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关于学生危机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而导致学生危机偏激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原因,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由于生活环境、群体文化氛围、道德风尚及青少年自然素质、身体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心理危机现象随处可见。在此背景下,12月11日,我校专职心理教师孙小红老师就校园心理危机这一话题给全校班主任们进行了介绍和分享。
讲座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识别。孙老师让老师们了解了在这压力大、信息多元的时代,做好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识别的迫切性。接着,孙老师重点讲解了面对严重危机的学生,老师们可以做的就是:陪伴、支持、劝解和转介。教师们不仅要警示“高危”学生预警信号,关注“高危”学生个体,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好相关预防工作,比如做好生命教育;给予孩子们价值感;开展情绪调节、缓解压力的团队活动以及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社会支持系统。讲座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后的工作,即丧失与哀伤辅导。哀伤辅导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允许悲伤和哀悼的时空,让生命的缺憾在适当诉说和告别仪式中得到释放与安顿,最大限度地减少丧失事件向创伤事件转变的可能,预防学生心理阴影甚至心理危机的发生。
这场讲座话题虽沉重,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作为班主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讲座过后,班主任都清晰的认识到:教师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有人会陪伴他,而且经历什么并不重要,怎么解释这个经历才更重要。灾难过后、丧失过后,梳理情绪,在负性事件中找积极的资源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孩子们要去学着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