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科研 > 教学一得 >> 正文 |
“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活动小组参观“纪念董其昌诞辰450周年书画展”
|
更新时间:2005/3/11 作者:松江一中 阅读:3947次 |
|
3月10日下午,正是我校拓展性课程正常开展的第一天。在指导教师郭宁伟老师的带领下,“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活动小组全体成员来到了松江博物馆。恰逢该馆举办“纪念董其昌诞辰450周年书画展”的最后一天,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解说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本次书画展,同学们对展出的大量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中初步领略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曾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辞官,以太子太保衔养老于家乡。
十七岁时,他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开始他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土,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土,人翰林院深造,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为“南北宗”,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传世作品有《山水》、《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等。
董其昌在中国书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他在山水画、书法、美术鉴赏、美术理论等方面都有极高的建树,是松江画派的“主帅”。其卓越贡献,已引起国际学者的兴趣。1989年在上海松江、1992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分别召开了国际董其昌艺术成就讨论会;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美术家,他已超越了国界,走向了世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