题。
  结合学科学习内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学生主题实践活动主要有体验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两种方式。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体验性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知识,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重要原动力。学校语文学科,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学科学习内容,举行“读书·行路——跟着课本游绍兴”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寻访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秋瑾等名人故居和青藤书屋、大通学堂、兰亭、沈园等历史文化景点。在参观了鲁迅故里后,学生更加了解了鲁迅的生平经历,被其爱国情怀所深深感动,对于学过的鲁迅文章也有了更深的见解和感触。鲁镇中的孔乙己、祥林嫂等为人熟知的人物再现,让学生想到了鲁迅笔下的一幕幕情景,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作品的思想情感。

感言

从“要我学”到“我会学”

谭海岚

  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习上的作为,不在于仅仅让他们掌握现存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学会汲取知识的本领。因此,在学校“四自教育”中,“自学学问”的提出和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
  学校教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学习生涯伴其一生。显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牵着学”到“我会学”,这是学校教学必须解决的“课题”,也是观照学校教学质量的“镜子”。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学生一旦掌握了“自学学问”的本领,必将终身受益。
(作者为上海市松江一中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