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借用他的话:公开课是我成长进步的阶梯。
阶梯一:因为让我懂得了要教什么?
相信很多理科老师都曾有这样的体会,不少学生这次解题错了,下次还会搞错,再下次遇到也八九不离十,照错不误。这就是学生解题的惯性,就象我们物理中某个定律所说: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记得,这还是石波老师在高一的时候教我们的,当然三老师高三时也帮我们理过。(在此表示感谢),只是以前的我光从物理的层面去理解。现在,我有了更深的体会。其实,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
所以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说的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目的。”我觉得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是平台,“教学”是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会在教学中努力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实现学生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我想,石老师、三老师当初也是这样意图吧)。
论语中有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觉得上公开课也是同样的道理:上而不思则罔,思而不上则殆。所以,
阶梯二:让我不断努力思考怎么去教?
二期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多数学生对学习本来就存在惰性,那么怎么办呢?我觉得教学是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光努力付出是不行的,必须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可能是由于年龄上的接近吧,许多学生把我当做他们的朋友,和我交流起来比较自然。利用与学生这份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别人提出来的问题,学生不一定有兴趣“帮”他解决,但是如果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学生肯定有兴趣、而且回想法设法来解决。更何况学生本身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关于这一点我在开设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市公开课中深有体会,以至平时教学中也经常采用,效果不错。当然,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只是众多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种形式而已,资源还有很多,公开课会告诉你,资源其实都在阳光下,就看咱们如何看待利用了。记得曾有人把课堂教学比作一幅油画,画中既能体现山的沉稳,又能透射出水的灵动,我想我要努力去追求的应该就是这种境界吧。
最后我想说:母校是一个非常重视青年教师成长的地方,从来没有忘记给我们年轻教师提供学习机会,讲座、师徒配对、听课、说课、上公开课……。咱物理教研组也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每次开设公开课大家总是帮忙出谋划策,尤其是咱们组长,在几次公开课中对我启发很大。当然,还得尤其感谢物理、化学实验室的老师,没有他们的大力帮助,我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收获。
这次虽然成绩还行,但我深知: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那里有太多需要你去摸索的地方,太多你还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太多能让你真正感悟到教育的快乐的情节。我更深知:踏入母校从教三年半时间了,还不曾为母校做出多大贡献,倒是母校又为我提供了很多锻炼机会,但求踏踏实实在母校上好每一节课,带好每一届学生,做好每一件事。因为我觉得,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不善表达,还请大家见谅。
最后,再祝大家新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