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调研,文科组共听课17节,其中语文8节,英语5节,政治3节,历史1节。语文课最多,基本涵盖了35岁以下教师;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准有了较为普遍提升,进步程度较为显著。成熟教师依然是学校的教学担当,是学校教学的主力。特别是经过高三历练的教师,如冯莹、陈奕汀、梁生霞、朱贝妮、周宇凡、王剑、史桂兰等;年轻教师不断进取,敢于尝试,课上激情四溢,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活跃,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总的来说,我们的教师能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问题,例如绍裘班、实验班同样教学内容的问题设置就呈现层次和梯度(陈奕汀);高三的课堂瞄准高考,问题设计呈现了较强的开放性(冯莹),高一高二的课堂则注重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课堂设计感较强,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多数课堂师生对话频次较高,参与人数广;教师讲解语言简洁有效,点评准确到位;教学结构清晰可感,教学节奏舒缓有度、互动交流有序,有的老师会对阶段性内容予以小结,利于学生把握学习的要点。
优点长处具有共通性,不足和劣势各有各的不同,调研的真正目标更多应倾向于发现不足,因而建议比优点多了些文字。
几点建议:
一、关于“互动”
“5305学研课堂”源于“互学互研”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区级课题,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等。这次调研,我们发现,师生互动较为频繁,表现为“一对一” 的形式,教师的“启发不够”,许多是为了完成“互动”而互动,较少关注对话达成的目标。在此时,由于只有师生两个人交流,有些同学出现游离课堂的现象存在,根源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低,没有遵从“就近发展区”的原则,建议是或提高目标高度,或让同学点评同学的“回答”。
“生生”的互动多体现在小组交流之中,许多课堂的交流时间不够,且流于形式,主要原因在于“问题设计”,要么泛泛,缺乏针对性,要么难度高,超出了学生的现有基础,浪费了时间,表面热热闹闹,其实乱乱哄哄,达不成既定目标;其后的交流发言,也是某个代表的一言堂,小组之间几乎没有“碰撞”产生。这需要我们的教师思考:这堂课达成的目标是什么?生成目标又是什么? 效果如何?因此,在互动的主体问题设计方面要下功夫,以期达到保有课堂活力,激发学校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建构思维品质的目的。
二、关于“预设和生成”
如何处理预设+生成的关系,是老话题,也因其不断动态变化,使得我们处于“一辈子学做老师”中,这既是老师的价值所在,也是老师的辛苦所在。对此问题,做教师的会“一直在路上”。
这次调研发现,有的年轻教师课堂教学灵活度不够,往往只针对预设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住“生成”内容,或转移话题或不予理睬。先不论这样做会或多或少地会打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当然,为了呈现一节完整的或完美的课,对学生“旁逸斜出”的回答,年轻教师这种做法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作为“平常课堂”,教师完全可以放飞自己,如何处理“生成”,是一堂课的“要义”和“精华”所在,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最佳体现点,突破了这一点,教师生涯也就走入了成熟期。
三、课堂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
“讲的多”以显示教师有水平的现象仍然大面积存在。教师不放心、讲的多是责任心的体现,但从另一方面讲,却是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许多基本知识完全可以留做作业,由学生课下自主完成,没必要浪费那宝贵的40分钟。教师备课到底备什么?“备学生”这一点要高度重视起来,不然,老师累,学生不要学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四、“5305课堂”是人为的把课堂分为三个阶段,有的老师可能认为“教无定法”,不能模式化,但一定要知道,建构“5305”课堂的初衷就是针对老师讲的多,一言堂,一贯到底而为。调研发现,最后5分钟的小结,老师们重视程度不够,拖堂者来不及,不拖堂者,忽略了这一环节。殊不知,这一环节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都十分重要,它是总结也是反思,是回顾也是新的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