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我参加了松江区第一期青年教师素质训练营专题培训班的开学典礼。会上,教育局党委组织委员陈小华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松江目前面临的的教育形势,并作了动员;区教师进修学院干训部方磊老师也给我们谈了他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后的心得体会,使我们受益非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对教育中的科学发展观也有许多的想
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谈一下个人的一点体会。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第一次被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的内容系统而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
如果说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是:“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那么,落实到教育领域就是要推动教育改革,增强开发创新的实践能力,创新培养人才的机制,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以教育的对象为例,“以人为本”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主体性工程,是目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具体措施可以体现在以下四点:1、正确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现行教材往往滞后,与科技发展严重脱节,21世纪的学生手中如果常拿着20世纪的书,这样的事情是可笑、可悲的。2、大胆改革,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现成的概念和结论,更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集音、美、文、艺于一体,能正确再现情景,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其独特的效用。4、加强引导,实施学生课外学习策略。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全面” 就是要求教师及学校工作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也是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需求,学生的一切包括学科知识的传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个性与人格的塑造、价值判断能力的养成等等。
“协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为了一切的学生”。科学发展观认为,社会公正性应当是让绝大多数人参与发展并分享发展成果,包括创造机会平等、保障基本人权、男女平等参与、合理的抑强扶弱,以及文明共建共享等。在教育领域,一方面既要强调注重个体的异,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强调注重公平、公正,保证不丢下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
“可持续”就是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现代社会里,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被提到很高的层次,它关系到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工作、社交方方面面。一个有潜力、能不断学习进步的人是个高素质的人才,在未来的社会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是我学习了科学发展观以后的一点体会,只涉及到学生这一点,比较片面。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它还涉及到教育领域中的许多因素,如师资培养、学校制度、领导艺术等等。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觉得应始终站在教育阵地的最前沿,时刻准备接受并学习先进的科学理念,最终去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