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我很重要》是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认识自我”中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身为医生兼作家的毕淑敏。她是我既喜欢更崇敬的作家。“也许首先是医生,也许她太正常、太善良,以至于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救人的宗旨,普渡终生的宏愿,苦心婆口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对于生命的关怀和热情悲悯。” (王蒙语)她的文章一经出现,立刻为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在恨比爱强健,斗比和勇敢,谩骂比理性痛快,绝望比清醒时髦的文坛,她的那种保持着对每一个人应有的善意和理性是如此的可贵。《我很重要》追寻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解放,发出的是对中国人自我价值的呼唤。再想想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我们往往谦逊有余,至有时过于自卑,因为渺小而必须从属于伟岸的自然和广阔的社会,渐渐地,减弱了自身的价值,甚至于把漠视生命看成是一种豁达和洒脱。我们的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有自我价值认识的能力。也许他们会在晨扫的岗位上斤斤计较,也许他们会在座次的安排上掂量轻重,也许他们会为自己逃过一次不喜欢参加的活动暗自高兴,甚至会为自己能够在课堂上老师看不到的时候做个鬼脸逗同学们哈哈大笑而洋洋自得,可是,在关键时刻,他们也许就不敢表露自己的看法;在需要的时候,可能就不能冲得出来。他们把自我个性的张扬等同于自我价值的认识了。其实,这些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自我漠视的表现,而这些自我漠视被习惯的掩藏在了看似自我认可之下了。而《我很重要》是一篇富于哲理性的散文,作者把一个关于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深奥的哲学命题以形象而又充满思辨性的语言铺开,把理性的分析与动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深刻的思想美和感人的人性美。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基于这些,我把教学重点定在体味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并试图通过品味赏鉴“最精彩的句子、最动人的细节、最感人的场面”,突破重点。教学难点定为把握课文深邃的思想,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和感悟上。
2.教学过程
初读这篇文章时,第一感觉就是文章立意独到而大胆,接着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学生应该好好读读这篇文章,用心去领会文章的主旨,用全新的视角再去看自己和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乃至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出于职业的敏感,我更深刻的感觉到这篇文章为我们的教学开拓了一条新路,让我们重视塑造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强调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心灵体验,如果能在每一位学生心中树立起“我很重要”的思想,他们还会漠视责任、友谊、亲情吗?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营造必要的课堂情境是很关键的,而且文本的导入和切入点尤其关键。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同学们,古今中外,世界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几位。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 罗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鲁藜《泥土》(短诗)
提问:这三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答)强调谦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
老师总结: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历来都称颂谦谦君子,大家也就习惯地说“我不行”、“我不重要”了;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要”了。但是,现在却有一位女性勇敢地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宣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她的呐喊。
导入语之后,我抓住学生此时急于想看文章的心理,由我和几名平时朗读比较好的同学分段朗读文章,我认为学生看此文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声情并茂的朗读必不可少,假如只是匆匆读过一遍,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旨可能也理解了,但不会在心灵上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只是把它作为一篇“现代文阅读材料”处理了。果然,一遍读下来之后,从学生的表情上我看到了对此文的反应,那是一种找到知己的、极其痛快而又感慨的情感。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就文章自己感慨最深的语句或者段落谈谈自己的看法。下面就是几名学生交流的课堂实录:
学生甲:最让我感慨的是17—22段,我知道我的父母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但是我很少想过“我是他们永远不可重复的孤本”,这个新鲜而又极其恰切的比喻让我震撼了。我对于父母的重要和父母对于我的深爱,从此以后我要用心体验,用生命去承载,而不仅仅只是“感到”了。
(这段是多数学生最有感触的部分,因为他们此时正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
学生乙:我最欣赏第9段。作者用那样一种独特的视角把一个个体的重要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独特的视角又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能够与“万物之灵”相吻合。
学生丙;26和27自然段是从友情的角度来强调个体生命的重要,从内容上看不难分析。但是,我欣赏作者精彩的比喻。她把相交多年的密友比喻成“沙漠中的古陶”,而且“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友情的可贵跃然纸上,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更是突显了出来。这会让我重新审视我和我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假如说我还是个重视友情的人,那么从此我会更加珍视它。
(这部分也很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学生丁:23、24、25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夫妻之情”与“面对儿女”这两个角度阐述“我”的重要。“失去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子鸣……”这些贴切而又打动人心的比喻把夫妻之间互相支撑,互为生命的情感阐释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假如“我” 漠视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是对对方生命的漠视。而“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万劫不复”“盘子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对抉择,没有父亲的指挥为他谋略……”这样的语言,足可以让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体会父母的重要,也就更能体会到有朝一日我们做了父母后,我们的每一个抉择对下一代意味着什么。
……
看来,学生们对这篇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很欣赏,因为文章中几乎蕴涵哲理的语句都被学生找到了。的确,文章除了立意独到而大胆之外,新鲜而又独特的比喻大放异彩,使得此文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借助独到的语言深深地刻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深处。
接着,我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难点第10段进行了分析后,又提出了一个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否重在强调每一个自我都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代替的生存价值?既然每一个个体都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无限地张扬自我?
(这个问题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索、讨论,然后让每个小组以书面形式交流)
下面实录其中一个小组的文章片段:
“我”的重要决不仅仅体现在不可复制和不可取代上。对父母,我是不可复制的孤本,难道这个“我”就只有被爱的承受而没有付出爱的义务吗?对二人世界的另一方而言,我不是也要献出一份支撑吗?对朋友来说,“我”是他的“沙漠中的古陶”,而不是也要好好守护这份友情吗?因为朋友也是我的“沙漠中的古陶”啊!没有了我要为之付出爱和责任的亲人、朋友、事业的伙伴,我的重要怎么体现出来呢?正如文中所言,“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我们的重要要考靠我们为这个社会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来体现。
3.教后反思
多少年来,我们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成才教育,甚至把智育作为压倒一切的教育活动,单方面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的生命教育,结果使孩子不懂得热爱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甚至稍受挫折便采取终结生命的方式。殊不知,生命是知识、智慧和道德的载体,生命没有了,其他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因此,很有必要大力推行“生命教育”,使他们真正明白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如何面对生命过程。
2006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