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鐢ㄦ埛鍚嶏細
瀵嗙爜锛�
楠岃瘉鐮侊細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校友》刊物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校友家园 > 《校友》刊物 >> 正文
《校友》第47期
更新时间:2007/3/4  作者:松江一中 佚名  阅读:10157次  
第四十七期  2007.3
祝愿诸同窗  人人都健康
47届高中  盛继隆  朱琮瑛
仲春时节,阳光明媚,碧空如洗,上午八点半,来自北京、上海、杭州、朱泾、枫泾等地的同学,共十六人,先后到达醉白池公园西大门。
我们47届同学离开母校,距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前些日子,我们已有过四次聚会,这次是第五次,没有相逢不相识的感觉。但同学们都已过了古稀之年,好多同学不觉两鬓斑白,有的脚步也见蹒跚,以后的聚会,将有所限制,不能随想随聚,所以这次都争取来了。你看,有的眼睛不好,行动不便,由爱人陪伴着来;有的患腿脚麻木,服药后控制病痛而来;有的老伴身体欠佳,安排好护理人手,再来参加。
在茶室里,挤挤一台,互叙别后衷肠,由陈淑君、盛继润首先发言,陈淑君谈到“今天这么多老同学,欢聚一堂,实在难得,特别高兴。”盛继润提到两年前由于淑君摔跤骨折,治疗养伤,因而未能返松,参加上一次的同学会。还谈到在一中高二时,由于参加和组织学生活动,被校方劝退,去了上海清心中学就读,毕业后考大学时与陈淑君相爱。在北京时与徐瑞秋、杜嗣音、吴汝弼等同学,经常往来。曾任10年记者,10年编辑,最后在文联工作时离休。夏婉珠回忆同窗共读时,笑语声声,难忘当年情景,欣然填写《老同学聚会有感》五言诗一首。诗云:忆昔青年时,同学在“一中”,阔别数十年,劳燕各东西,感谢召集人,近年常相逢。我虽盲残人,其乐也融融,岁月总易逝,鬓发均染霜,赖有党领导,生活步步高。祝愿诸同窗,人人都健康,来年再相聚,共渡好时光。宋爱芬谈到在南洋模范中学教书时,见到过朱亚松老校长。朱琮瑛回忆47年毕业时朱校长还为我们班题词:“勤、诚、毅、勇。”作为班训,至今犹记心中。侯建康谈及在50年代,由于讲过一句“党委书记瞎指挥”,因而被打成“右派”,虽然本人历史清白,但从此经历坎坷,又因患肺病不服从去泗泾“改造”,就通知“向看守所报到”。现在是注册会计师,有了高级职称,家庭和子女工作,情况良好,自感十分满足。朱瑞清谈到在永丰小学毕业班执教时,由于学生成绩优良,开学率较高,得到校方重用,退休后返聘,又录用了几年。诸伯兴在二中做总务工作,退休后又到九峰中学继续发挥余热,工作到76岁,这种老黄牛精神,实属不易,堪为我们学习。居绍祥回忆了1997年以来,我们班的先后五次聚会,每次都参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同学聚会,更应珍惜。还说健康小康,健康更重要。杜兆熙祝大家健康,再等两年,我们再相会。汪浩说:离校以后,做过工人、农民、从过商、教过书,就是没有当过兵。吴玫(怀碧)介绍了几位缺席同学的近况。钱澄清着重讲锻炼身体重要。还有盛继隆、徐瑞秋等都先后发了言。还提出要强身防病,延缓哀老,增寿益年。同学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干着不同的建设事业,有的风顺,有的曲折,可都有建树,现在祖国正在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请同学们把忧伤忘怀,把微笑留下,今后的日子越来越好,恭祝大家一路平安。
最后拍照留念。临近散会,大家还在谈笑风生,意犹未尽,于是作出第二天再聚方塔公园的约定。到了方塔公园,我们还邀请了张源潜老师和师母,一起参与聚会。这天因园内正在作《西游记》塑像展览,游客明显增多,还有电视台正在拍摄电视剧,频添欢乐气氛,游兴更浓。
张老师已经耄耋之年,师母也接近八旬。张老师刚参加区退休老同志合唱团回来,脸色红朴朴的,精神抖擞,和师母一起参加了我们的游园活动。两位老师,笑面桃花,和我们挽手同行,倍感亲切。边走、边谈、边观赏、边拍照留影,劲头不减年轻人。
张老师去年12月,把致力多年,编著的《松江方言志》完成,出版问世。著作首先从正确语音开始,标音举例,把土语和俚语发音导向普通话,使口语和书面语言与普通话融为一体。其次,在意义方面,附录郭友松用松江方言撰写的《玄空经》作为活样本。在方言部分,逐字逐句进行必要的注释,就其意义,阐述方言的特点和用法,让初次接触方言者,能正确无误地理解松江方言俚语,所以在提高方言规范意识的表达效率方面,帮助极大。张老师服务桑梓,奉献社会,严谨务实,可敬可佩,值得我们学习。
中午,师生们美好的聚会,又得分手,互道珍重,不尽依依。祝愿诸同窗,人人都健康,同学友谊源远流长。
 
省中旧事(下)
——兼忆1936级乙班(初)的学习活动
吴仲炳  钱元道  张源潜  陈文虎
七、篮球队远征青浦
在各项课外运动中,喜欢篮球的人占多数。这也许同早年的“篮球热”有关。我们班也有篮球队,除代表本班的以外,还有一支自由组合(叫什么名字已记不起了)的球队。平时也常常分组比赛,自己吹哨子。当时球场上盛行说英语,满嘴time-out(暂停),time-in(重新开始),referee say(听裁判的),running(跑步),walking(带球走)等,虽然发音洋泾浜,总是学以致用了。至于实力呢,自然无法跟高中同学相提并论,但不妄自菲薄,颇想跟兄弟学校一决雌雄呢。
事有凑巧,班上一位青浦同学周末回家,说起比球的事,青浦县中的少年同好表示欢迎。我们的球员自然不甘示弱,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有一天,这帮人(包括钱源焘、 张友恭、杨三林、董寿熙等)雇了一条小船,直驶青浦。球赛的胜负不去多说,重在联络感情。大家高兴了不只一天。现在回想起来还都觉得有趣呢。
八、图书馆和救亡运动
虽然是初中生,但我们喜欢看课外书。友宽图书馆满足了大家的求知欲。这座由个人捐建的图书馆,藏书不算多,却已够我们享受了。馆藏一套“万有文库”,还有一部“新文学大系”,翻译小说因为不常看,不清楚,当时开明书局出版的适合中学生的新文艺作品,如:《文心》《未厌居习作》《平屋杂文》《缘缘堂随笔》等几乎应有尽有。他如邹韬奋的《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更是大家爱读的,它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认识。由这两书我们知道了邹韬奋,进而读他编辑的期刊和《大众生活》,开始关注当时的局势。图书馆订有各种报纸,天津《大公报》《益世报》刊登的华北的消息深深引起注意,我们常常一吃中饭,就抢着朝图书馆跑,为了拿到爱看的报纸。班长吴掌林, 年纪比较大, 为人老成持重,沉着稳健,认识也高,是我们的老大哥,大家爱听他对局势的分析。1935年冬天,华北学生发起救亡运动,“一二·九”的怒涛波及全国,松江学生也行动起来了。九个中学的学生成立了联合会,发起救亡抗日的游行。省职中普三学生江鹏被推选为主席,陈家煜为秘书,联合会决定罢课一天并游行。到了约定的日子,八所中学的学生都齐集县体育场,独缺省女中的学生。她们被锁在校内,不能出来参加。大家听说,真是群情愤激,大队人马一齐开到省女中大门外,高喊口号,支援女中学生。女中的学生代表正在跟校长交涉。当时情势非常紧张。呼啸着的队伍很可能对校门发起冲锋,事情就会闹大。女校长不得已作出让步,允派10个代表参加游行。问题总算解决了。事后,她向教育厅告状,厅长马上施加压力。学生联合会被迫解散。印章被勒令销毁。秘书气愤不过,在印章销毁前,用联合会名义写了一封公开信,痛斥女校长压制和破坏学生爱国行动,为仇者快,为亲者痛。此信还在本地报纸上登了出来。这样做的代价是这个秘书的操行降为丙等,取消了领取奖学金的资格。松女中几个学生代表也受到类似处分。幸好一学期后,他们都毕业了。经一事,长一智,国民党统治下,爱国有罪。吴掌林毕业后先在俞塘民众教育馆工作,抗战开始,参加了新四军。雷小粹在读大学时也参加了共产党,干起秘密工作。
九、门禁、门房和名牌
省中和省职中都有“门禁”,就是说学生不得随意进出校门,寄宿生必须先请假。私出校门是犯规行为,最少要让训育主任批评一顿, 俗话叫“吃大菜”。通学生只在放学后才可以出门。要出校门,先在教导处取出名牌,交给传达室,才可出去。(大门平日不开,师生出入都须通过传达室。)名牌相当于出门证。门房(现在叫“门卫”)王杏生,40多岁,胡子拉碴的,相貌很严厉,管得挺认真。其实,他为人和蔼,也通情达理,在工友中我们同他最熟。通学生早上到校时,先在传达室取下名牌,送到教导处,放中饭或放晚学时,从教导处取出,挂回传达室。节假日以外天天如此。
名牌是2公分宽5公分长的一块竹片,一端有小孔,可以挂在钉子上,牌上写学生姓名(是文书王豪昌写的),并抹上桐油,即使碰上水也不会掉色。在教导处,有两大块木板,上面有若干排小钉(从背面钉去,尖端朝外),用来挂名牌。全校学生的姓名,由高至低按年级排列写在板上,一目了然。在每一班级,通学生在前,寄宿生在后。每天上第一节课, 教务员检查缺席人数后,把木板用铅丝网做的罩子罩好,上锁;放饭或放学时打开,让通学生取名牌出校。教导处很易掌握每天学生出缺席情况。有的通学生迟到,也有忘记挂上的,及时查处。寄宿生不经许可偷拿名牌出校者,属重大犯规行为,一旦发觉定要受记过处分的。
十、畸形的同窗情
省中是男中,学生是男的,教职员也全是男的。这有好处,少了“早恋”的麻烦。北邻正心女中是天主教会办的,女生被修女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西邻省松女中的校长同样把学生管得很紧,连爱国游行都不准参加。省中的男生难找到女朋友。一二·九运动时女中代表参加学生联合会,才有与异性接触的机会,浦江澜(省职中普三)与何文声(松女中普三),以后一同考入西南联大,毕业前结为伉俪,恐怕是仅有的一对了。
青年学生自然都有感情的需求,省松中便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学生中有长得俊秀的, 性格柔顺的,常被富有阳刚之气的同学(常是高班的)看上了,两人开始交好,课后也形影不离,甚至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一番,接近同性恋的程度。对那个女性化的同学还给以特定的名词(贬称),我班魏仲文(枫泾人)就是一个。他没到毕业就离校了。
十一、几十年来
我班同学毕业时只剩24人。当时准备组织级友会, 计划一年聚会一次, 交流情况, 联络感情。1937年暑假,外地的级友回松相聚,住在西城外的旅馆里。因为已是抗战前夕,出席者不多,也没讨论个办法,匆匆散去。谁料一别八年,再相逢已在胜利之后了。1946年秋天,在松江震源馆,八位级友相聚一室,边吃边聊,畅谈八年来艰苦遭际。王永良从西南联大获理、工两学士归来,正待赴交大任教,雷小粹已投身革命,正从事地下工作,却不露声色,吴掌林也一样(不知他们两人是否相互了解底细)。吴仲炳在松江专署实习、黄善金(旭辉)在教育局任视导员,宋家洪从南桥来,徐辛昌从上海来,吴时晖从浦南赶来,好不容易。其时,张源潜赴北平复学,钱云震、钱源焘、董寿熙虽都在上海,不及联系,失之交臂。
三年解放战争以后,迎来新中国的诞生,参加革命的凯旋归来,又忙于建设,吴掌林参加革命后改名陈友新,此时在松江军分区工作,雷小粹改名雷霆在地委政策研究室任领导,吴仲炳和张源潜都在松江县中,钱云震后来也到了一中。大家都忙着自己的革命工作,谁也没有想起什么级友, 可能还认为那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批判惟恐不及呢。
弹指一挥间,又是30年过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从80年代开始,先是清华、 北大等著名高校成立了校友会,影响所及,各中学也先后建成校友会组织。当年的同学少年早已白发斑斑,接近退休年龄了。留在松江的几个,包括松江一中的钱云震、吴仲炳,从上海中医岗位退休返松定居的钱源焘(元道),从上海县中退休回乡的董寿熙,还有初一时一度同窗的陈文虎(退休会计),每月10日(在竹竿汇陈宅)叙谈一次,逐渐形成制度,有时还扩大规模,邀请比我们高或低的校友参加。比如:1980年秋,与吴掌林、宋家洪相约,邀来在苏州大学退休的(我们的代数老师)薛佩瑾先生,在上海徐汇区老年大学任教的张友恭,在扬州师院执教的张源潜,加上在松的基本队伍(吴、董、陈,及二钱)共10多人,一起赴奉贤南桥(吴、宋家乡)聚会。次年夏天,又由张友恭组织大家在上海卢湾区政协聚餐一次,还邀了焦云鹏、金友信等高班同学。饭后到复兴公园喝茶聊天。不久, 发现徐辛昌也在上海,友恭与源潜曾往访,向他介绍级友情况。可叹没等到和大家见面他却悄悄地走了。而宋家洪也同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我们。
当我们知道何承志在青浦担任中医院院长时,在松同学一起到青浦去看望,顺便游了淀山湖畔的大观园。何兄已是很有成就的名医了,他研制的治疗胆结石的“金胆片”已批量生产,广泛为医家采用了。他一度患肝癌,愈后又得脑溢血,致半身不遂,现迁至莘庄女婿家休养。
雷小粹建国后先在松江任领导,后调去福建,曾任华侨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复任省科委书记多年。初与个别级友曾通过信,没等我们联系上,却离开了我们。
与他相仿,王永良自1948年随工作单位(石油公司)赴台湾,不久赴美深造,获博士学位,接受德士古石油公司的聘请,便侨居国外,最终入了美国籍。90年代初曾回国在大庆油田做过报告,也来松探亲,可惜知道已晚,没等联系,1997年因病撒手人寰。
钱云震一度脑溢血,仍有后遗症,需子女照料,于1998年迁居沪上。张源潜于1999年返乡定居,松江的同窗仍有五个。每月例会持续不断。大家回想少年时代的同窗,多方打听,仍有多人下落不明。吴时晖在南京曾与云震通过信,终因拆迁而失去联系。黄善金则从其同乡处得知已故。有人从一则讣告上知道杨三林不在人世。他如朱松溪、胡金龙、孔谷顺、施慰椿、秦应春、朱世坤、钱金杰等,都已难觅踪影了。哀哉!
十二、结语
我们几个都是80开外的老翁,但自觉身体还算硬朗,只是董寿熙因脊椎病不能坐起,每月的四人会坚持不误。少年同窗情,历70年而不渝,确属罕有。当我们出现在醉白池公园茶室,与服务员闲聊,见者无不惊奇。尽管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没有什么惊人的业绩,但自省一生未曾虚度,多少都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每叹去日苦多,回忆往年亲历之事,还不无参考价值。记下聊博年轻人一笑。
 
 
众手共谱 《一中赋》
松江一中校园整体改造之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了以文抒情言志,学校领导萌生了创作《一中赋》的想法。初稿形成后,印发给全校师生员工征求意见。大家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几易其稿。文辞之间倾注了一中人的情感,蕴含了一中人的智慧,寄予了一中人的期待。日前,经众手打造成型的《一中赋》已立于校园内显著位置,成为校园环境的点睛之笔。
附:
一中赋
三泖之畔,九峰之阳;庙前福祉之地,醉白名园之旁。云间书院,府中学堂;其础磐磐笃实,其象蒸蒸日上。精琢细磨,勤砥奋砺;前辈岁月如歌,吾侪再续华章。养德谨慎,治学刻苦;百年人才辈出,遐迩一中名扬。
春风雨露,古木新枝;适逢纪元更迭,规划校园新象。政府巨擘,四面运筹,八方鼎助,更赖自强。一载工程磅礴,十幢大厦生光。
通衢居中,南北畅达,名曰“放飞”,寄寓育才之理想。“放歌”环路,绕园一匝,载欣载喜,希冀人生之欢畅。复有东西走向五道,或平直,或蜿蜒,由北而南次第而名之,曰“和风”,曰“和雨”,曰“和同”,曰“和济”,曰“和美”;风雨同济美,唯和谐是望。
一览园内,人和景祥。溢诗意而芬芳葱郁,游文心于翰墨书香。有松梅竹菊,又芭蕉海棠;碧波池涵,纤纤游鱼嬉戏;幽径竹荫,莘莘学子徜徉。云林再修,玉出昆岗;览月欲上九天,探珠敢下五洋。
此乃一品之校园,当育一品之人才。推五育并举,崇以人为本,仰德才兼备,尚规圆矩方。德立于衷,美形于外,薪火传承与时俱进,戮力同心再创辉煌。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成才得于斯,十鹿九回望。
修园盛事岁在丙戌,赋文寄情铭志不忘。
二○○六年九月
 
 
董健身校友,苏南公立松江中学高中部50届毕业。先后任职上海新华书店、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早年组织“晨曦文学社”,出版油印《晨曦》季刊。解放后一度任《文汇报》、《新闻日报》通讯员。在书店工作时在报刊发表书评百余篇。1954年出版《文字改革通俗讲话》(通联版),同年入上海文联“文学青年学习班”。1957年曾错划“右派”,1979年右派改正,恢复笔耕,在各报刊先后发表历史、语文、医学作品。1987年出版《周穆王传奇》(上海古籍版),近年陆续出版《足疗治百病》(上海中医大学版),《徒手治百病》、《瓜果蔬茶治百病》(上海大学版),《家庭百物妙用》(江苏科技版)。其他著作收入《中国文化之谜》、《中外文化之谜》、《海上归闻》1、2辑(文汇版),《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世界文化史500疑案》(中国古籍版),《珍闻集锦》(汉语大词典版)。尚有历史小说《云雾缥缈中的耶稣》和《自然疗法治百病》将由上海文艺及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自辑《馀生集》未定稿。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松江一中《校友》报108期
    我们,中国足者的故事—我校2010届校友参加世界花式足…
    2010届校友与央视合作,深入川滇藏区拍摄采访
    《松江报》整版报道我校毕业生李雨夏志愿服务事迹
    学霸的大学生活——记松江一中2013届毕业生何燕杰
    海上钢铁长城的铸筑者——我校杰出校友东涛返校
    64届高三(1)班同学简况
    王勉校友向母校赠书
    由自我走向大我
    一撇一捺一个“人”,一笔一划四个“自”
    新闻日历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25.00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