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校友家园 > 校友文苑 >> 正文 |
寻找少年影子
|
更新时间:2009/12/8 作者:转载 48届初中徐亚君 阅读:3683次 |
|
寻找少年影子
(48届初中、51届高中)徐亚君
像孩子对母亲的思念,总有一份悠悠之情。离校半个多世纪第一次参加母校校庆,心情特别激动。在校园里抖落了从黄山带来的风尘,就以一种敬谨的感恩心情向母校祝福,同时也急切地寻找着少年时的影子……。
我们48届初中、51届高中校友,在几位热心同学的发起和组织下,联络了近50位同学提前三天返松聚会。在接到通知那天我确是兴奋不已,但也担心世事沉浮,在相见时会不会变得陌生疏远而失去记忆中的美丽?回松后,先后见到了阔别半个世纪的同学,在久久的对视和努力的搜索中,彼此终于在额纹四周找到了一星半点儿时熟稔的痕迹,一个拥抱,立即返老还童互叫那时很不驯雅的外号,倍感亲切。少年友情是人生中最可宝贵的一股生命的温泉,永不枯竭。
回想当年,我们如晨雀、花苞、朝霞、露珠。无论是拘谨内向、腼腆害羞的,还是活泼开朗、能说会道的,性格差异丝毫不影响真挚的情谊,亲密无间。虽说世途多艰,各自走得都很辛累。但今天谁都无遮无拦地笑开了,笑得那么真,那么爽。“数茎白发生浮世,一盏明灯照故人”,故乡、母校之灯常明不熄。
组织者安排了游览“两园”,同学们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觉,池水依旧,我在池畔俯看倒影,寻觅着我昔日的稚容顽态;塔影依旧,我仿佛听到了当年远足时的童声歌谣。闪光灯此起彼伏,一个个白发的身影在红亭绿水间定格。
拗不过同学之情,朱开轩也赶来了,这无疑给座谈会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叙旧谈新,都道出了一个真谛,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盛衰息息相关。座谈会期间有人提议:当年曾名噪松江的“大补缸”节目,仍由原“演员”周履杰、王玲两位同学登台表演,竟不减当年风采,引来满堂喝彩。在掌声和笑声中,时间好像倒回了一大截,我们又回到了中学时代。这一时辰也许是我们这些夕阳下的人最亮丽的风景了。
最难忘,在会餐时王校长拿出一本已发黄了的小册子:那是1948年校刊残册,其中保存的部分正是我(《晓光级刊》编辑)主编的级友相互“素描”的毕业特刊。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载入“史册”的少年影子,似乎只经过了一段心的距离。同学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纷纷要求复印,一时间觥筹交错,把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数日如一瞬、倏忽而过。不过这已够我回味几年的了。衷心希望下一届校庆再会!
摘自〈校友〉1999.11第28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