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理解并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体会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的方法(写作指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的方法。
2.作者对北平感情的开掘。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而台湾诗人余光中则把对故土、对根的情感寄托在“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弯浅浅的海峡”上,古往今来,“思乡”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母题。然而,同样是思乡,人不同,境遇不同,情感与内涵自然也不同。让我们通过《想北平》一文来共同理解并体会老舍先生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
2、你所了解的老舍;
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明确:老舍 (1899~1966) ,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有42年在北京度过,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真正在北京度过。不论是在伦敦,在纽约,在济南,在青岛,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可以说老舍作品中的最精彩的部分都是写北京的。
老舍非常爱他的母亲,这在中国文坛上是一段佳话。
老舍的儿子舒乙对父亲的经典评论:一是他是北京人;而是他是满族人;三是他是穷人出身的一个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时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活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期。
问题一:
在此文中,作者对北平深挚的、沁入骨髓的爱与思念流淌在字里行间,请同学们把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找出来。(有些句子是要说出第一感受的,而且请同学带感情地读出找到的句子)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好了,不再说了吧;要流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最后一节)
解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问题二:
如果你是来北京的观光客,你回来后会向你的亲朋好友怎样描述北京?(研读文本4—6节)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前一问:去北京观光的人想看的一定是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长城、世界微缩景观等象征北京的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体现中国首都的宏伟气魄的建筑或者遗迹。这一问题主要是为了深刻理解老舍先生以平民作家、一个老北京人的身份和眼光看待北京,并对北京怀有的一种特殊情感。
明确后一问:
(概括) 既复杂而又有边际 动中有静,使人安适
人为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呼吸)
紧临园林、菜圃与农村(或花多菜多果子多)
(语言的品味)
①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②雨后,韭菜叶儿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儿。
③……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
④哼!美国的……还不愧煞!
(在学生品味这些语句时,都可以请他们多读一读,看能否读出老舍的情感来。)
问题三:为什么这样写?(写作指导)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那样就把自己变成了一名来北京旅游的观光客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家的地位,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老舍在选取素材时是吻合了文章要表达的情感的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情感真挚动人,这给我们的写作以很大的启示。
小结:再来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先请同学来读,分析后再读,老师范读)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五、布置作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是从黑龙江来松江的,我眼里看到的松江和你们心里的、血脉里的松江肯定有不同,请同学们模仿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描写也来写写松江。不需要成文,是少于500字的片段,明天语文课上交流。
2006年6月
教后记:
老舍的《想北平》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浸满老舍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爱与眷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这种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重要的一环,所以抓住一些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作者在选材上也别具匠心,吻合了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需要,使文章真挚动人,催人泪下,这在写作上给了学生以很大的启示。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如何教好一篇文章,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比达成过程更重要,因为这能体现出老师对文章的解读程度以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掌握程度,而这又恰是判定一名老师能否会教和能否教好一篇文章的重要标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