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书
全体校友同志们:
你们好!
明年是我们亲爱的母校一一松江一中建校75周年,届时,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江南名校将迎来她的75岁华诞。七十多年来,我们的母校为祖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一中校友,我们常常为母校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为母校的发展和繁荣感到无限欣慰和自豪!
作为一中校友,我们觉得,努力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按照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理想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决定向母校图书馆捐赠一批图书,同时我们也向全体校友发出倡议,在母校75周年校庆时,广泛开展“一人一书”的赠书活动,每位校友捐赠一本富有教育意义的图书(多赠不限),以丰富母校图书馆的藏书,为一中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营养,并促进母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校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办好我们的母校献出自己的一份爱!
一中校友会云间分会全体校友
一九九八年六月
四位校友聚集武汉 笑语欢声情系母校
禇佩瑜
带着欢笑,送走难忘的一九九七;带着喜悦,迎来充满希望的一九九八。远在长江之滨白云黄鹤之地的方晓初、夏志培、陈传慧、禇佩瑜四位校友,祝亲爱的母校——松江县第一中学的全体师生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祝母校各项工作更展宏图,
1997年5月2日春风拂面,春光明媚,59届高中毕业生方晓初、夏志培、陈传慧、禇佩瑜首次在汉口陈传慧的家中聚会。三十八个风雨春秋,校友相见,格外亲热和激动,都情不自禁地谈论起母校的过去和现在,母校的老师和同学,谈论各自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春去秋来,天高气爽,10月2日,四位校友有聚首於武昌武汉纺织工学院方晓初的家,又一次交谈有关“母校”的每一桩熟悉的事件,每一位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谈着离开母校后的步履艰辛,奋斗拼搏和所取得的成绩,深深感到母校是每个校友成长的摇篮。
1998年元月2日,新年伊始,四位校友於武昌红钢城夏志培家中,互相祝福,互通情况,高兴地谈论,一致郑重倡议:成立松江一中校友会武汉分会,推举方晓初为武汉校友分会会长。武汉校友分会旨在联系武汉和湖北地区的校友,加强母校和武汉及湖北地区校友之间的联系,促进校友之间的信息交流,组织活动等。因此,热切希望,热烈欢迎在武汉及湖北地区工作和学习的毕业於上海市松江县第一中学的校友与武汉校友分会取得联系。现将武汉校友分会四位校友的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介绍如下:
方晓初:武汉纺织工学院副院长、教授;
电话:7802398(办) 7495573(家)
夏志培: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部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电话:6864153(办) 6317460(家)
陈传慧:长江水利委员会枢纽处设计总工程师
电话:2829212(办) 2608289(家)
禇佩瑜:湖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
电话:8846082(办) 8071606(家)
校友:禇佩瑜执笔
98年元月7日武昌
晚霞灿烂
<46届>盛济隆
在方塔下,站着一位年近古稀的女士,你看她面露淡淡的笑容,显得那么自信、那么庄重。她是松江一中的校友,也是北京大学化学教师徐瑞秋教授。这次她从北京来松江探望老母,在离京前他就想到要抽出时间,会一会半个世纪前的同窗学友。4月6日清晨,她偕同老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蒋硕健教授雇车来到方塔公园,她怀着急切而愉快的心情,等待着1946年前后的县中同学,在园内欢聚。大约过了一刻钟,金山农业银行的居绍祥,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盛济隆,松江农业银行的朱琮瑛,松江电扇厂的盛芝年,松江二中的诸伯兴,松江一中的夏婉珠,永丰、中山等小学的朱瑞清、江浩等同学先后来到方塔园。老同学聚晤,感到格外亲热,大家笑谈往事、细语家常、合影留念。在茶室里一面品茶吃点心,一面交流着半个世纪来的经历,居绍祥同学兴致勃勃的介绍了养鸟种花经验,蒋教授兴趣昂盎然的高登方塔顶,同学们深感虽年事渐高,但晚霞灿烂。临别时大家依依不舍,相约明年校庆,在母校再叙情谊。
回眸高中生活
<98届>鲁瑾
我们相识在陌生时,我们分别在相知后。一千多个日夜,编成了一段难忘的成长历程。
飞翔的红蜻蜓
杨柳青青,酷日炎炎。一声清亮的哨音伴着知了的长鸣划破午后的沉闷和炽热,吹响了我三年高中生活的号角。告别了昨日的幼稚与任性,告别了天真烂漫的初中生活,我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跨入了一中校门。迎接我的将是怎样的生活?听,那飞扬在空中的《红蜻蜓》,也许它能告诉我一一“天空是永恒的家,大地就是她的王国,飞翔是生活……”
新生活给了我许多新的机遇。第一次军训,第一次住校,第一次演哑剧,第一次学日语,第一次当校园广播主持人,第一次参加“一二·九”火炬接力长跑……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将年轻的生命填充得如此充实,如此绚烂!
十七岁不哭
也许是因为课余生活太繁多,也许是因为我对自己的学业有所放松,总之,高一下学期,我的成绩直线下降,竟退到了年级排名200名!高二刚开学,班干部改选,我的文娱委员也被摘掉了!那天几乎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垂着头,脸涨得通红,泪水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转,但是我没有哭!在哪儿跌倒,就要在哪儿站起来!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学习搞上去!从此,我像换了个人似的,不再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虚度年华了,而是平心静气地安坐在书桌旁,邀游于知识的海洋。这段宁静的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帮助,也为我以后的学习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我渐渐觉得,我的生活充实了,而且我的头脑也充实起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高二第一学期,我被评为校三好生,并获得了三等奖学金,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与信心。到了高三,我更加勤奋,坚持不懈,在会考中沉着应战,取得了语数外3a的好成绩,被保送进上海师大中文系,圆了我的大学梦。或许有人会说我运气不错,但我相信巴斯德的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又有人说,“不经过高考的人生算不得完美”,甚至有人得知我在高考模拟测试中考得481的高分时为我惋惜,但我无怨无悔,经过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果实一样甘甜!
说声“再见”
在收到大学通知书的同时,我的高中生活也宣告落下帷幕。最后一次徜徉于美丽的校园,最后一次走进日夜苦读过的教室,最后一次安坐在我心爱的书桌旁,最后一次为同窗好友唱起那首《红蜻蜓》……我的心中蓦地涌起一股不舍与依恋!再见了,我的课桌;再见了,301寝室;再见了,陪我笑过哭过的同学;再见了,尊敬的师长;再见了,亲爱的母校!
“我们都已经长大,好多梦还要飞,就像现在心目中红色的蜻蜓!”
高中三年,由《红蜻蜓》开始,转眼也将在这歌声中结束。回眸往事,点点滴滴,如同一泓清泉在我心中汇聚回荡!看,飞翔的红蜻蜓还将陪伴我走进大学校园!
简讯五则
▲王仪校长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松江县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
▲外语教研组组长冯琪华老师当选为县十二届人大代表,并被评为九七年度松江县先进工作者。
▲自学校被评为市“花园单位”后,今年又一项绿化工程“学思苑”竣工。该项工程得到了五二届(高中)校友和云间分会的赞助,他们分别赞助2500元和1000元,购买花木绿化校园。
▲日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汝晕应邀来校,为全校教职工作《知识经济》专题讲座,受到热烈欢迎。
▲本学期,学校调整思路,积极开展校际交流,邀请特级教师胡仲威等一批资深教师来校辅导讲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重要启事
为配合75周年校庆活动,决定修订94年编印的《松江一中校友通讯录》。诸校友地址等如有变动,请即来信写明地址、电话及邮编,以便更正;长期未与母校取得联系的校友,也望将上述内容告知校友会秘书处,以便增补。
校友会秘书处
也谈五十年前的学运
周良材
去年六月,50年不见的校友杜鸿基来访,并带来了我母校松江一中的《校友》小报,提及半个世纪前我参加的那场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生运|动。这场运动后我被校方开除,从此在上海念高中和大学,直到1964年“四清”以工作队员的身份回到故里,担任剧团工作组长。
我现在市文化局党史办与地方志办,松江文化局交来不少革命斗争史料,可就是没有教育系统的。《松江县志》对此竟无片言只字,似乎当年党对”第二战场”的开辟与松江无关,这不符合史实。其实,这场”学运”搞得还是热火朝天的。
在这以前,我们还参加了护校活动(县中所在地“"松汇小筑”当年曾是日寇的养马场,日寇投降时,我们学生与鬼子还有些有趣的斗争故事)、尊师运动(胜利后教师因拿不到薪水而“罢教”,我们则到泗泾、新桥等集镇去募捐,在城厢镇茶馆、书场演说,我还得过讲演二等奖)。
记得当时游行队伍很长,整条中山路上(从西门到乐恩堂)沿途挤满了人群。第二天反动派就开始捕人……
我近20年来一直从事史志工作,也主编出版了一些书,发表了一些文章,可就是自己在松江亲自参加的“学运”却无完整的史料留传,为此我深感遗憾。当年参加“学运”的县中热血青年,如今大都已到了古稀之年,热切地盼望这些县中学生能多写一些回忆文章,把这段光辉的战斗历程翔实地记载下来,告诉后人!
品味生日
<98届> 苏晓庆
6月3日,这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我18岁生日;这一天,我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