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精神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药》民族精神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说明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有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少年对于国家的意义和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人民教师担负着培育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而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又该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个崇高的称号?
古人尝说:“国有与立”,一个国家必有足以立国的基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延续发展了几千年,必然有其足以自立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容,是本民族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起着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的作用。可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时刻注意民族精神的渗透,抓住一切契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案例设计原则
1、抓住一切适合的机会向学生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2、正反对比、中外比较,古今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心中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无处不在。学习《蝶恋花 答李淑一》时,让学生感受领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雅舍》时,体会作者那份平和豁达;学习《告别权力的瞬间》时,让学生对比周总理的大公无私;学习《国殇》时,感受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项脊轩志》时,感动于真挚的亲情……
此外,根据高三复习需要,让学生大量背诵体现民族精神的名篇佳作,让学生从中感悟熏陶,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就爱国的精神。从屈原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学生铭记这些凝聚了爱国豪情的诗句,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唤起他们对伟大祖国的感恩与热爱。
更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这样潜移默化地渗入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学生逐渐认同、吸收民族文化的优秀思想、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树立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教育不仅要体现在对伟大民族精神的学习和弘扬上,也要表现在对民族劣根性的否定与批判上。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药》时候,就要通过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来树立学生正确的处世观。下面就以《药》为例,进行阐述。
三、教学案例实录
(一)背景介绍
师:《药》写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医病的故事。封建统治阶级长期以来麻痹人民,使他们陷入愚昧和无知。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已经借狂人的嘴提到过:“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这回又从此“生发开去”,写成小说。小栓并没有因为吃了“人血馒头”而治愈痨病,终于成了封建迷信的牺牲者。小说把被杀的犯人安排为一个革命者,这位没有正式出场的革命者夏瑜抱着解放群众的心愿,为群众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群众不仅不理解他,完全不知道他是为大家而受苦,而牺牲,反而受了迷信的愚弄蘸吃着革命者的血。
(二)深入探究
师:请同学思考,小栓和夏瑜谁是悲剧人物?
生:小栓是一个悲剧,他小小年纪就死去了。
生:夏瑜也是一个悲剧,他不仅牺牲了,而且不为人们理解。
师:小栓的下场是一个悲剧,夏瑜的遭遇是一个更大的悲剧,鲁迅先生既痛心于群众因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未能觉醒,更感慨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脱离群众,这就使小说的结构含有双重的悲剧性。夏瑜的悲剧不仅体现在自身的牺牲,更体现在他的牺牲不为群众所理解。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根溯源。
师:在茶馆中,康大叔谈到夏瑜在狱中的表现时,人们对他的反应如何?原因是什么?
生:听说他要劝牢头造反,二十多岁的人说:“啊呀,那还了得。”认为他大逆不道。
生:听说他挨打,驼背无少爷说:“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高兴得拍手叫好。
生:花白胡子的人还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对他毫不同情。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准确,群众对夏瑜的态度是不理解,甚至对他受苦反而开心。
再想想夏瑜被杀时,人们的表现如何?
生:他受刑时,人们潮一般向前赶,“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人们在看热闹,甚至当作一件快意之事。
(三)拓展阅读
师:这个细节在《呐喊·自序》中也出现过,还记得吗?
生:鲁迅先生回忆在仙台医学院看录像时,也有这个镜头。
师:对,先生说:“有一回,我竟然从画片上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而显出麻木的神情。----即使体格健全,如此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可见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先生是怎样称呼这些人的呢?
生:看客。
师:对,看客!
我进一步拓展。
师:先生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也提到了“看客”,他这样写道:
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那么,这些看客有什么特点呢?
生:冷漠、麻木、没有追求……
师:在《呐喊·自序》中先生说他们:精神麻木、体格健全。因而,华老栓的名字就由此而来。------取“精神麻木”的“木”和“体格健全”的“全”组成一个“栓”。实际上就包含了对这个人物的评价。
师:老栓的栓字取了“精神麻木”的“木”和“体格健全”的“全”,那么同学们思考过没有为何以华和夏为姓?
生:华夏,连着来就代表着整个中国。
是:对。取华夏为姓,暗示人们文中所写的华夏两家的悲剧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悲剧,是中国人民的悲剧。
(四)深化意义
师:面对整个民族的悲剧,有那么多的国人甘心做看客,是否证明民族没有希望?
生:不是!我们今天的发展就证明中国大有希望。
师:那么希望如何体现的?
生:我国历史上有很多爱国主义者、岳飞、辛弃疾、陆游……近代就更多了。
师:很好!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对这个问题有很形象的剖析。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正是他们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英勇奋斗,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前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主义运动成为千万人孜孜追求的事业,席卷神州,冲击世界,如日月经空,似江河行地。一个个英名,谱写了壮丽的历史新篇章,正是因为他们的奋斗,祖国才度过了屈辱的岁月,开创了崭新的征途,展出了美好的宏图。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之魂!”
请同学们思考,有哪些人是埋头苦干的人,又有哪些人是拼命硬干的人,有哪些是有为民请命的人,又有哪些是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埋头苦干的人比如墨子。
生:拼命硬干的人比如愚公、焦裕禄。
生:为民请命的人比如比干、林则徐。
生:舍身求法的人比如屈原。
师:很好,同学们心中牢记着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可见同学们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是该崇敬的,先生请他们为我们中国的脊梁。
我们民族的脊梁,不仅是这些大名鼎鼎的优秀代表,很多普通人也用一己之力撑起了我们的民族。《最先与最后》中,先生写道: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因此,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能为中国的脊梁!
四、案例效果与自我反思
1、形式服务于内容,在不同的课文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就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弘扬民族优秀品质的文章教授起来固然顺畅,反映民族劣根性的文章也不可避而不谈。如能反其道而行之,把学生调动起来,寻找民族精神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效果会更明显。
2、心中有大语文意识,课文的教授不要拘泥于课文本身,而要由此及彼,扩展相关知识给学生。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面,对培养学生思想的辩证与整体性更是大有好处的。
3、要对学生有信心。学生经过多年的学校培养,已经树立了比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积累了大量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在心中。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思想辨别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辨别。
于漪老师说过:让民族精神流淌在学生的心中。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学生心中一定会充溢着爱国精神、激荡着民族豪情。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