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把握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身处逆境,依然坚持自己的志向。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通过背景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A.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是这组游记的开宗明义之作,读懂、理解透彻至关重要。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还是难以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真正理解把握作者的心境和文章的情调。唯一能够缩短作者与学生的距离的方法就是诵读。 B.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文章的题目中的“始得”二字为全文叙事定下了基调,先写“未得”后写“始得”,以前者反衬后者的惊奇。要抓住题目中的“始得”二字做文章,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内容,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一)引入: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这样一个概念,他认为"贬官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其夺目的部分。封建社会有许多才华横溢的官员,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失势,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放逐于穷乡僻壤,这些命运多坎坷的作家及其作品,便构成"贬官文化"。关注这一现象,将有利于我们寻求中国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真谛。
我们学过许多课文,都是古代贬官面对山水,想人生、思使命的名篇。例如,《小石潭记》里小石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澈时潭鱼的活泼生动,以及由此而生的因自己坎坷命运引发的忧郁、悲凉的心情。 在中唐时期,有这样一位文人,被贬永州,一连描写了此地八处胜景,每篇独立又相关联,统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我们上面所说的《小石潭记》也正出自于此,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作者以及背景:
1、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被贬永州后他只能与山水为伴,借以排解心中的愁闷。《永州八记》无不寄托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今天我们学习本文,来更进一步体会作者被贬后的心态。 2、解题:"西山":点明地点。"宴游"即宴饮游览。"记"则是一种文体。"始得"是头一回游览,为何作者在题目中说"始得"而不说"始游"呢?(不仅"游"了,而且有所得,更表露出第一次游览的欣喜。) 3、疏通字词,朗读。根据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整体把握:
问题一: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为什么从他处着墨? 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烘托西山之奇特,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游众山时的平淡反衬游西山的游连忘返,以游众山时的苦闷反衬游西山的“心凝形释”;先写"未得",后写"始得",以未得的遗憾,反衬始得的惊奇。)
问题二:比较游众山与游西山,有怎样的不同?
游众山时: 施施而行,慢慢而游;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兴味平淡,心情苦闷 游西山时: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流连忘返,心凝神聚,开阔超脱
问题三: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此时所用的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如同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所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问题四: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此外,作者发现西山的遭遇(西山不被人发现而遗弃,而自己是遭受排挤和打击被贬谪)和西山特立的品格(西山不与培蝼为类)与自己(自己也不愿意与当朝同流合污)很相似,游西山如同找到了知己。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四)小结: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本文寄情于景,托物寓意,借写西山之游表现了自己的寂寞惆怅,但同时,也表达了身处逆境依然初衷不改的志向。
(五)拓展: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州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这是一幅寒江独钓图,清冷寂寞之中显露出孤傲绝俗的格调,可以看作诗人孤清高洁的人格与守志不渝的精神的写照。 六、作业:以此文提供的材料为例,写一篇不少与400字的议论文片段,注意材料的分析过程。
教后记:这篇文章虽然在有的语句的翻译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的好文章。作者柳宗元在被贬官的情况下,依然初衷不改,坚守着自己特立独行的高贵品质,这种中华民族时代传承的优秀的品质更应该通过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课堂渗透进学生的灵魂,让它浸润学生的思想和心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