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校学生在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中荣获二等奖!
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中,我校高三(6)班许文乐同学荣获二等奖,特向获奖同学、指导老师刘新文老师和化学组表示祝贺!

关于我的化学竞赛
高三(6)班 许文乐
不得不提的是,能在化学竞赛中取得上海市级二等奖的佳绩离不开学校及老师的支持与栽培,我很感谢能有如此机会得以让自己得到锻炼成长的同时为学校争一份光。
在收到参加比赛通知的初期时其实我的内心也充斥着几分迷茫,我缺乏了对相关赛事的充分了解,也未曾接受过竞赛相关内容的专业培训。换而言之,是一种对于自己能否拿出结果,又或者是对于时间是否足够的怀疑。
倘若要坚持下去,唯有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自学为主,受教为辅。
正是这份对前路的恍惚,这次分享才是有价值可言的。我凭什么能把握住这两个月的时间,自行摸索地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向上攀爬至如今呢?在这里我浅谈参赛经验与心路历程。
我想最应提到的,是那短暂时间内所付出的精力。这是绝大多数人所看不见的,正如每场考试一样,往往呈现的是结果性的表象,而掩蔽了过程性的真实。在那段时间里,我深知自己时间不足,基础薄弱,题型见得少,唯一能做的只有捏住时间的海绵,做好每天应该做的,学好应该学的。倘若怀揣着“我生待明日”的想法,何谈成功之可能?
而做好规划,往往是与把握时间相提并论的。浏览考纲不难发现,其考察内容是可以被划分的:笼统地说便是无机与有机,再加以细分,无机中应当注重的是物化公式、结构基础、成键理论与元素化学;而有机则是机理推断、人名反应、有机金属与电子效应。搞清楚这些后,应该做的则是大体学习方向的制定,类似于高考,即先学习,再复习,后刷题。最后结合自身加以落实,联系到自己,我便将刷题融合进了复习,再在学习上极大地压缩时间才能应对时间不足的问题。
预想好计划,我又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参赛?的确,抛开能否有所收获,这对于自身的消耗不可忽视,现在来看也的确如此。那么,回归自己,我想最核心的理由或许是也应了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愿意花费时间去扩展在化学学科上的视野,我也想在这门我称得上热爱的学科上走的更远,我更希望能证明我的喜爱不是空穴来风。因此我去为此努力了,并非浅尝辄止,而是付诸汗水。
一言以蔽之,实现目标不是前进唯一的价值,目标本身才是。如果再给予我更多时间,我一定一定不会止步于此。但回归现实,并没有这样的如果。不可置否的是,即便我并不缺乏热爱与兴趣去弥补时间上的不充裕,但把握住更长的时间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把握住现有的机会与时间,大步朝着心中的未来前进,迷惘与怀疑不应成为我们的绊脚石。
最后我想说的,遗憾往往是为了不留下遗憾。我并没有满足于这样的二等奖,我也没有因达到预期的成绩不振,也希望在青春前进路上的每个人不挫败于失利,不自满于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