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史海钩沉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学生天地 > 智慧大道 > 探索频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一代新闻骄子赵浩生
更新时间:2001/11/1  作者:   阅读:2495次  
一代新闻骄子赵浩生 -------------------------------------------------------------------------------- 2001年10月31日 16:10 赵浩生一家 赵浩生与董建华 一代新闻骄子赵浩生日前访问北京,再次引起公众关注。赵老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忘年之交、本文作者王凡的采访,讲述他的人生传奇。但凡人说:“瞧,XX”,定有好戏在后头;若说:“瞧,XX人”,则此人定别具可观之神采。耶稣行将钉上十字架,罗马总督彼拉多对围观者说:“瞧,这个人。”一代思想巨匠尼采写自传,其名曰《瞧,这个人》,他们都是我等众生仰止的人物。 70年代初看《参考消息》的人,都会记得“赵浩生”这个名字。虽然那个时候的我,还抱着有朝一日擘画大局的痴妄,但仍不免被赵先生那把自己署名文章发在重要媒体的风光,弄得有点心旌摇荡。我实在没有想到,20年后,竟和一度隔着大洋景慕的老人作了忘年的“文友”。 想是几度笔涉老人生平零星片段缘故,他给了我在其回忆录《八十年来家国》(百花文艺出版社)付梓前先睹的荣幸。因为和赵先生相识时,他已过了“古来稀”的年纪,所以在阅读他的回忆,即便是孩提时的趣事,也会忍俊不禁道:“瞧,这个老头。” 初出茅庐一鸣惊人 从二战结束至今,中国和世界舞台上煞是热闹,历史剧目比之此前更波澜壮阔、跌宕谲诡且复杂多变。后排的看客,由于距离的缘故,如置身云雨巫山。一些前排的、甚至能到幕后打探的特殊看客,便充当起解说的职责。这群特殊的看客,就是新闻记者,尤其是其中出类拔萃者,能告诉我们许多作为后排看客看不真的历史细节,幕内蹊跷。赵浩生就是在抗战刚刚“惨胜”之际,成为彼时重庆《中央日报》的记者,多年的记者冀望如愿以偿。 此后的重庆、南京,恰是政治新闻接踵芸集: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旧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与召开,按葫芦起瓢的战后复员,国民党政府的还都大典,美国、共产党、国民党间的军事调处……这对一个政治新闻记者来说,是极富刺激又千载难逢的机遇。 究竟从哪一日开始,赵浩生也记不清了,几乎每天的报纸上,都有他采写的重头报道,几乎每天都能从报纸上,看到“赵浩生”三个字,且渐渐从《中央日报》,扩展到其他十数种报纸。他终于在人才济济的新闻界脱颖而出。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赵浩生在新闻关注的场合更显活跃。他一再置身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最显赫、最引人瞩目的人物之侧,毛泽东、周恩来、沈钧儒、蒋介石、宋美龄、……以致周恩来、邓颖超都能叫出他的绰号“小胖子”。 看赵浩生初当记者的苦斗记,共产党人在抗战后勃勃进取的姿态,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日薄西山的大千物景,大抵可兼而知之。有意思的是,正当他拔乎其萃于新闻圈之际,却突发异想,讨得《东南日报》驻日记者的差事,桴槎东渡,把他的新闻视角伸向域外。于是,读赵先生的经历,又可让人们了解那个时候的世界,特别是令时人瞩目的远东。赵浩生一度跻身日本特权阶层。他轻而易举地采访到日本的政要,知名学者和艺术家,甚至一不小心,差点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学生,成为影剧明星。难怪他说人生三大最富魅力的事之一是“当记者”,他抓住了时不再来的机遇。 这个老头让我上了一大当 被赵浩生列入人生三大最富魅力事中的另一项,是“谈恋爱”。《八十年来家国》像卢梭的《忏悔录》一样,袒露了作者幼年的单相思,公开了他的“梦中情人”……当然,着墨最浓的,还是被作者誉为“圣人”的日本妻子今泉智惠。 如今的跨国婚恋,是越来越多了起来。但在八九十年代以前,娶着洋太太的中国人,还真可谓为凤毛麟角。不知是何方圣贤曾有如是箴言:“人生得娶日本太太,住美国房子,吃中国饭,夫复何求。”赵先生恰是把这三大美事占全了的“中国的儿子,美国的公民,日本的女婿。” 记得笔者最初采访赵浩生先生时,曾应读者乞望请他谈谈和日本夫人相识、相恋并终成眷属的故事,可他以寥寥数语作答:“一个未婚的男人,一个未婚的女人,他们相遇了,相识了,又都到了结婚的年龄,便结合到一起,组成了家庭。就这样,很简单。” 我当时居然就信以为真了,还帮他散布说:“大多数终成眷属的婚恋,并不像书中描写的那样缠绵悱恻、感天动地,而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相反那些终不能成眷属的苦苦相恋,像陆游、唐琬那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才是既罗曼蒂克,又感人至深。又如一个男人,一个女人,都已经结了婚。因为某种机缘,他们相逢相识,蓦然发现,对方才是心灵久久寻觅而未得的意中人。而他们不忍心毁灭已有的、并不乏温馨的家庭,命运又总驱遣他们天各一方,且注定不能成为眷属。他们只能靠心灵相互拥有,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这才叫恋爱,恋爱不一定能结出婚姻的果实。” 此刻,让我们听听他自己是如何叙述的吧: “今泉小姐长得很像中国人,尤其像30年代的电影明星胡蝶。胡蝶雍容华贵,最动人的是脸上的一对酒窝。今泉小姐也有一对酒窝,若穿上中国旗袍,简直活脱脱一个年轻的小胡蝶……在美国朋友中,她被称为”dimpes“(酒窝)。” “三个姐姐中有两个毕业于上野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姊妹二人各有一架大钢琴和专用的琴房,经常开演奏会,出尽风头。小智惠不免有点妒忌,曾开玩笑地告诉父母说她要学习音乐指挥,可以指挥两个姐姐。” “她的学校在郊外,以早樱驰名东京,我经常奔走在东京市区和她的学校之间,看她们演出莎翁名剧,欣赏早开报春的樱花。当时我开着一辆黑色的大别克轿车,经常出入她的校园,很引人注意,今泉老太太曾为此婉转地让女儿告诉我最好不要出入她的学校太勤,看来对我这个开着大汽车的年轻人还是心存疑虑。” “智惠从津田塾大学毕业,顺利地申请到美国留学,她乘坐的是日本投降后第一艘开往美国的客货两用船。我到横滨港去为她送行,船离开码头的时候,她从船上抛出彩色纸带,我们一上一下各自牵住纸带的两端,船徐徐驶离港口,我们的纸带在海面上随风飘荡,最后消逝在阵阵海风中。” “智惠到美国后,我们几乎天天写信,有时甚至一日数封……可惜那时越洋电话不大流行,否则我们肯定是一日数通电话谈情说爱。” 他的夫人是那样的“完美”而风趣,他们的恋爱曾是那样充满诗情画意,他浪漫的笔调引起笔者格外的警惕:这老头,让我上了一大当。 游说董建华竞选“特首” 进入1996年下半年,香港首任“特首”竞选之事已经沸沸扬扬,数位港岛知名人士公开表态应选,而人们看好的大热门董建华,却经历漫长的沉寂,才将“准备参与候选”信息披于报端。为什么会这样?身为董建华父亲“船王”董浩云的挚友赵浩生,在这其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赵浩生与董浩云在“同是天涯沦落人”境况下定交于日本,亲眼目睹了他从几条破船发展成“船王”的经历,他创办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大学时,曾属意赵浩生出任这所大学的校长。 董浩云后来从航运伸展到地产、银行诸多领域,摊子越铺越大。以致1982年他突然病逝,一度引起动荡,经过以董建华为首的第二代奔走调度,才使局势转危为安。这期间,董建华不时往返于香港北京之间,他下榻王府饭店,每与王府的常客赵浩生相遇,总要到13层的俱乐部畅谈;赵浩生到香港,也会到董建华的“东方海外”公司,叙旧、怀人,国事、天下事地长谈。 1995年赵浩生到香港,同董建华到东方海外公司的董事会议厅。在瞻仰董浩云遗像的悲喜交集之际,董建华和他谈起不久前赴美国为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奔走的情况,因为这一问题直接影响香港的经济。董对这一问题分析之透彻,着眼之远阔;他在美接触人物之广泛,奔走所产生之影响,使赵浩生感到他不但是位成功的企业家,而且仿佛是有全球眼光的政治家。从他对此事所投入的心力与热情,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对香港的热爱,和港人利益的休戚与共。赵浩生突发奇想:眼前这位侃侃而谈、仪表堂堂、精力如日方中的实业家,不正是未来香港行政长官的理想人选吗? “C.H.(董建华英文名字),以你的能力、才华和对香港的了解,你应该出来竞选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闻此深感意外,愣了片刻,推说他不过是个企业家,对政治不感兴趣。“东方海外”有三千职工,他不能扔下他们去从政。 董建华的推辞更激起赵浩生的热情:“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报效国家的好机会,你具备所有条件,这个职位非你莫属,你应当仁不让、挺身而出。” 见董建华还是摇头,赵浩生也拿出了游说的架势:一、你生在上海,长在香港,是地道的中国人、香港人,符合“港人治港”要求;二、香港是个经济城市,需要实业家主政,你正是声誉极高的成功企业家;三、你曾留学英国,知道应该如何对付统治香港百年的英国人;四、你在美国交游甚广,会得到美国的支持;五、“东方海外”的船只大部分在日本制造,在日本信誉高,也能获得支持;六、“东方海外”最早基地在台湾,你妹妹嫁给前台湾警备司令鹏孟缉的公子,有助于祖国内地、香港、与台湾的关系。 赵浩生游说后的情节,《八十年来家国》皆有交代,这里仅将故事的结尾摘录如下:“电力活动的最后一项是新任‘特首的招待酒会,我走上主席台和建华握手相祝,用力地拍着他的肩膀献上我的特别祝福。他再度热情地紧紧握住我的手,四目相接,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与赵浩生先生相交近10年来,陆陆续续听到几耳他与当今中国领导人过往交谈的故事,很想悉知其详,却仅在《八十年来家国》觅得片言,好在赵先生代序中谓此为他“回忆录的首卷”,“来日方长”,我们还有希望等待。 20世纪,和中国相关的诸多大事,几乎都让这位特殊的看客看去了、记录了,作为中国记者,得此还复何求。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电影《八月一日》
    《我的1919》
    《东京审判》
    [面对面]崔永元:实话长征
    周恩来格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怎样写进党史的
    一家人竟有十个贪污犯 河南反腐败斗争出现新动向
    学会选择
    司法权地方化和行政化是有害倾向
    欧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出口投资受影响储备货币要调整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09.38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