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下午,为高质量推进“新型质量观念在心中”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化学教研组于典学楼3楼会议室召开题为“心中有质量 行动有方向”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松江一中校长潘建荣出席本次活动,化学组全体教师参加活动,活动邀请到奉贤中学教研组组长金琰带来专家讲座。本次活动由教学负责人杨健老师主持,活动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校长讲话
潘建荣校长对化学教研组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潘校长指出,化学组要尽快研究落实三年一贯的质量保障体系,使之真正有助于加快教研组质量文化建设,真正有助于化学学科的长远发展,真正有助于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个性化成长。
二、专家讲座
金琰老师进行题为“双新改革 深度校验”的交流,金老师介绍了奉贤中学化学教研组的成员,并分享奉贤中学化学教研组努力打造学习型团队的经验做法:
1、定期开展理论性学习。暑假集中2-3天研讨,以往的得失和今后的重点
2、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按照课程标准,积极研讨。
3、全面落实备课制度。定时定要求做好教学进度和要求的考察,正在推行“教学评”一体化,时常进行监督。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包括网络教研,撰写体会等等,努力提升教学效益。
之后,金老师从专业提升、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深度教研等几个方面分享经验,以具体的例子作为支撑,从多个角度展现创新性做法,如聚焦科学探究素养的高中实验课程教学,包括建立课堂实验展示小组、开展研究性实验社团、设计微型实验等。在奉贤中学的实验室中,感兴趣的同学们使用不同实验器材、不同实验试剂、不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真正实现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进步。
金老师的分享让我校化学教研组教师对奉贤中学化学组师资、专业、课程、教学等多方面实实在在抓课程教学质量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三动四导”的教学方式、项目化学习令人印象深刻,深受启发。
三、大讨论(一)分享
松江一中化学教研组组长闵慧老师从化学组质量建设和高三二轮复习策略的两个维度分享了自己的整体思考和计划。闵老师介绍了基于高中化学三年一贯制的角度进行的个性化教育课程结构设计情况及实施情况,并分析了高三化学备课组二模复习备考策略,为最后的冲刺保驾护航。
四、大讨论(二)分享
高二化学备课组长朱涛老师进行题为“基于个性化育人的高二化学教学”的分享,从三年一贯的视角分享对于高二年级质量建设的思考。
五、大讨论(三)分享
高一化学备课组长王灿老师进行了题为“数字化赋能视角下的高一化学教学”的分享。王老师从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入手,突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于高一年级数字化赋能教学的实践情况进行介绍,分享了高一年级备课组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等。同时,王老师也提到了数字化赋能教学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希望在今后能够进一步解决。
六、学习体会交流
在大讨论四环节松江一中王曦老师作为入职一学期的青年教师,表示在组内的半年收获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研活动中实现教学积累。上个学期,化学学科举办了十数次区级及校级教研活动,我从未缺席,在不断观摩公开课及聆听专家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很多教学方法,在和前辈教师们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是我们新教师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帮助我们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第二,在高三意识专项研究中培养教学理念。上学期的高三意识专项研究活动,帮助我们新教师建立起三年一贯的教学意识,培养“以终为始”的教育理念,帮助完善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这不仅有益于教师自身成长,同时也有益于学生的教育发展。本学期,新一轮的高三意识专项研究活动已经开启,相信在见证高三最后冲刺阶段的关键过程中,也可以让我们新教师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上个学期,我校顺利开办了松江一中基础教育集团化学拔尖人才交大冬令营研学活动,随后开设为期12次的化学竞赛特供课程,并于这个学期稳步进行中。化竞课程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我们对擅长化学的拔尖学生进行培养,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化学潜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且,可以通过对拔尖学生进行培养的方式,在化学学科实现“班级小老师”及“生带生”的积极影响,进而在整个班级及年级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
附:
(闵慧老师的发言稿如下)
个性化教育是一个既宏观又微观的概念,既可以指理念上的强调学生主体,发扬学生个性,又可以具体到某一节课、某一特定的方式方法。在这里,我们主要是从高中化学三年一贯制的角度,谈一谈基于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下的个性化教育课程结构设计。
1.优化课程结构、助推个性化教学
我校的课程方案中有荣誉课程、挑战课程、特供课程、众筹课程和一览讲坛(专家、学生)等多样化的课程形态,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化学组开设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基础课程要落实核心素养并具体化为大概念统领。在这些课程开设过程中,情境素材建议更丰富,学习活动形式更综合,与其他学科联系更紧密。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要开发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丰富情境素材,提高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有效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在化学学科的个性化教育教学结构设计与实施中,我们尤其强调个性化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评的一致性。学业质量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学业质量反映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是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我们强调在过程性的体验中以贴近课标和学业质量标准描述的目标和策略为抓手,努力做到“目标指向鲜明,学生流程严密,活动设计有进阶性和发展性”,在这一程序保障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的自我阐释,自我表达和自主创新。
2、学科竞赛驱动,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科竞赛对于提升学生学科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们依托集团校的优势,由王曦老师负责,在高一年级开设了化学基础班,外聘专家授课。相信在师生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有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若有机会,可以在年级组层面开发具有年级特色的化学学科竞赛,让学科竞赛更好地发挥驱动效应,培育出更多的现象级学生。
3. 数字化赋能,精准教学
教学或测验中使用数字化平台,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课堂互动性,思维有效性,诊断的精确性。
工具:
伴随式诊断、三个助手
及时反馈、确定学生的薄弱点和痛点,精准施策
极客大数据
选择题批改、反馈及时,提升试卷讲评的效率
教研组:数字化的仪器
数字化平台可以进行数据精准分析,理想状态每个学生都能形成一个精准的成长档案。
4. 聚焦双新,关注单元设计
双新实施过程中以“真实情境和问题导入”教学为主要抓手,深入进行化学学科价值的挖掘。教学中注重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知识层面、实践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全面提升。
教学中注重单元整体规划,充分认识到各单元价值,明晰各单元之间的联系,从不同视角充分挖掘单元价值,用单元学习活动或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以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逻辑体系与学科魅力。
5. 优化作业设计,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减负增效
教研组以作业设计为抓手,着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学生精心设计项目化作业。作业布置多样化,不仅有纸笔作业,还有阅读作业、表达作业、实践探究作业。比如:阅读《锂离子制造工艺原理与应用》后,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锂离子电池的利与弊。有机化合物模型搭建,探究暖宝宝发热原理等。
引导学生通过对试题与教材的对照,从答题人变成命题人。
化学组的质量建设需要教师积极参与,新型质量观念的构建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关于高三化学备课组二模复习备考策略,闵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划。
一、高三备课组的基本情况
我们备课组由4位老师组成,其中有3位老师是从高一一路带上来的,对学情相对熟悉。杨负责人是中途接班,4位老师形成了较为和谐默契的合作氛围。
学生情况:我们这届高三化学等考有8个班,220+72=292名学生,占比接近63.8%,选考总人数可以说前所未有。教学上又是新教材、新高考第一届,没有考纲、考试手册、真题可参考。
二、研究等考命题,注重学习交流
(1)认真研读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明确等考命题趋势
命题充分发挥化学特点,精选试题情境(做到“无情景不出题”,加大试题开放性);弘扬学科核心价值(弘扬中国文化、科技,凸现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家国情怀);创新呈现形式,优化设问方式,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突出考查关键能力。就是说化学试题聚焦基础化学理论和化学工程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国家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又深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应用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
(2)认真分析调研卷和各区一模,明确题型特点和分值分布
调研卷和各区一模试题类型基本一致,命题形式高度相似。调研卷具有以下特点:
总体:具有明显的探究性、开发性、创新性。文字解释类的题目增多。
(3)后期命题关注四类题型的研究
题型1信息材料新颖,体现出命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命题角度、题型不固化。这类题考查分析能力,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无效,一定要多见新题,多做题。
题型2 写出计算过程和有效数据处理,提高化学计算考查要求。
题型3解释说明类设问增多,对语言文字表达、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水平要求高。
题型4反应原理题对读图能力的考查要求高,变量多,跨学科思维灵活运用。如反应的选择性、催化剂选择、热力学趋势、反应微观机理图分析等。
三、二轮备考策略
1.注重集体备课,加强分工合作
我们每周有一个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增加备课的次数。我们这一届分工合作做的非常好。备课组一直统一教学设计。新学期的教学PPT,分工合作完成初稿,初稿要求主要是知识点要细要全,重点要突出。上课前2天,大家要把自己负责的部分上传备课组群。每个老师会以这个初稿为模板,每一节都进行细致的研讨,最终定稿。三年下来,我们认为这个做法还是很值的推广的,大家备课的时间省了不少,研究的时间多了。
2、构建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网络。将零散、复杂的知识点整理成图表或知识树的形式。这有助于集中掌握等级考重点、难点、考点和易错点,提高复习效率。
3、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相结合
各区一模试卷一周2套。在练习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模卷的综合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不同专题,如有机推断、无机反应等,进行专题训练,归纳总结易错点。解题过程中,要提高速度和准确性。既要“对”,又要“快”。在有限时间内解答问题,同时保持正确率。
4、注重思维模型的建立
化学实验的复习要注重思考方式和基本模型的建立。信息题的复习要学会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5、关注学生答题规范
调研卷中文字描述类/解释类的题增加,一道大题有2-3道这种类型的题。简答题重点考查学生应用化学语言答题的能力,落实在卷面上的文字要做到“书写工整化;表述模板化;语言专业化;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
6、做好托底工作
抓基础:争取基础不扣分.
作业日日清:注重分析订正
(王灿老师的发言稿如下)
一、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会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迈向新阶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开启了一场比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更快、涉及面更广、颠覆性更强的社会变革,为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和挑战。
(2)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重组生产要素、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3)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无法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高质量的学习需求,“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基于上述背景,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顺应时代潮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数字化赋能教学的实践
从三年统整的角度构筑新型质量观,我们高一年级的目标是在高一完成化学《必修1》和《必修2》的内容。但由于高一年级活动多,导致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多,又考虑到选化学的同学可能会较多,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详尽,教学难度适当加大,故我们高一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
综合各种情况最后我们的教学策略确定为:(1)努力抓进度(2)尽力夯实基础(3)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实验(4)加强质量监控(章节测验、作业讲评、默写不可缺少)(5)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设一览讲坛、竞赛班、社团等各种课程,走进学生,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学业辅导)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数字资源,赋能教学。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社会协商和实践参与过程,是“社会环境或特定情境中的知识建构过程”。而学校教育就是创设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共同体、持续开展师生对话的过程。
高一备课组的三位老师都是第一次教新教材,所以对于我来说也是全新的备课。目前,我的化学课堂教学,主要使用如下数字教育资源:网络信息新闻文字视频资源、网络实验资源、空中课堂资源、网络备课资源(如:学科网、知网等)、学校网上阅卷平台的考试情况分析、极客伴随式数据采集系统(去年高三我使用过7次,赋能教学,深刻感受到测验后学生答题情况快速知晓的便捷,为深度挖掘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以此实施学习者特征识别、趋势研判分析及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了时效性,还可以以此为学生建立化学学习成长档案。),等等。此外,我在2020年疫情期间还录制过7节上海市空中课堂,熟练掌握了录制、剪辑、后期制作、插入字幕、配音、声音处理等技术,目前我看到网上对化学课堂教学可能有用的视频,我都会立即录制下来备用。学生通过我对这些数字资源的使用,开阔了视野,浸润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教研组里杨健、朱涛也录制过上海市空中课堂,对数字化资源的查找、使用水平也较高,陆婕萍老师上学期也尝试使用了数字化教学,将平板与分光光度法进行了链接,及时获取数据,绘出曲线,赋能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本学年,学校又引进了“智慧笔”,我们高一备课组的两位新教师王曦、王子晴目前正在深入学习、研究,她们将在3月底的见习教师汇报课上尝试使用“三个助手”“智慧笔”等数字化新手段赋能教学。
三、数字化赋能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教研组购买了许多数字化设备和新的实验器材,目前缺乏场地的有序科学的存放和有专业背景的管理人员,难为师生提供精准个性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老师使用起来不方便。
(2)目前还做不到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利用数字技术打破校园围墙,把社会中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引入学校,实现学校教育场景与网络学习场景、社会实践场景的有机结合,跨越传统教育的时空边界,形成线上线下虚实融合、校内校外贯通衔接的良好生态,让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平台。“三个助手”无法推广使用。
(3)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约束,无法放开手脚开展面向真实情境和丰富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使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让学习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