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晚,松江一中教育实践基地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见习教师共读一本书分享会,本次活动由立达中学的陈佳圆老师主持,松江一中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苗颖、高二化学组备课组长闵慧及松江一中基地全体见习教师参加了活动。
活动第一部分围绕于漪老师的经典著作《教育:直面时代的叩问》展开分享。四位见习教师结合自身理解与实践,分享了深刻感悟。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座灯塔,她的著作《教育:直面时代的叩问》从多个层面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使命,启发教育者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反思与探索。

罗荣波老师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松江分校,他的分享主题是《以爱之名——感悟于漪学生观》。罗老师从“爱的基石、爱的力量、爱的智慧、爱的传承”四个方面展开,深入解读了于漪老师“教育之爱”的内涵。他强调,于漪老师始终将“爱”作为教育的核心,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与学生的互动中,都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关怀和无限的耐心。

王欣雨老师来自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高级中学,她的分享主题为《一个心眼为学生——关于学生观》。在分享中,王老师以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为引子,提出“教师应有一颗专注的心眼”,即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同理心。她认为,这种“心眼”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潜力,从而更精准地进行因材施教。她特别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历:有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表现较为平庸,但通过观察,她发现该生对音乐和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王老师及时调整策略,用艺术作为切入点激发了这名学生的学习动力。

冯美霞老师来自上海市西外外国语学校,她结合书中第五章内容和自身教学实践,带来了主题为“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核心”的分享。冯老师指出,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她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述了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兼顾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

刘鹏老师来自立达中学,他的分享主题为《教育:要建立自己的话语特权》。刘老师在分享中深入探讨了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他结合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引用了于漪老师的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强调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位教师的分享各具特色,既有理论高度,又结合了生动的教学实践,启发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本环节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为所有参与者带来了丰富的思想启迪。
接下来的第二环节主题讲座由松江一中德育名师闵慧老师主讲。闵慧老师以《聊聊班会课的那些事儿》为题,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读了何为“班会”以及主题班会课的主体框架,并从班会“主题”、“课题”、“设计背景”、“教育目标”、“实施过程”等方面展开思考。通过闵慧老师分享的实际案例,见习教师系统地学习到如何借助班会课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闵慧老师强调,班会课不仅是教育知识的载体,更是塑造学生品格与灵魂的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此次分享会,见习教师们深刻体会到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明晰了班会课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这次活动不仅加深了教师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为他们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引和启发。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从教育之爱的内涵,到因材施教的实践智慧,从教书育人并重的理念,到教育本土化的探索追求,为见习教师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启发。闵慧老师的讲座更为新教师的德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此次分享会深化了见习教师们对教育责任与使命的理解,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成长与教育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稿人:立达中学见习教师 周莎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