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社会主义的中国
李捷
<摘要>研究毛泽东与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关系,首先应关注毛泽东在建国后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从他所处的环境出发,研究其探索建设道路的思想脉络。概括讲毛泽东在建国以后主要抓了三件大事,即:抓建设,使中国赢得大国地位,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观察出现了偏差,对国内政治状况、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对党内意见分歧的定性处理上出现了错误。 今天我想谈的问题,第一个是毛泽东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第二个是建国后毛泽东思考的三大问题;第三是对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因素的一些思考。
一、毛泽东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要紧,因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要有一个活动的空间,或者说舞台。如果脱离了这个活动空间,就很难把握一个人的思想脉络,也很难作评价、下判断,即使下了判断也很可能是片面的。 围绕着对毛泽东的评价,现在的说法很多。特别是建国以后,可以说基本上在每一个重大问题上都有分歧。为什么这些问题这样评价才科学,那样评价不科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是否联系了他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抛开这个东西来做文章,会不得要领。 首先谈一下毛泽东所处的国际环境。时间是建国后,即从1949到1976年。在这个时间段里,国际环境的一个基本的情况是,人类在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从1945年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国际环境,即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环境。毛泽东创建新中国、巩固政权、为现代化而奋斗这样的历史过程,都离不开这个大的历史环境,即战后形成的美苏两国对峙的深刻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在战后形成一种能有效地制约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机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最后形成了两个局面:一个是成立了联合国;另一个是划定了两个势力范围。这两者核心的东西还是大国主宰世界。在此过程中,美苏两国都是以小国弱国(包括中国)的利益作为筹码,最后形成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 随着战后美苏两大阵营的形成,随着两大阵营斗争的加剧,逐渐演变成冷战的格局。与此相关,整个世界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发展事实证明,大国不可能主宰世界,也没有权利来摆布整个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五六十年代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这些事对毛泽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美苏两个大国主宰国际事务,促使毛泽东形成了反抗的情绪。同时,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毛泽东又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此外,当时的世界格局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即战后兴起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运动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都处于一种上升趋势,成为一种方向。当时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是未来世界谋求和平、公正的根本出路。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正走背运。50年代它们面临着国内工人罢工,60年代则是种族歧视的问题,这两大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头疼不已,迫使资本主义世界处于一个很重要的政策调整时期。此时的政策调整对它们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不调整就过不去,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调整也解决不了。另外,美国国内当时有一个很强烈的反战情绪,这种反战情绪从战后一直存在,到越南战争时发展到了最高潮。 总括这些情况不难看出,在整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要求革命,要求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向往社会主义的激进情绪,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在西方国家也是这样。这个情况一直到了70年代才开始改变。到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了在阶级矛盾方面的政策调整,进入了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科技革命也极大地增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力。另外,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西方国家开始调整对外扩张政策,从比较原始的殖民掠夺上升为一种金融的投资。随着许多跨国公司的出现和资本的输出,它们的对外扩张变得比较“文明”一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取得独立后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国内问题。在此情况下,整个世界的阶级矛盾和要求革命的呼声逐渐开始回落,这也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日趋务实和保守。毛泽东的追求,恰恰是处在五六十年代这样一个过程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国际背景。 再看毛泽东所处的国内环境。当时出现的情况是,整个社会处于一个新旧转型的亢奋状态中。几千年来,人们长期处在封建专制的压制下。一百多年来,中国又长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在和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大地主资产阶级政权的压制下。如今,中国摆脱了一百年的帝国主义压迫站起来了,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次,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给整个社会展现的是一个廉洁勤奋的形象。中国人民终于看到了一个仁义的政府,一个为老百姓谋利益、办实事的政府,看到了一个以老百姓为主体、工人阶级性质鲜明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人们看到了自己的领袖,真正的人民的领袖,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这些都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希望。 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随着社会的新旧交替,新旧思想也处在交替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这种制度变革的进行,还悄悄地发生了一场深刻的社会思想的变革,这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思想改造运动。其实这场思想改造运动并不仅仅限于知识分子,也包括广大的老百姓。广大的老百姓包括知识分子,第一次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对整个中国社会思维方式乃至话语体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随着新中国的创立,整个中国不但改变了面貌,而且还改变了自己的话语系统。这一套话语系统和思维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应该说,中国共产党从执政那天起,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是巨大的。这种变化归结到一点,就是通过成功地确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与此同时,人们又看到了跟这个方面相反的情况,即中国贫穷落后,用毛泽东的话讲,叫做一穷二白。这与巨大的社会进步相比,形成了极大的落差。但是,大家都相信中国有希望、有能力,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人们有一种急切的心情,急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中国落后的状态。而且他们深信新中国有这个能力。后来出现的“大跃进”,如果仅仅是领导人的想法,没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的话,这些东西人为地搞是搞不起来的,即使搞起来也长久不了。“大跃进”期间那么多的人挑灯夜战,不计报酬,不要加班费,拼死拼活地干,就是急于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想使中国成为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一个梦想,大家都希望使这个梦想成真。 另外,中国虽然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但是中国历史的惯性,特别是封建专制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愚昧、落后的惯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能一下子被消灭。这个影响也是长期的。 总之,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社会。这个激情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革命的激情,一个是建设的激情。革命的激情,就是除旧布新,要把过去的旧习惯、旧思想、旧风俗通通破除掉,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社会。建设的激情,就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赶上和超过世界的先进水平,使中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打一个翻身仗。当时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光有政治上的独立,而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这个独立是不彻底的。此话深入人心。
二、建国后毛泽东思考的三大问题
概括起来讲,毛泽东建国以后主要抓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就是抓建设。有的人讲,毛泽东在建国以后光搞运动了,没搞建设,这是不对的。建国后毛泽东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他抓的是根本道路、根本方法问题,具体工作则由别人去做。这个道路就是有别于苏联的、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这方面的探索有过很多,可以说是一直贯穿着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一条主线。 在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方面,毛泽东是第一人,标志就是《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毛泽东的探索从1955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当时是从农业开始的。就是制定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毛泽东在当时找一些省委书记来谈,中心就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提出要制订12年的农业发展规划。正是在他的带动下,围绕着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当时还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其他各行业也在探索怎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源头正在于此。邓小平也是这次探索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这次探索是中央领导集体的行为,也是国家的行为。虽然如此,但毛泽东作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人,这一作用应予充分肯定。 毛泽东在这一阶段的探索,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几个方面的成果:第一,形成了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第二,初步形成了经济建设的纲领。包括重视农业的问题、沿海和内地的关系问题等等,还提出了既要反对急躁冒进、又要反对右倾保守的思想;第三,形成了政治建设的一些基本纲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等;第四,形成了文化建设的方针即“双百方针”,提倡在科学上百家争鸣,在文化上百花齐放。这些成果的升华和总结,就是中共八大路线。 接下去的一个阶段就是提出了“正处”学说,这实际上是前一阶段探索的深入。1956年下半年,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波澜,那就是“波匈事件”。国内也出现了罢工、罢课等事件。这在党内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因为这与人们想像的进入社会主义后的现象完全不一样。在此情形下,很多领导干部都认为,这是阶级斗争的表现,要抓闹事的坏人,把它作为敌对斗争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