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九五○年夏考入松江县第一中学的(当时校名为苏南公立松江中学),到今年已整整四十年了。记得当时学校的条件和学生寄宿生活都是比较差的。那时学校分东西两部分,西部称一院,是高中部,东部称二院,为初中部。我当时是寄宿生,一个大宿舍里要睡四、五十个同学,分上下铺,不少同学夏天没有蚊帐,怎么办?学校帮助同学想出一个办法,做一顶遮住头的小蚊帐,身体部分靠被单来挡住蚊子咬,这样为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冬天只有一条被子怎么办?就把床铺并起来,二个同学合睡一起,一条被子垫身下,一条被子盖身上,这样来度过寒冷的冬夜。伙食标准也很低,每人每月只有八元钱,每周只吃一次肉或鱼,平时以素菜为主。下雨天不少同学打赤脚,冬天遇上雨雪天,就穿用蒲草编的蒲鞋。当年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是我们不叫苦,因为如果不是解放,人民翻身作了主人,工人、贫下中农的子弟是读不起书的,更不要说到县城里来读中学了。 当时日常生活的条件尽管很艰苦,但是学校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又丰富多彩的。寄宿生每天一早起床后就要跑步,我记得初中部的学生由当时的副教导孙承漠老师带领,沿松汇路向东跑,一直要跑到南门外,回来后才洗脸吃早饭。白天上课,晚上夜自修要到九点钟。学校每年要举行一次运动会和文艺会演,运动会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文艺会演由各个班级自己编节目自己演出,或几个班级联合起来演出。学校的政治空气也非常浓厚,除正常的政治课教育外,每周六的上午,由当时的校长张源潜老师,或教导主任杨延祚老师向全校师生员工作时事政治报告,报告前各班、各年级学生相互拉唱歌,气氛异常热烈。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学校对三视(仇视、蔑视、藐视)美帝国主义的教育抓得很紧,校园里有大标语、黑板报,教室里有墙报、决心书,激发当年学生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我就是在母校的培养教育下文化知识、政治觉悟不断得到提高,在中学时代加入了少先队、共青团,并于初中毕业后与十七位同学一起投笔从戎,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直到一九七○年秋转业返乡。 我在母校学习的时间尽管只有短短的三年,但是她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终身难忘。
1990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