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注重问题设置,关注思维引导

注重问题设置,关注思维引导



作者:乙夫杰    转贴自:物理教研组


注重问题设置,关注思维引导
-------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上海参赛课的评课感受与思考
                                                                上海市松江一中:乙夫杰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天津圆满落幕了。如何推进课程改革?全国的课程改革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作为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上海市,又将向全国呈现怎样的教学理念?本届的大赛无疑被看成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导向,同时也是参加课程改革的省市,对外展示课改成果的舞台。我作为加权评委,全程参加了高中组的听课、评课和打分,听到了全国的许多物理教师高水平的参赛课。令人高兴和欣慰的是,今年的物理教学大赛好课纷呈,尤其是上海代表队选送的那节高中物理课,很好地体现了上海二期课改的新理念,荣获一等奖。
   上海市进才中学的张老师的那节“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能力立意上精心设计的,采用思维引导教学法,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学。在本次大赛中,有四位老师上的都是这节内容,这四位老师的课堂中,有的实验操作设计是亮点,有的是实验器材的新发明是亮点,有的课题引入简洁有趣是亮点,而张老师的这节课在立意上是亮点,整节课始终以一个个环环相扣问题展开,利用问题驱动,从引入,到实验设计,到学生活动全都是以问题设置的形式呈现,围绕问题展开。
     上课开始张老师先通过演示实验---磁场能对通电铝球产生作用力,使铝球很快被发射出去,通过这个原理可以制成电磁炮,对于这个有趣的现象大家有什么问题吗?你想了解这个现象的什么问题呢?使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刚才的演示实验来大胆的提问,在实验之前,又以一个个针对性很明确的问题加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通电时间能否很长?为什么呢?铝球为什么会运动?如何定义安培力?影响安培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猜想)?如何判断安培力的大小(没有测力计,学生提出观察通电导棒的启动快慢)?如何改变电流的大小(有的学生提出改变电池的节数)?如何改变B的强弱(学生提出移动磁铁的位置)?如何改变L的长度(有的学生提出导棒放在轨道的不同宽窄处)?如何研究F与B、L、I的定量关系?等等。以一个一个逐步深入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维层层深入,整节课设计得非常流畅,学生把一个个问题都能解决了,整节课也就完成了,最后提出的关于安培力的方向问题再带入到下一节。老师设问的方向明确,切入口都非常小,使学生时时都有问题可思考,有问题要去解决,进而再去提出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做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学过程问题化。由于老师点化得当,指向明确,学生对所提的问题,都有法回答,学生之间要交流什么,要动手做什么,都非常明确,因此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想出了许多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好方法,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提供的还要好,学生头脑中产生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原本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变成了的人人参与的思维实验。
张老师的这节充分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和宗旨展开,突出探究这条主线;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尝试科学家发现原理原则所经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学会积极思考解决 问题。
     既然物理的学习要注重探究,那么学生必须有问题可探究,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问题的设置与处理,要带着问题进课堂,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学过程问题化,课讲得好,不如问得好,因为前者是以教师教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的是注入式,而后者是以设置问题为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并逐步融入我的教育教学中,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就应该由教师提出本节课的问题并提供材料,让学生独立思考,组织材料,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对比选出一个最佳方案,进行探究、验证,让学生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定则,有利于学生发展认知结构,上海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讲明白什么,而是要求老师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应放在:学生怎样去学?学生怎样才能比较容易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怎样调动和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有理由相信,充满浓郁课改理念的好课定会源源不断的出现,真诚的期待,下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更精彩!
 

作者:乙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