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是近年来用得比较活跃的一个概念,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师生互动已经为教育界所认同,并且由于其具有的在促进个体发展和课堂生命力方面的积极意义,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育实践。因此,师生互动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我们不但要从理论层面认识它,更要从实践操作层面去探讨。
从02年二期课改以来,听了许多课,能看得出许多老师也是在课堂上努力实践着某种理念,这其中自然包括互动理念。然而,课堂教学实践中关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理解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其中主要有四种表现:(1)预设型。课堂上教师要说什么话,提问什么,安排什么活动,都已经预设好了,没有丝毫弹性,学生只是教师表演的配合者。课堂看起来有理有序,如同卡尺量过一样的精准。(2)放纵型。教师将“把课堂还给学生”偏颇地理解为教师退居幕后,任由学生“满堂跑”。由于缺乏对课堂教学过程发展的预料和把握,学生理解上的偏颇乃至错误非但没有得到纠正,而且课堂上生成的宝贵的资源也会白白流失。(3)热闹型。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只要花样繁多,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出现了不用多媒体就不算改革,课件上画面声色俱全,让人眼花缭乱,学生开开心心大饱眼福,但是课后回味起来却是收效甚微,有种“课堂教学嬉戏化”的感觉。(4)脱离文本型。教师将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理解为无限拓展,致使文本只是教师拓展的一个引子,三下五除二讲完了,接下来就是延伸拓展,问题大而无限开放,学生要么小心翼翼给出一个几经揣摩后的收敛的答案,要么没有应有的反应,使教师的提问遭遇冷场。这样的师生互动存在着实质性的缺失,在教学中无法实行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的关注。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其一,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把学生的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投入,是一种良性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给予。其二,构建课堂上的有效师生互动,甚至是生生互动,关键在教师有没有合理的预设,是否把握住精彩的生成。就语文教学而言,语文是一个独特的学科,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决定着语文课落实学生的主动者地位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要求。
那么,“动”在哪里才能使师生互动的效果最大化呢?我认为:
一、要“动”在学生的兴趣点上。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心理氛围的培养、交流途径的开拓和课堂情景的营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
当然,“动”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并非被学生牵着走,唯学生兴趣是从。学生的兴趣毕竟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情感表层上,不能深入到文本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有客观的分析和把握,把文本的重点、难点,即精髓,变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不动声色地完成对文本的解读。一般而言,学生的兴趣点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人物形象的评析。
例如出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廉颇、蔺相如的形象,《鸿门宴》《垓下之围》中的项羽的形象,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野》中的落魄画家贝尔曼的形象,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形象,高晓生《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的形象等等。
2、文本的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更多的体现在诗歌的意象上,例如《蒹葭》的主题思想;舒婷《双桅船》中的“双桅”;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当然有些散文也可以做多元解读,比如先锋派作家苏童的《三棵树》中的“三棵树”的涵义,曹禺的剧本《雷雨》的主题思想等等。
但是,多元解读不是随意解读,众说纷纭,对于学生的理解也切不可一味鼓励,否则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虽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毕竟还是“哈姆莱特”,多元解读必须以文本的主体内容为依托,着眼于整体,既不能抓住局部或片言只语,也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时代背景来作一些想当然的理解。
3、对传统文本重新解读。
例如莫泊桑《项链》的主人公马蒂尔德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传统的解读认为马蒂尔德是一个虚荣心极强,一门心思想攀上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女性形象,教材将其处理为反面典型,而今,我们站在新的时代,以新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文本的主题思想。
4、主题紧扣社会现实的作品。
例如葛剑雄的《邂逅霍金》,表达的主题是对科学以及科学家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葛兆光的《唐诗过后是宋词》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当代的流行歌曲和诗歌,并对二者之间的现状有独到的认识和分析;杨国民《江南的古镇》、王剑冰《绝版的周庄》中对古镇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物质文明的高速进程中何去何从的深入思考;东山魁夷在《听泉》中表达了在现代奔波忙碌的社会中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理性反思,等等。
另外,像易中天的《上海的风格》等作品,由于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所生活和生长的城市的文化层面上的解读,也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而学生对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的兴趣更多的来自于上海的学生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好奇和神秘;还有一些经典篇目,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以及一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等等,学生因其心里期盼,也对这些作品充满了渴望。
但可以这样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兴趣是朴素的、浅淡的,如果教师没有一颗慧心,那么这兴趣也许只能博得学生哈哈一笑或者泛泛而谈、瞬间滑过,如同一颗流星一般,没有等到思想的闪耀就陨落了,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却可以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大做文章:深入探求,挖掘拓展,点拨提升……这样,看似朴素的兴趣点此时如同夜路的灯光般指引着学生在文本中前行。任何一名学生,不管他的个性、特长怎样,都有学好语文的愿望,都希望自己能说善辩,挥笔成章,没有谁愿意自己被认为天生不是学语文的料。教师应尊重并很好地诱导这种愿望,使学生的愿望变成实际的行动,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有意识地自觉培养自己的兴趣,加速语文感觉的早日形成和优化,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二、要“动”在学生的情感需要处。 学生的学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他自身的情绪意志背景,而语文的个性首先在于它的形象性、情感性,文章是作者的情感与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由于阅读经历、感情遭遇、思想方法等等在某一点或某种程度上相似,学生与作者之间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相通。这相通点就是感悟,它体现着语文学习的独创性。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调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学习时入乎境内,动乎情中,最接近、最贴近作品的情景,从而具体地感知形象,领会意境,体味情感,这是语文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所以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揣摩他们细腻缜密的情感,把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情线拨动起来,让他们体验到语文带给他们的一股情感的力量。因为作者的心是热的,所以文本是热的,进而,语文也是热的,而这股热流必须适时地通过教师的文本把握、问题妙设以及深刻的洞察力传导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母亲这样的女人》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一艘船上载着我、母亲、财富、美貌、健康、能力等几样物品,在行驶过程中突遇暴风雨,为了活下来,必须把船上的物品一样一样扔下去。开始,学生有些不舍但也并未感伤地把美貌、财富等逐个划去,后来,只剩下“我”和“母亲”的时候,气氛突然变得凝重起来,好几名学生放弃选择,一名学生在划去了“我”之后坐下来哭泣,他们没有把这看成是教学上的一个环节,而是当成了现实,并倾注了全部的思想情感。老师被感动了,也许她也没有想到这个导入环节的力量有如此之大。于是,聪明的老师抓住了学生的情感说:“看得出来,母亲在我们的心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母亲都那么普通,普通到甚至有许多缺点,我们也曾埋怨她们的唠叨,甚至恼恨她们管的太多,剥夺了我们的自由空间;我们还曾在自己心情不顺的时候对着她们大叫大喊,责怪她们不能理解我们;更是把母亲为我们烧饭、洗衣看得理所当然。但是,我们这回知道了,母亲是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部分,柔软的不敢轻易碰触,我们是那么的爱我们的母亲,甚至超过了爱自己。可是,母亲的内心世界,你们了解吗?”接下来就进入了周佩红《母亲这样的女人》一文的学习,我感觉是学生们带着对自己母亲的爱和我要了解母亲的心灵世界这样的真诚来学习这篇文章的。在老师妙设的问题带动下,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自然不必说,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学到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感受到的是深厚的人文情怀。
三、要“动”在学生的思想提升处。 为既定答案而引导的课堂,不管问题设计多么详尽,教学中自始至终要求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设定的方向前进,学生的思维死死束缚在一条线上,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是一种障碍。学生的能力是在具体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知识,才能发展为能力。所以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去阅读,去思考,去表达,从而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答案的标准,而是思维的活跃、心灵的自由。语文所提供给学生的不是严谨的推理,而是用形象和情感编织成的广阔的世界。所以学生的阅读不应是被既定答案牵着鼻子的阅读。他的思考应该有属于他个人的空间。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丢开预设的答案,要做的,只能是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路,给学生思考的自由,让学生在思维的广阔天地里,左思右想,自由创造。南郭先生的故事,你可以从被用者本身素质讨论南郭不学无术,也可以从用人角度批评齐宣王不知人善任。读《赤壁怀古》,可以批评苏东坡的“人生如梦”的消极,也可以欣赏苏东坡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一樽还酹江月”的豁达。正是在许许多多的“不同”之中,闪耀着思考者智慧的火花。 例如,课改教材第一册中有一篇文章《邂逅霍金》,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霍金来华后引起了“霍金热”,人们以听霍金的报告为荣,他的书也成了热销品,一时间洛阳纸贵,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怎么看?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人们崇拜的对象不再是歌星影星了,对科学家的关注表明人们的文化品位上升了;有的认为这种现象让人忧虑,因为此时的“霍金热”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盲目的崇拜,或者说以听场报告和买本书来抬升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有的认为这种现象让人深思,对待科学及科学家应有的最正确的态度是给他们以自由的空间和人文的关怀,不要过多的打扰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不需要象歌星影星那样众人拥戴的场面… …教师的问题妙设,引出了学生如此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而且,学生的这种见解和思考又激发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思考。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有序组织和对文本具有个性化的解读、讲析中,而且更体现在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和解读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互相促进上;这样的互动才有助于提升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那么,教学中为更好地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应怎样做呢? 当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心理氛围的培养、交流途径的开拓和课堂情景的营造;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去考虑问题、组织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还要能够构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框架;教师更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作具体的评价。但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能够让学生在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触发下产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教师还要通过设置高质量的问题,即具有一定创造性的问题,或者说我们可以借鉴郑逸农老师和崔国久老师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采用“互动——生成”的模式,目的是以较高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互动的切入点,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参与精神,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着积极的效应。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对文本把握要精准到位,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题设置的质量要高而有坡度,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把握能力,课堂发展不可预知性的驾驭能力等等,这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都极具挑战性,也极具诱惑力。 互动教学,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 解放出来的人文关怀。“互动时代”虽然早已向我们走来,但是脚步依然踉跄,要使民主、平等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还需我们不断努力。 2008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