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教学动态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学动态 >> 正文
潘维:高等教育领域的浮夸风
更新时间:2001/10/31  作者:   阅读:4133次  
潘维:高等教育领域的浮夸风 ●潘维 不久前中央做出了"科教兴国"的决策,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期间还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鼓舞了高教领域的人心。很明显:科教兴,国家兴;大学兴,科教兴。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大学兴旺发达? 与走向市场的大趋势相反,当前有关政府部门反而加强了"主管"和"统管"高校的力度,不仅"搞"跨世纪"人才工程"和"211工程",评年薪十万元的"部颁教授",甚至以建造"世界第一流大学"或者"航空母舰"的名义去合并大学。大学里也随之兴起系科合并建"大学院"之风,号称是"与国际接轨"。笔者认为,刚刚起步走向市场的高等教育面临"浮夸风"的严重威胁。众多领域里频频刮起"好大喜功"的"浮夸风",原因固然是"政治体制问题"。但我们不能坐等政治体制改革来解决所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所提的下述意见未必正确,"浮夸风"或许子虚乌有,但高等教育事关"兴国战略","群言堂"总比"一言堂"好。 一.合并大学有助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者"航空母舰"? 合并大学造不出"航空母舰",否则美国的哈佛和耶鲁,英国的剑桥与牛津早就合并了。一所大学里学生多、教授多、专业多,只有统计报表的意义。"世界第一大"与"世界一流"是不同的概念,顶尖的大学并不必然规模宏大,规模宏大的一流大学也不是靠合并其它大学产生的。我国最大的大学大约"广播电视大学",把北大和清华合并了也超不过广播电视大学的规模。倘若把在北京的所有大学合而为一,或许能摘取"世界第一大"的桂冠,但绝不会是"世界第一流"。将一千条鱼雷快艇捆在一起得到的肯定不是航空母舰,怕的倒是快艇会成为"慢艇",甚至一大堆废铁。众所周知,我国高校水平不高、发展缓慢,原因在于高校被"主管"和"统管"。改革二十年了,高等教育依然未脱"计划指令"的框框。我国高教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在于高等院校管理体制,与学校的大小毫无干系。 而今"贪大求洋"之风愈刮愈烈,全国各地掀起大学合并的狂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并入复旦大学,仿佛在一夜之间数百所高校完成合并。我国缺医生,缺农学专家,缺工程师,北大可以办医学院、农学院、工学院。但增加学院必须量力而行,视社会资源而定,徐徐渐进。合并了三所著名大学到底会培养出更多还是更少的专家?除了满"好大喜功"还会有什么结果呢?如果说专业大学已然过时,为什么不能让农业大学和医科大学自行向综合大学方向逐渐发展?三所相距甚远的学校怎么个合并法?若三校并不能真正合并,仅为了北大图具拥有医学院和农学院的虚名就大动干戈,一刀砍掉两所中国名校的番号,这究竟"大跃进"还是"大倒退"?懂教育规律的人都知道,"世界第一流大学"不是由一道行政命令就能建造出来的。哈佛和耶鲁,牛津和剑桥,均是强盛文明发展的缩影,积数百年之功方有今日,绝非"教育部""主管和统管"的结果,更非合并大学的结果。把100所高校并入北大,北大也依然不会成为"世界一流"。仅举一个小例子:美国的二流大学就能做到图书馆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借还书,且借书数量基本上没有限制;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借还书时间就要短得多,每人都限制一定的数量,如果要写论文的话,甚至还要动用他人的借书证。而图书馆还是师生公认的服务态度最好的部门之一。 二.合并大学是为了"集中高等教育的资源"? 由政府来"集中教育资源"是"计划经济"的典型思路。国家的教育经费有限是事实。但主管教育的官员们想的不是我国两千多年社会办教育的深厚传统--人民宁可倾家荡产也要让子女接受最高程度的教育;想的不是两条腿走路--通过众多高校间的激烈竞争来开拓潜在的教育资源;想的反而是走"一大二公"的老路。当年的计划经济的确造就了不少如今已经过时的专业学院,但把它们合并到较成功的综合大学里并不能减轻国家的任何负担,反而会"位子"问题和"资源公平分配"问题把比较成功的综合大学也拖垮。 这些年来,过时的专业学院纷纷自强,更改名称,走向综合大学之路,开办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如企业管理,英语,文秘,计算机,宝石鉴定,公务员培训,等等。它们在"计划外"招生,向社会索取高等教育的资源,大大增加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些学院里的教师们自立自强,努力调适自己的专业方向,向社会需求靠拢,通过集体的"创收"来提高生活水平,弥补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尽管这些大学还不足够"综合",但它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有哪个大学在一开始就象今日北大、清华那样"综合"?哈佛大学起初仅靠几间简易房起家,讲授的也仅仅是神学。百年前的北大、清华难道就正规?焉知今日的"非正规军"明日就不能超过北大、清华?我国的人民解放军就是依靠社会的广泛支持,仅历三十年的激烈战争就从小型游击队成长为正规军,并在朝鲜战场上同美军打成了平手。仅十年放权改革,农民们办的乡镇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就"异军突起",在我国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又有人指责说,中国的大学因为众多的学院改制,改名,因此"太多了",需要资源集中。事实上,用行政而非经济手段任意"集中大学"的代价肯定要比"大学太多"的代价要高得多。不仅如此,中国的大学究竟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若只有政府衙门和国有企业才需要大学毕业生,我们当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若我们的售货员、运动员、工人、农民、和士兵都象在发达国家那样接受两年、三年、或四年的高等教育,我们的大学无疑是太少了。在18-21岁的青年里,我国有3.5%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印度是和马来西亚均比我国高一倍,约7%;泰国又比马来西亚高一倍多,为16%;韩国则早就超过了40%。我国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远远低于亚州比我们更贫穷、人口密度更大的国家;而且我国今日的名牌大学依然仅是五十年前就有的那几所名校。在有深厚教育传统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五十年来高教发展的此种结果难道不是我国教育部的奇耻大辱?如果中国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繁荣壮大的前五十年不是教育部"统管"的结果,我们难道还不应当深刻反省政府"统管"和"主管"高等教育的后果吗?北大、清华两校的兴盛并不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的成就,北大、清华的宿舍和教室也容不下多少大学适龄青年。在13亿人口的国家里出现几十个、几百个如北大、清华那样的大学才是真正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的成就。 如同我国的经济改革,放权是兴大学之路,集权意味着高教停滞不前。教育的资源不是靠"集中"来开拓的,教育的资源原本就来自社会。不断扩大的和多样性的社会需求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之不竭的资源。最好的大学产生于成千上万所大学不拘一格的激烈竞争,产生于高等教育的繁荣昌盛。更重要的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需要繁荣昌盛的成千上万所大学来满足社会需求。其实,我国大学的繁荣并不需要国家出多少钱,只需要给政策,发番号,"松绑"。高教界非正规军的发展"好得很",它们是我国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是科教兴国的希望。因此笔者大声疾呼:请教育部"刀下留人"。 三.合并大学能够减少冗员,削减机构? 很明显,合并相距甚远的大学并不能减少冗员和机构。而且,为什么不直接去削简冗员和多余的机构而是去取消大学? 与政府机构不同,我国大学教师队伍绝非"冗员"充斥。之所以常有"冗员"的感觉,乃是因为大学太少了,迫使教员们堆积一处,不得不自谋外出授课的出路。在外"办班",酬劳远远高于在本校授课;这种体制外的高等教育明显体现出社会对大学教师的强烈需求,而现有体制导致供需严重失衡,使高教成了我国最恶劣的"短缺经济"。若真心要"与国际接轨"则应渐进地开放社会办大学,让大学自定教员的工资,自定授予学位和教师职称,自定大学收取的学费数额。若教育部仅负责拟就和执行公平竞争的规则,并依独立机构对各大学的评估来分发教育经费,大学教师的自由流动会成为风尚,大学之间就会竞争生存和发展,优胜劣汰。倘如此,我国的高校教师怎么会"冗员"?今日的大学教师,地位不如衙门里的官员,正式工资收入不如街头的个体小贩,人数远少于大学里行政、后勤,政工,学生管理,以及教学辅助机构的人数,何来的"冗员"?北京大学固定人数近万名--还不算无数的临时工,但教员只有两千三百人。事实上,合并大学将"制造"出大学教师队伍里的"冗员",而且会"大量地"制造出教师"冗员"。笔者冒昧指出:合并大学将制造"教师过剩"这件事是对我国高教界教师的蔑视和侮辱,与其说是"兴大学"之道,不如说是"灭大学"之方。大学衰,科教衰;科教衰,国家衰。然而,一旦实行放权改革,高校教师之抢手或可与足球界之甲A球员比美。 大学之内非教学机构的确冗员充斥,机构众多。但是,北京大学教务处难道真的能为相距甚远的农大,医科大,北航等大学排课表,管学生?学生真能每天奔波于若干校区之间上课?若合并后的各方仍然自有一套教务、后勤、学工,注册、档案、教室、人事等等机构,何苦还要合并?若并不真的合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甚至不惜采用高压手段来取消好几个大学的番号,断了人家通过竞争社会资源自行发展壮大的门路,除"浮夸风"又能作何解释呢? 高校体制改革最困难的部分是精简后勤、政工、行政、学工、和教辅机构。因为人们不肯离开,合并大学并不能使这些机构少一些臃肿,反而可能使之更臃肿,否则每个大学自己早就"消肿"了。这些机构的臃肿还特别与政府"主管"机构的设置密切相关,与现行政府的"主管"和"统管"体制密切相关--"不得不管"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教育部为"统管"社科研究基金,新设社科司,各大学就不得不设社科处,领报表、审报表,批报表、送报表,并且搞"成果评比";而各院、系也不得不设专人去听取和传达社科处的种种通知和要求,并且领报表、审报表,批报表、送报表,以及开大会,搞令所有教授头痛的"成果评比"。在发达国家,谁需要研究成果,谁去建研究基金,与教育部无关。教育部是管分派"教育"经费的,申请研究基金以及成果评估是研究人员与基金会之间的事情。"世界第一流"的大学也仅设一个房间接受和分类整理各基金会的广告,方便个人查阅。北大设二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第一位担任英国大学校长的中国学者杨福家对比中外教育…
    托利教授:美国是昨天,英国是前天,中国才是今天
    陈省身再登本科讲台
    牛津校长:中国入世高校也必须做出相应改革
    讲述两段重要人生学习经历-杨振宁“回首”成功路
    钱伟长: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托利教授:美国是昨天,英国是前天,中国才是今天
    重智轻德,要不得!
    校长今天想什么?
    走出实践教育“课程化”新路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09.38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