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榜上有名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学生天地 > 榜上有名 >> 正文
我校在上海市“我与中国传统文化”征文中喜获佳绩
更新时间:2016/3/27  作者:德育处 郭宁伟  阅读:4839次  
      3月26日上午,我校高三(4)班彭晨、高三(2)班冯楠两位同学在德育处郭宁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控江中学全程参加了由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德育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青年报.学生导报》报社协办,控江中学承办的“控江中学杯”“我与中国传统文化”征文评选活动颁奖大会。上海市教委德育处江伟鸣处长、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姚家群会长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彭晨同学的《孤寂雕花楼》得到评委会一致认可,喜获一等奖;冯楠同学的《读词之感》斩获杯赛二等奖;我校以“依托本次杯赛促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经验做法受到组委会高度评价,首次获得此项赛事的“优秀组织奖”,获奖等第、人次、含金量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据悉,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德育管理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以来组织了八届以学校命名的年度杯赛主题征文活动,2016年将举行“南洋中学杯”“我与十三五”主题征文评选活动。
 

附1:优秀组织奖总结材料
松江一中依托“控江杯”促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作为2012年新晋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松江一中,珍惜每一次来之不易的向兄弟学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依托高平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控江中学杯”“我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征文活动恰好与我校“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的推进不谋而合。
      为此,我校发动全校师生认真对待、积极参与。立足学校办学传统与既有基础,遵循(《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份政策文本的导向,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依托语文学科为中心载体,联合历史、地理、艺术、德育等学科领域,尝试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依托自身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我们的特色课程体系的创建沿着“传统文化生活体验——传统文化知识建构——传统文化精神感悟——传统文化内涵创生”这一发展脉络一路前行。在每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将紧扣这一核心原则,让每位学生在传统文化长河的穿行中既达成自我完善,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短短一年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白丁读书沙龙活动、红五月科普艺术节、松江人文历史考察、跟着课本游绍兴、南京文化之旅活动等丰富的校内外活动,每项大型活动都与传统文化悉悉相关,例如课本剧演出、读书征文大赛、演讲辩论赛、话剧社、中秋吟诗校园歌曲创作大赛等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作、表演的舞台。这些活动为每一个参与者提供挖掘自我潜能、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个性特长的最佳机会,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也是传统文化课程的实践平台。
      截止2015年9月,我们共收到“我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征文数百篇,向“控江中学杯”组委会择优推送23篇优秀文章。与此同时,我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也在此过程中得以深层次地推进。
                                                                                                                                     (德育处  郭宁伟)
 
附2:获奖作品及点评
孤寂雕花楼
原高二(3)班,彭晨
      我喜欢这样的一种感觉。
      在午时,我坐在雕花楼的厅堂中央,眯着眼看那从天井边缘切下的亮壁,看星星点点的尘屑在春绿色的光蔓中磷光熠熠。再来一壶龙井,一本好书,自我洗刷灵魂的淤渍。
      透过厢房侧窗,依稀能看见厅堂里,有位女子坐在堂前,横了一把古琴,微微低头,指尖在那雪弦上来回拨动,弹奏着。琴声沉重,绵长,音调如波浪般缓缓散开,远去,听后只觉浑身舒心爽快,毫无烦腻之感。合着这古朴的琴声一同配合她一起演奏的,是她身边的那位长衣女子,正在沉醉地吹萧。
      多美的一幅画卷,使人感觉自己置身千百年前。是我穿越了吗?眼前的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境?
      映入眼帘的,是粉墙、黛瓦、石阶、绿景。不论是翘向九天的马头墙,还是枯根底座的纹饰,都那么古典而又唯美。厅堂里,有条大黄狗被拴在栅栏里,眼神清澈诚恳,它耷拉着身子慵懒地沓在地面上。正与它眼神相对时,恍惚间,同伴的逗趣声突然惊醒了我,才觉自己真的与伙伴们漫游在雕花楼内。环顾四周,厅堂的内壁悬着好几株吊兰,竹编着的素盆载着翠蔓奔向阳光。
      从厅堂的侧廊“吱呀吱呀”地沿楼梯往上走。运动鞋的胶质厚底摩擦着木阶,在古旧的木地板上发出怵人的咳叫。像是沉睡中的老人被突然惊醒似的。昏暗的灯光摇曳着,我看着这间神秘的阁楼,走到廊窗前,往下一望,又与那大黄狗四目相对。这阁楼竟与厅堂相望,真奇了!
      下了阁楼,继续探秘。
      在这些随意摆放在房内的物件中,有旧时的玉米粒筛子、耕地用的古犁、搁在土灶上的大铁锅、已经干扁了的大草帽……还有些铁质工具,看不出是干什么用的。只是能从这样的物件中,感受到那些许多不为我们所了解的技艺的印记,并且为我们的无知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我们已寻访此地多时,便决定留下来拍照片留念。这也难怪,因为雕花楼的确是奇美,这种古雅的媚态吸引着我们。而正是这漫游的一天里,使我得以一览雕花楼的全貌。
      可惜的是,在这云间徽派建筑代表之作——杜氏雕花楼中,竟尤为寂寥无人,悄怆幽邃。整座楼仿佛与世相隔,从古飞来。
      迫于那天时间已晚,未能尽兴,便离开了。
      此时此景,不知是不是唤醒了我内心感性的神经,伴着琴声依旧,阳光正好,脑海不自觉地停留在了那座楼里,久久回不过神来。
      有些感伤。如果没来雕花楼,我是否能如现在这般对这种古典文化有所感触?是否,还能像这样为自己曾经忽视了它们的美而内疚、惭愧呢?
     雕花楼没有回答,它静静地凋零在时光里,用那一如既往的清美的姿态。
 
点评:
      彭晨同学的这篇《孤寂雕花楼》有感于一次学校组织的参观雕花楼活动,因被雕花楼古朴清美之景所触动,才有感而发下笔将自己对它的细致观察、认识体验、喜爱陶醉之情娓娓道来,同时也感慨如此沉静美丽的雕花楼竟无人问津,使人有一种孤寂清冷之感,作者对当今快节奏喧嚣的社会生活中,心态浮躁人们忽视身边的古朴美而感到悲哀。
                                                                                                                    点评人:松江一中  周菊妹
 
读词之感
原高二(6)班,冯楠
      苏缨曾在《纳兰词典评》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真正喜欢的往往不是那人、画、书、诗本身,而是从中看到的我们自己。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总在其他人身上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镜子。”
      确实,有时候喜欢一样东西、一个人,或许只是因为透过他能看到臆想中的自己,喜欢不需要那个人有着多么辉煌的人生抑或是坎坷悲惨的境遇,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文气斐然,或许喜欢仅仅只是那一刻的感动——猛然间撞击心灵的感觉。
      犹记得第一位喜欢的词人是纳兰容若,初次认识他是在《七剑下天山》中,一身白衣悠然抚琴,仿佛天地万物间只此一人,眉宇间带着淡淡哀愁。他是一个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清隽公子,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更是仕途顺利,然而身处花柳繁华的他心却游离于喧嚣之外,他想要隐居却因为身份与此绝缘,不是不够勇敢,而是无奈。他一生情路坎坷,一次次的失去与错过,纵然相爱终落得个生死相隔,在风华正茂之时匆匆离世。
      其实在当下喜欢、欣赏容若的不胜枚举,他满足了一个女孩对于伴侣的一切向往,满足了一个男孩对于偶像的一切渴望。然我们终是不懂他的,纵然家家吟唱饮水词,但纳兰心事又有几人知呢?我们是不懂的,确实不懂,但每每小声吟诵他的词,我却总有一种直触心灵的感觉,词的意思或许并不可知,但细细咀嚼总有一份感动与哀愁,为这个人短暂的一生,也为他的真。
      读词一直带给我这样的感觉——平静与安详,每每心中有所郁结时捧着一本词集,默默地在口中低吟,总觉得周遭的烦心之事早已烟消云散,它似乎能够抚慰心灵,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洗礼。沉进去体味词作者的一生,仿佛隔空看着他,没有言语,只是看着,或许无法领会那种心境,却依然因他的愁而愁、怡然而怡然。
      那时的我确实非常欣赏他,喜欢他的真实,喜欢他哀感顽艳的词风,喜欢他炽烈却始终得不到的爱。他身上有一种清隽的气质,带着孩童般清澈的眸子看着这个世界,现在想来他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一直在失去挚爱,然而得到了又错过,错过了又失去,如果说第一段是难逃世俗,那而后的便全是错过。或许那时的我的想法也太过理想化,如一个孩童,因为在他身上找到了相似之处才会对他如此痴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在改变。
      因为年岁的增长,人生际遇的丰富,总觉得容若的世界与我的世界在慢慢远离。之后读的词、认识的词人也在慢慢增加,总觉得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所遭遇的、所身处的境遇、所夹杂的情感总能用一首词、一个词人去囊括,人生每一个阶段所能触动自己的诗句都不相同,但我们似乎总能在每一个人生的路口找到不同的词与之相对应,臆想也罢、相似也罢,那种触动心灵的感觉都很奇妙与特别。
      现在的我手捧简墨的《宋词之美》,翻开的第一位词人便是林逋,他隐居山林,一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在孤山呆了一辈子,建造小屋,亲手种植梅花,不停种植,竟至形成了环屋三百六十棵、蔚为壮观的梅林。在常人眼中的孤独,他却甘之如饴、怡然自得。现世中的人大多是瞧不起隐士的,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逃避、一种懦夫的行径,但与其在尘世中挣扎、红尘中漂泊,不如寻一份静谧。现实注定残忍,既然不喜、不适这样的混沌,何苦要趟这摊浑水?无力改变,还不如远离硝烟,情愿躬耕陇亩怡然自乐。孤独是需要大勇气的。冬日他一袭素衣清幽独赏梅花,无需佳人佐歌、美酒助兴,孑然一身漫步梅林间,鼻息间传来一股冷冽的梅香,入眼是疏朗苍劲的横枝,小小的梅花在此间绽放,不只是美,而更是一种精神的绽放。就如他一样,清隽高洁,身姿颀长,漫步于梅林间,恍如仙人,白衣似雪,出尘淡雅。
      或许我也在不满现实,感概尘世的诸多不顺,他或许便是臆想中的我自己,但我绝然没有勇气走上这条路,总觉得有些不太现实。但我却独爱他的勇敢与真挚,不做作,不扭捏,就算踽踽独行于人世间也时刻坚守自己,与梅鹤为伴,守着一座孤山一辈子,没有作为却或许也是最大的作为。
      词是美好的,总带给人不同的情感,给人澄净的气息,抚平人内心的焦躁与郁郁之情。在于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词的作用也尤为重要。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似乎总在不停地奔走,突然一时间停下手上的事情,总觉得内心莫名有几分空荡荡。偶尔咀嚼一两首诗词能让心灵澄净,从词中看人、读史,抒怀畅情。世界广大,形形色色的人,很多人蛰伏在不同的年代,却总能以一种神奇亲切的事物作为标记,来相认与相知,词便是这种神奇的事物,总有一人与你共赏同一轮明月。这确实很神奇,也令人惊喜,或许无法解释,却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总有一个人懂你。
      词有这样的魅力,其实中华的传统文化都具有这种神奇的魅力。我们在不断交流,不论隔了多少个时代,我们总在不断惊见自己所有的前尘,找远方那个时代的“自己”,不断延续,我或许已知道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奥秘了,血脉相同,文化传承,精神永驻……
 
点评: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叙述描写了和词结下的不解之缘。围绕读词的感受,娓娓道来,形散神聚,两位词人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让人印象深刻,欲罢不能。读词的过程也是作者生命体验与认识逐渐成熟、成长的过程。“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总在其他人身上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镜子”、“每每心中有所郁结时捧着一本词集,默默地在口中低吟,总觉得周遭的烦心之事早已烟消云散,它似乎能够抚慰心灵,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洗礼”,这些读词感受深得个中三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与丰盈的精神世界。
                                                                                                                            点评人:松江一中  卢碧贵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征文:深化课改的创新实践
    红楼一梦——记高一年级第一次“一览学生讲坛”之传统…
    中秋文化——记第二次“向先贤问道”传统文化微讲座
    顾绣文化——记第一次“向先贤问道——传统文化微讲座…
    向先贤问道--记松江一中传统文化知识微讲座海选活动
    松江一中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简介
    我校教师在区“聚焦学习目标,优化作业设计”主题征文…
    高一1~5班;6~10班中华传统文化课2简介
    我以我力振中华
    用五天感悟 用三年蜕变——高一年级军训总结征文评比揭…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36.72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