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自醒意识 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文化自觉


“四自教育”:素质育人的经典

上海市松江一中“四自教育”书写育人华章(概念篇)

pdf版下载PDF版下载


“四自教育”研究形成系列


  《松江一中“四自教育”的实践研究》,是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实验项目。从2008年起,经过调查问卷、重新审视、反复研究、科学实践,“四自教育”日趋成熟,合乎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要求,合乎学生的发展实际,既继承了学校传统又赋予了时代内涵。
  “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看似自律性的要求,实际上是学校巨大的树人工程,就是要经过教育、培养和引导,使学生学会修养美德,善成功交往,融入社会;学会自主管理,善成就事情,增强能力;学会学习运用,优学习习惯,融会贯通;学会培养性情,优雅致生活,情趣盎然。
  学校实验项目分为《自育育德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自治治事”能力的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和《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自养养性的实践研究》等4个子课题和10多个相关课题进行研究。
  该项目以自下而上的实践提炼和自上而下的理论研究相结合,以教育教学实践促项目研究,以项目研究带动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目前,该实验项目研究基本完成。

  松江一中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学校以“四自教育”的实践研究为统领,从德育、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学校管理与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形成“四自教育”的行动策略和评价机制,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彰显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的办学理念。
  “四自教育”开拓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
  学校近来连续四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并先后获得市普教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市安全文明校园、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花园单位、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总结“四自教育”经验的文章《“四自教育”传薪火,“和美文化”展新颜》被收录在上海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新历程《破解难题,科学发展》一书中。
  “四自教育”,成为松江一中素质育人的经典。

传承发展:“四自教育”从过去走向未来


  “四自教育”传承了学校文化,适应了学生发展,与学校历史积淀相辉映,与“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

“四自”的由来与发展

  上世纪40年代,学校就有了“自信信道、自治治事、自育育人、自卫卫国”的育人要求。
  从2000年开始,学校就着手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创建工作。当时上海的二期课改正处于起步阶段,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新理念。为此,学校进行了“德美一体”的实践探索,确立了“寓德于美,以美养德,德立于中,美形于外,德美一体,和谐发展”的实验目标,努力打造德育的校本特色。具体途径是开展“六美”教育——激发憧憬,引导理想美;强化诚信,引导人品美;坚持规则,引导行为美;学会尊重,引导理性美;多元并重,引导个性美;以爱育爱,引导人性美。这一轮实验取得了可喜成果,学校被评为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创建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站在新的高度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并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的办学理念,同时确立了“四自教育”的实验课题,将过去“美育”的概念拓展为“养性”,进而启动了“自养养性”的实验探索。“养性”比“美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符合全面健康发展的育人理念。“自养养性”是对“德美一体”的继承与发展。

“四自”的完整表述

  近年来,学校根据国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四自”新的时代内涵,概括为“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
  “四自教育”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既明确了教育内容,即育德、治事、向学、养性,体现了“全面性”;又明确了教育方法,即自育、自治、自学、自养,突出了“自主性”。
  “四自教育”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和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指向明确:“四自教育”从概念走向具体


  “四自教育”,是以主体教育模式为主要形式,以校园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空间,以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以体验实践感悟为主要方法的教育。
  “四自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自己,核心是自主性, 重心在实践,具体阐述为:
  “自育育德”——使学生在开放、多元的德育大平台上主体性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德。开放、多元的德育平台是对以往传统德育的有益补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可以让学校、家庭、社会真正三位一体,体现出更为深刻的价值意义。
  “自治治事”——使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的自理、自律中学会合作与交往,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自理是自治治事的基础,合作是前提,自律是内在保障,表现为学生能自觉地组织和参与自我管理,保持清醒的责任感,规范有效地组织开展和参与自治治事的各个环节。
  “自学学问”——使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制订学习规划、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规划,是实现学生自学学问的重要途径;以“学案”为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
  “自养养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发展个人的兴趣特长和健康身心。“自养养性”从社会对人才需求转向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它在“四自教育”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养”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积淀,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的作用渗透于任何一个教育环节当中,其他“三自”都离不开这个基础。有了这个保障其它“三自”教育的落实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以人为本:“四自教育”从实践到认同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四自教育”成了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助推器。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自教育”实验项目的研究,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成为学校各项教育行政决策的指导思想,并对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主探究、交流沟通、合作体验,接受式学习有机结合,成为学科教学的方式和途径。师生在平等和民主的氛围中开展课堂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真正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有序互动。
  提升复合型教师的能力
  教师在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方面作出了战略性调整,淡化了施行教育的身份和地位,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得到加强,师生关系和谐、平等。教师对三维目标理解和设计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明显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主动性研修的需求进一步提高。
  学校办学质量稳定提高
  实验项目的研究,加快了学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进程,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创新型教师群体正在形成。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施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得以有效拓展,借助网络汲取信息和知识已成为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社会效应良好。
  学校办学质量稳定提高,办学特色日益彰显。近年来学校的高考升学率逐步提升,和去年比,本科升学率提升7个百分点,社会反响强烈;在艺术教育、体育活动、科技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更加和谐,群众满意度得到大力提升。
  实验的特色与创新
  本研究项目体现国家教育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明确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终身发展”的基础,为学校的深层次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空间。
  “四自教育”注重学生参与和个性体验,克服了以往学校德育中存在的泛化、虚化现象,初步解决了作业量大、学习效果差、厌学和心理压力大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言

“四自教育”的价值所在

谭海岚

  与其说,“四自教育”是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实验项目,倒不如说,是构建新时期育人体系的重要实践。
  “四自教育”的内容,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全面实施的“松江一中版”,是悠久性、厚重性、明晰性的“文化立校”的标志,是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育人的“素质育人”的指向。
  教育在于启人,从而使人进入到自觉、自悟、自力的境界。高中阶段,是人的成长极为重要的时期,“四自”的要求,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普遍要求,反映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同时,“四自教育”要旨在于全面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全面成长的客观需求,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践体验的磨砺途径,使“四自教育”从要求走向自觉。
  “四自教育”的全部价值就在于教育方针在学生身上的全面落实和兑现。
(作者为上海市松江一中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