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鐢ㄦ埛鍚嶏細
瀵嗙爜锛�
楠岃瘉鐮侊細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云间映像》生物部分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B-S-I课程资源库 > 松江地域文化指引 > 可人的生存资源 > 《云间映像》生物部分 >> 正文
万类丰饶 江南泽国
更新时间:2023/11/10  作者:现代教育技术组 梁美慧  阅读:678次  
 

在上海市西南处、黄浦江上游,有一方钟灵毓秀的宝地,那就是松江。松江区依山傍水,四时风景如画,是上海市唯一的山林自然景观地区。在松江境内,九峰三泖山水相连,奇花异草、飞禽走兽都在幽美的生态环境中灵动。松江被喻为上海之根,不仅仅是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起源,更是因为这里是上海最早的成陆地区。据考,远在6000年前,先民们就已经定居在此处,开始了辛勤的耕作和生活。

第一节 沧海桑田的环境演变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目前的理论普遍认为,约在46亿年前,地球起源于原始的太阳星云,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各种行星碎片聚集形成了地球雏形,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在40亿年左右,地核与地壳开始形成,地壳的形成,标志着地球进入了地质时期。这个时期的地球,地壳活动频繁,火山时有爆发。但此时地球上已经形成了液态水,这些水逐渐汇聚成海洋,形成水圈。地球内部的气体溢出地表形成大气层,当时大气的成分主要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甲烷等,这些都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后来经过大陆不断漂移和板块运动,生命的不断演化,形成了今天瑰丽奇绝的山川地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类型。

上海地区的陆地属于华南板块,华南板块是我国古地质板块构造之一,大概包含我国华南东部、四川东部、长江沿线及其以南地区。华南大部分地区从志留纪晚期——早泥盆世早期处于陆地状态。从早泥盆世晚期开始逐渐遭受海侵,海侵范围逐渐扩大。距今7000年左右,上海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汪洋大海,此时西部地区海岸线形成,部分区域发展为滨海湖沼低地平原,松江就是其中之一。在海岸线形成之前,上海西部地区是一片浅海,其中分布有沙洲和岛屿。在成陆之后,这些沙洲、岛屿成为了高坡或低丘,也是早期先民们活动的场所。

   (一)陆地构成的漫长岁月

松江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是上海地区成陆较早的一个区域。据《松江史志》记载:古冈身在县东七十里,凡三所,南属于海,北抵松江,长一百里。入土数尺。皆螺蚌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其地高阜,宜种菽麦。冈身是古代海岸的遗迹,是在地理作用下形成的贝壳沙带,由于地势相对较高,因此称之为冈身。据测定,松江冈身成陆年龄约在5680-6400年。当时,上海大部分区域还是汪洋大海,仅西部的部分地区演变为滨海湖沼低地,这就是松江地区最早的陆地雏形。陆地的出现,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随后逐渐形成了上海地区最早的马家滨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距今至五千多年前出现了崧泽文化。考古发现,这两种文化类型的遗址都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山坡高地区域,进一步验证了松江地区成陆的演变过程。约在四千年前,由于海平面下降,上海地区地貌演变为滨海平原,而后发展形成了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广富林文化等文化类型。

(二)三泖九峰的特色地貌

松江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整个地平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稍高,西、北部低洼。其中西北地区有十几座小山峰,史称松郡九峰,海拔均在100m以下。据考察, 松郡九峰的山体主要由中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构成,形成时代约在晚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据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分析,九峰是长江三角洲最古老的地质标志。早在中生代后期(约7000万年前),岩浆沿着今松江西北部一条由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线涌出地面,经过风化侵蚀而逐步形成了如今的九峰。由于成陆时间较早,大约在6000年前,九峰就有了原始人群生活居住的痕迹。九峰林木深秀、风景优美,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名胜,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颂。如明代董其昌诗云:“九点芙蓉堕淼茫,平川如掌揽秋光”;清代曹洪梁曰:“云间名胜数九峰,天然瘦削青芙蓉”。如今,九峰仍是上海地区珍贵的山林自然资源,同时因为与陆机、陆云等历史名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更平添了几分历史文化韵味。

三泖位于松江区西部,源自太湖。是指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平湖间相连的大湖荡。根据水道的位置称为上、中、下三泖,根据形状则称为长、大、圆三泖。时过境迁,上泖和中泖已长期淤积变为农田,唯有流经松江、青浦之间的下泖,因历代不断疏浚得以保存。下泖之水由西北流至东南,最后汇入黄浦江。松江区境内河道纵横,水域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12%,晋武帝时三泖为冬温夏凉的避暑胜地。唐以后,随着松江经济、文化的发展,三泖和附近的九峰都成了著名的游览胜地,有很多诗人曾来此游览,很多美好的诗作也流传至今。最有名的当属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渡泖诗,曰:“秋老江苹漾久空,萧萧枫叶挂疏红。那知三泖清秋思,偏寄芦花一寺中。泖上定波叠乱沙,寺门桥断半蒹葭。何从一借风帆力,醉挟飞鸥拍浪花。斜阳约略水西头,余景还能上竹楼,天际蘼芜半中绿,钓蓑归处起双鸥。当时三泖的秀丽风景可见一斑。

第二节 气候土壤的相得益彰

松江地处东部沿海,地势低平,境内水源丰富,河道纵横。松江区具有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热量充足、雨水丰沛。但松江区气候具有不稳定性,夏秋常有台风过境,冬季有寒潮,局部地区还会有龙卷风、冰雹为害。

松江区的土壤大部分为水稻土,水稻土土层深厚,有机物含量高,土质肥沃,养分充足。松江区是由湖沼平原发展而成,湖水退去之后,泥沙堆积形成碟形洼地,后经人工开垦逐渐形成土壤,因此土壤属于以湖相沉积物为主的沼泽土,土壤环境渍水。松江地区原有大片泖湖,受潮汐的影响较大,土壤中有粉砂性沉积物,含石灰,pH约中性。上海地区土壤的形成大约经历了积盐脱盐、沼泽潜育、腐殖质累积、淋溶淀积、耕作熟化等过程。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上海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充足的热量和雨水使土壤在海水退去后能自然脱盐,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土壤中腐殖质含量较高。松江地区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土壤长期处于缺氧条件,导致腐殖质大量积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此类土壤在水稻耕作的过程中,通过抬高地面高度、排水等措施改善了土壤的通气程度,促进了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释放。同时由于水稻种植干湿两季交替,土壤中的元素也发生了迁移和变化。最终经过长期人工开垦,松江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发育成了肥力充足的水稻土。除此之外,松江地区还分布有黄棕壤,黄棕壤有机质少,肥力差。黄棕壤主要分布在小丘上,即佘山等山林地区。在松江新五部分地区分布有少量盐化土。

松江区起源较早,境内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造就了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类,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鱼米之乡”,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宜居之所。

第三节 典型丰富的生态系统

松江区是典型的水网地区,水陆相接,生境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在松江境内,自然生态系统涵盖了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及水域生态系统三大类。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养成

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类型,生物多样性程度、生产力及生物多样性价值较高,被誉为地球之肾。目前,中国湿地8.04亿亩,约占全世界湿地面积的10%,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我国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从平原到山川丘陵、沿海滩涂,跨越寒、温、热气候带,生物资源丰富。

上海地处杭州湾沿海,湿地资源丰富。调查显示,本市湿地共划分为五类: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据最近调查资料显示,湿地总面积46.56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0.83万公顷,占全部湿地面积的87.71%,相当于陆地面积的55.54%,比全国湿地率高出近9倍。2019年,上海市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 121309.6 公顷。但遗憾的是,名录中湿地类型不够全面,缺乏淡水沼泽湿地。上海地区原有的很多淡水沼泽湿地资源,由于城市化建设而被占用破坏,导致该类型湿地面积大大缩小,类型大幅减少。

松江区由滨海湖沼低地经地质变迁演变而成,境内仍残留有少量淡水沼泽湿地。松江泖港湿地就是极具上海风情的淡水沼泽湿地类型。泖港湿地位于五厍现代农业园区内,占地近1500亩,其中生态湿地占800多亩。湿地海拔在2.4米以下,是太湖流域碟形洼地,也称为泖田湿地。泖田是由古时的上泖和中泖淤积,后围垦成田而形成的。据记载,自宋代起三泖就已经逐渐淤塞,明代时期,泖湖已基本被围垦成泖田。五厍地区的泖田就是由中泖演变形成的。泖港湿地是现今仅存的保留较为完整的泖田形态湿地之一,也是本市典型的沼泽湿地之一。2014,松江泖田湿地成功申报为上海市重要湿地并通过评审,专家组将其命名为松江泖港湿地,纳入了上海市重要湿地名录。湿地物种丰富,目前有各类植物97372,鸟类44,鱼类12,两栖爬行类9,哺乳类6种。据专业人员调查发现,湿地内植被生态系统完整,这为为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

湿地生态系统涵盖了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完备的动植物群落,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同时,湿地还是生活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同时可以涵养水源,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大面积的湿地,可以调节当地的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诱发降雨,优化生态环境。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环境功能,保护湿地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9712月,拉姆萨尔召开的湿地及水禽保护国际会议通过了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水禽栖息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中国于2009年加入了该公约,列入世界湿地名录的约30多处。十余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及措施,加大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202012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截至2020年,全国湿地保护率也达到了50%以上。据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水源保护区等形式,上海湿地保护率从22.4%增加到34.5%。人工湿地面积则新增5329.9公顷,增加了近18倍。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长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地势低平,西南地区分布有少量丘陵山脉,这些山脉主要分布在松江区境内。松江区总面积604.6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占87.91%,水域面积占12.09%,山丘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松江区境内整体海拔也较低,除九峰海拔较高外,海拔均在5m以下,其中全区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都为海拔3.2m以下的低洼腹地。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多分布在山丘地带,其中以佘山地区生物资源最为丰富。

1.植物资源分布现状

    建国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松江境内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发生了改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松江区城市建设速度逐渐加大,大片的农田荒地演变为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上世纪初,松江城区的面积大约仅有10平方公里,如今已扩容至158.4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从10万增长至如今的110万。地理环境的剧变导致生态系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化建设首当其冲影响到的是当地的植物群落。城市植被根据日本学者大泽雅彦的划分方法,被分为人工栽培群落、残存自然群落和城市杂草群落3个类型。其中残存自然群落解释为:人为活动影响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在城市化过程中未被清除的原生的或次生的自然群落。”(百度百科)目前,松江区的残存自然群落仅分布于佘山地区。

上海地区城市化程度比较高,陆地面积中除农田之外,多为建筑用地,因此生态环境单一,植物物种多样性程度较低,原生物种较少。目前仅在佘山地区、大金山岛地区存在一些残存自然植被。残存自然植被保存着最多的地带性特征,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是区域自然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核心地区,是当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佘山地区植物物种最为丰富,能代表上海地区典型植被的分布情况,同时佘山也是上海市发现新的植物类群最多的地方。“佘山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85235350(王晨曦等,未发表),蕨类植物163亚科2838种,大型真菌183862种,物种数较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一百多种。”(王晨曦,《人为干扰下上海佘山地区植被研究》)此外,佘山还有几十种在平地上少见或基本没有的珍稀树种,如斑皮抽丝树、樟叶械、红果冬青、黄檀、白檀、黄连木、木通、四川山矾、佘山胡颓子、上海羽苔、铜钱草等。

从外貌看,佘山地区植被主要包括: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5种类型。“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由白栎林、毛竹林、香樟林、朴树-榉树林、朴树-刺槐林、梧桐林和枫香-刺槐林等7种森林类型组成;现有森林植被的植物多样性明显低于邻近的浙江地区,其树种组成也明显偏重于落叶树种,以榆科植物、壳斗科栎类树种为主,而常绿树种则只有香樟、苦槠、毛竹、女贞等少数几个建群种;从森林演替趋势看,未来上海佘山地区的森林主要为三大类:以白栎为主的地带性森林群落,毛竹林和以樟科、榆科、木犀科等科树种组成的常绿、落叶混交林。”(曾祥谓等,《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植物多样性》)

其中,毛竹林是佘山地区分布最广的人工林,毛竹为禾本科植物,在长江流域以南分布范围很广,佘山地区自古以来就盛产毛竹。据调查,佘山地区典型的毛竹群落主要集中在天马山南坡、东佘山西坡、钟贾山西南坡,竹林面积约有1000多亩,林木森森,修簧蔽日。因此,“回归自然,以竹为景,以竹为营,以竹为胜”也成了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大特色。毛竹是禾本科、刚竹属常绿木本植物。单轴散生,具有鞭状有节的地下茎,竿高可达20多米。毛竹不仅能通过茎的顶端生长,茎上的每个节间也能不断伸长生长,因此毛竹生长快,生长量大。毛竹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酸性土壤最佳,松江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佘山的黄棕壤恰巧为毛竹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每年的三月份,毛竹萌发,佘山的笋期就如期而至。佘山产的竹笋名为兰花笋,肉白鲜嫩,乃是毛笋中的上品。据说,清朝康熙南巡时途经佘山,品尝了东佘山所出的毛竹笋,这种笋鲜嫩香脆,并带有一股淡淡的兰花香气,于是为佘山赐名兰笋山,佘山毛竹笋名为兰花笋。自此以后,佘山兰笋身价倍增,每到兰笋盛产的季节,人们蜂拥而至,争相品尝兰笋的美味。当时盛景有诗为证:“待得佘山新笋出,兰芬沁齿劝加餐。”佘山兰笋的烹饪方法多样,蒸、煮、爆、炒、焖、馏、烩皆宜,有一笋百样鲜的说法,目前佘山地区已经研发出了100多种与兰笋相关的菜肴,可见人们对兰笋的喜爱。如今佘山兰笋在上海地区更加闻名遐迩,每年在兰笋收获的季节,佘山国家森林公园都会举办兰笋文化节,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十九届,在活动期间,市民们挖笋、品笋、跳竹竿舞,玩得不亦乐乎。

在佘山众多高大乔木的荫蔽下,有一方小小的茶园隐藏于西佘山山脚,茶园面积大约有30亩,这也是上海唯一的产茶地。茶树,乃山茶科茶种植物,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其新叶可制成茶。茶树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适宜在偏酸性的砂质土壤中生长。要求年降雨量在1500毫升以上,且全年雨量平均,光照适中。因此茶的品质受以上各种因素的限制,优劣不等,好茶颇为难得。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野生茶树遍布于长江以南各省。据史料记载,佘山自古产茶。据鉴定,该处土壤为棕黄壤、黄壤,偏酸性,加之松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茶树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佘山茶本为野生茶,历来珍贵少有,明末清初的松江人叶梦珠在《阅世编》中写道:“佘山茶叶与松萝相等,非与地主关系密切者不可得。即得两许,价亦甚昂。”可见,在明代,佘山茶与同时期的松萝、虎丘等名茶齐名,相当名贵。佘山是上海地区唯一的绿茶,清代黄霆在《松江竹枝词》中言道:“佘山茗叶胜寻常,制焙初成气更香。”。佘山茶汤色澄绿、回味悠长,为当时好茶者所追捧。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后来由于战乱的原因导致野生茶树绝种。20世纪60年代,松江林场从杭州梅家坞引进优质茶树品种进行试种,由于佘山具备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引进的茶树生长良好,炒出的茶叶清香扑鼻,形似竹叶,茶味醇厚,深受品茗者喜爱。上世纪80年代,经鉴定,佘山茶的品级甚至高出梅家坞龙井半个等级,因此也获得了上海龙井之称,从而成为了上海百宝之一。上世纪90年代,茶园又从杭州梅家坞引进了新品种龙井43,这也是目前佘山茶园的主要树种。由于面积有限,目前佘山茶园的年产量大约只有500公斤左右,明前茶产量更少,但少而精一直是佘山茶的特色,且佘山茶严选一芽一叶,再加上考究的工艺,保证了茶叶的优良品质。2008年,佘山茶园注册了佘山兰茶的品牌,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好评。如今,茶树栽培养护技术以及制茶工艺不断提高,佘山兰茶在未来将继续发展壮大。

松江历史悠久,曾经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四个古文化时期。通过考古研究发现,当时的先民们已经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方面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松江也是上海市最早从事植物栽培、引种驯化和育种的地方(张铁苏,《五茸植物春秋谱》)。在唐宋时期,松江曾经是全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由此可见,松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

上世纪九十年代,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松江区开始建设形成松江现代农业园区,耕地总面积2700公顷。农业园区涉及到10个镇,45个村,包括两个板块。东北部地区主要发展花卉苗木,浦南地区以发展绿色农产品为主。经过多年的努力,部分示范农田和农艺园已列入上海市对外开放重点建设单位,同时也是市青少年科普培训基地。松江现代农业园区的不断建设,不仅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让松江特有的农作物进一步改良和发展。松江知名的特有农作物有:松江大米、仓桥水晶梨、佘山水蜜桃、松江黄桃、草场浜水红菱等。

水稻,禾本科稻属植物,为一年生草本,有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适宜在高温、湿润、短日照的条件下生长,土壤以水稻土为最佳,因此在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在我国,水稻主要产区在南方。

松江地处黄浦江上游,水质优良,经鉴定达到了国家二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土壤肥沃,为偏酸性的水稻土青紫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水稻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培育出了品质优良的松江大米。松江大米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煮出的米饭光泽油亮、清甜有弹性,食之念念不忘。

据考证,中国对水稻的栽培已经有约70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栽种水稻最早的国家。松江种植水稻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大约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据广富林遗址考古发现,植物遗存中谷物的种子多为水稻,且主要是已经驯化的籼稻,这说明史前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水稻栽培技术。在唐宋时期,松江水稻产量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因当时的松江隶属苏州,所以民间一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到了明代,经过生产技术和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水稻品种多达50多种,成为明代不可缺少的内贡米。由于传统水稻易倒伏、抗病能力差,导致单产较低。1951年,农民科学家陈永康用一穗传的方法培育了晚粳稻良种老来青,平均亩产高达500多公斤。到了60年代,这一技术的应用面积达到了700公顷,为水稻育种和实现水稻稳定高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经过科研人员和粮农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形成了松早香1号、秀水114、秀水134、秋优金丰等优良粳稻品种。

目前,松江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2014年,松江大米获准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松江大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如今已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松香粳1018,并于2017年通过上海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连续多次在上海市优质稻米评比中获得金奖,2019年更是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已成为上海市最具影响力的优质稻种之一。

梨,落叶乔木或灌木,蔷薇科苹果亚科梨属植物。梨树喜光,总的来说,生长期需要温暖的环境,休眠期要求低温,梨树生长期需要水分较多,但是不同的品种需要的最适温度及需水量有所差异。梨树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全国各地均有栽种,中国梨主产区集中于安徽、河北、山东、辽宁四省。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地梨果在口味、品质上各有不同。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梨大国,也是最早记载梨的国家,距今3000多年前就有了关于梨的记载。《诗经》中写道:“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其中的甘棠指的就是野生梨树。松江水晶梨约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民国时期种植面积扩大,约有300多亩,多集中于仓桥、泖港、石湖荡等地。

仓桥地区梨树大面积种植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仓桥新三村已有百亩梨园。上海农科院林木果树研究所对原有品种进行改良,在七十年代,精心培育出了肉质细腻、味甜多汁的新型水晶梨品种。1984年至1997年间,仓桥进一步扩大了梨树种植面积。1993年松江更是启动了万亩梨树工程,仓桥地区共种植培育梨树5000多亩,成为水晶梨之乡。但由于品种单一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最后仅保留了4000亩左右。2000年上海市农林局将松江定位为梨主产区。2001年,创办了上海仓桥水晶梨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上海市梨研究所,创建了仓桥水晶梨基地,注册仓桥品牌,同时在技术方面得到上海农科院的大力支持。2003年至今,随着松江新城开发,梨树面积大幅减少,但在黄浦江畔及周边,仍保留了1500多亩。多年来,上海市梨研究所经过不懈努力,选育出了品质好、抗病性强的新品种,如翠冠、丰水、圆黄、翠玉、秋荣等。目前,还有近十个品种正在试验阶段。

仓桥水晶梨肉白细腻、味甜多汁、入口脆爽,深受人们的喜爱。仓桥梨的品质与其生长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松江位于浦江之首,水质纯净、土壤肥沃、温度适宜,非常适宜仓桥梨的生长,造就了仓桥梨的特殊品质。近年来,仓桥水晶梨以“脆、甜、鲜、靓”声名鹊起,并获得了多项殊荣,获准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现已成为松江区一区一品的代表。为了进一步提高仓桥水晶梨的综合效益,2008年推出了以“千年美仓桥、一品水晶梨”为主题的仓桥水晶梨游园节,人们不仅可以采摘梨果、还可以认养梨树。2021年,水晶梨气候品质评价和气候溯源二维码制成并开始使用,每一盒翠冠水晶梨都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每一盒梨的生态品质作为选购参考。这一技术后续将陆续用于水晶梨的其他品种上,这对推动梨果销售,宣传梨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水蜜桃,落叶小乔木,为蔷薇科桃属植物。桃原产于中国,目前在世界各地均有栽种。桃树品种繁多,可大致分为五个品种群:北方桃品种群、南方桃品种群、黄肉桃品种群、蟠桃品种群、油桃品种群。水蜜桃属于南方品种群,特点是果实顶端钝圆,肉质柔软多汁,南方品系在我国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蜜桃适宜生长在高温多湿的环境,每年的5-6月和9-10月为高峰生长期。

经考古研究和植物学家认定,中国是桃树的原产国,世界各地的桃树多由中国引种。中国关于桃的最早记载见于《尔雅·释草篇》:“旄,冬桃;榹,山桃。”,距今已有2000多年。佘山水蜜桃的种植历史也很悠久,南宋绍熙《云间志》已有野桃自着花”园中小桃今结子”的文字记载。《松江县志》中也提到:“佘山水蜜桃,为果中名产,尤以黄桃最佳,以皮薄汁多,甘甜味鲜,名传古今”

1958年,佘山水蜜桃作为经济林果开始大规模种植。至1969年佘山已拥有以桃为主的 2000多亩水果经济林。佘山水蜜桃品种繁多,包括早、中、晚三熟多个品种,其中有部分品种是由江、浙、沪及从日本引进的名、特、优桃品种。丰富的种质资源,成为市郊引种基地。目前在市郊普遍种植且曾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锦绣黄桃,就是在佘山经过筛选并以高接换种法培育出的优良品种。

目前,佘山桃树种植面积约5000余亩,总产量达6000多吨。佘山的桃子上市时间均衡,早、中、晚三熟,成熟期基本可以覆盖整个夏季。6-9月间,月月有桃子尝新。经过多年育种和现代化的管理、生产,佘山桃子的品质越来越好,以皮薄汁多、肉脆鲜甜享誉全国。佘山桃子在市优质桃评比活动中屡次获奖,先后获得9个金奖、7个银奖、4个铜奖和最受市民欢迎奖,神母商标获得市十大桃子品牌,佘山水蜜桃更是被推荐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为了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农文旅融合,佘山镇围绕着产业,确定了项目+节庆+旅游线路三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设计的佘山十里桃花源亲子漫游路线,在2017年被评为松江区十大慢行线路,体现了农、文、旅融合。2018年开始举办水蜜桃文化节,结合建党100周年于20217月份举办了万桃飘香庆百年风华上海佘山第四届水蜜桃文化节。两个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不仅对佘山水蜜桃进行了推广和销售,还发展了乡村旅游,传播了传统文化。

茄子是茄科植物的果实,适宜栽种于高温、强光、土壤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下。茄子是常见的蔬菜之一,原产于东南亚地区,目前在世界各地均有栽种,但亚洲的种植量最高。在长期栽培中,茄子发生的变异较多,因此品种各异。植物学上茄子包括三个变种:长茄、圆茄、矮茄。果实的颜色有白、红、紫等。

 松江地区栽种的一种茄子,因入口有淡淡的兰花香气,因而称之为兰花茄。兰花茄在松江的栽培历史大概有600多年了,据传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在松江菜花泾一带有广泛地栽种,当地人称之为小落苏。兰花茄在形态、颜色上与其他品种并无太大差异,只是个头较小,鲜嫩皮薄。兰花茄对自然环境敏感,对温度要求很高,需要露天种植,不适宜大棚栽种。通常,在2月初播种,清明左右移栽入田,6月初成熟,可连续采收至立秋时节。

盐落苏、酱落苏是当地人喜欢的吃法,兰花酱小茄曾在清朝时作为贡品进贡。《华亭续志》记载:“荷洋浜落苏,有紫、白两种为贵,味甘肉嫩胜于客种,取其小者鲜摘之,经活水而入甜酱内,遂为菜品胜味。”如今,松江的兰花酱小茄与闵行区的三林塘酱瓜、崇明的酱包瓜被称为上海酱菜中的三绝,也是松江和上海本土的名优特产。

2.动物资源种类分布

    松江作为上海之根,其特有的九峰三泖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物种,在松江境内,陆生、水生、两栖类动物均有分布。在《云间动物古今谈》一书中,笔者撰写了曾有记载和现存的兽类共91530余种,鸟类共163460余种,昆虫类2234种,两栖爬行类236种,鱼类91430余种。松江动物多样性程度可见一斑。

松江历来就有“十鹿九回头”的古老传说,现今,松江博物馆收藏有一方石碑,上刻有十头梅花鹿。关于石碑的含义,古今学者有众多的争议,而松江民间说法则认为:松江历来是鱼米之乡,富足之地。“十鹿九回头”代表着外出之人,十人有九人都会因思念家乡而返回松江,因此“十鹿九回头”就成了思乡的代名词。

据考证,在80年代初松江姚家圈遗址和汤村庙遗址中,发掘出梅花鹿的骨骼、牙齿和鹿角。这说明,距今5000年前,松江的先民已经有了驯鹿或猎鹿的历史。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也多次提到与鹿有关的场景。

梅花鹿,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动物。因其性情温驯,鹿与禄又是谐音,梅花鹿在中国象征着吉祥富裕,目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的毛色会随季节而发生变化,冬季体毛为褐色,夏季体毛为棕红色,背脊及体侧下缘点缀有点点白斑,状似梅花,因而得名。雄性梅花鹿头上具有一对四杈状实角,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时,带茸毛,称为鹿茸。古代中医认为鹿之精气全集中于鹿角,鹿茸是还未生发的鹿角,有非常好的补益功效。《本草纲目》中称鹿茸“善于补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采集鹿茸的行为。鹿茸主要采集于马鹿和梅花鹿,从梅花鹿采集的鹿茸品质更好。梅花鹿一般生活于森林边缘、山地、草原等地区,主要以植物为食。古时的松江三泖水源丰沛,九峰山间密林层叠,是梅花鹿生存繁衍的宜居之所。

然而,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斗转星移,松江梅花鹿如今已不见身影,但是关于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不断延续。据悉,目前松江已有三家梅花鹿养殖基地,使梅花鹿再现松江。据相关人员介绍,未来梅花鹿的数量将扩充到2000头左右,后续还会开发一系列与鹿相关的旅游项目,届时人们将能够与梅花鹿再一次亲密接触。在松江广富林遗址公园、辰山植物园等地,也有少量的梅花鹿,游客们能经常看到三两只梅花鹿在公园内徜徉的景象。

松江古称华亭,东汉年间,孙权封右都督陆逊为华亭侯,唐天宝年间置华亭县。《云间志》中提到:“县之东,地名鹤窠,旧传产鹤,故陆平原有‘华亭鹤唳’之叹。”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过华亭》中描述到:“晴云唳鹤几千只,隔水野梅三四株”,说明北宋时期松江境内还栖息有大量的野鹤。但从南宋时期开始,关于鹤的记录逐渐减少。元代之后,大量滩涂被开发为良田,致使鹤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最后使鹤在松江地区数目大量减少,甚至绝迹。

鹤是鸟纲鹤科鸟类的通称,为大型涉禽。共同的形态特征是小头长颈,喙长而直,腿细长,毛色多为灰、白色。全世界目前发现有15种鹤,亚洲地区有9种。其中灰鹤与沙丘鹤的种类最多,而丹顶鹤、白鹤、美洲鹤数量最少,已成为濒危物种。

鹤在中国属于迁徙性鸟类,每年冬季会迁徙到长江流域过冬,次年春再飞回北方。鹤的主要栖息地一般是沼泽、滩涂、芦苇塘等湿地环境,以鱼虾、昆虫、软体动物等为食。古时松江境内有大量的鹤类,松江县东为古冈身所在地,推测当时松江境内有大量的滩涂湿地,是野生鹤良好的栖息地。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描写华亭鹤“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说明华亭鹤多是丹顶鹤。丹顶鹤体型较大,头顶为红色,其余部分除颈、脚及尾部飞羽黑色之外,通体几乎白色。由于体态高贵优雅,在中国文化中,丹顶鹤是长寿、吉祥的象征,也称为仙鹤。丹顶鹤鸣管较长,因此鸣叫声洪亮而高亢,声音可传至3-5公里之外,后来才会产生华亭鹤唳的说法。据调查发现,除丹顶鹤外,华亭鹤可能还有白鹤、灰鹤等种类。白鹤体型略小于丹顶鹤,除胸、额、喙、脚为红色外,通体白色。白鹤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的根、茎、果实等为食,也会捕食一些鱼类、昆虫、蛙、鼠等,喜欢栖息在开阔的淡水沼泽地带。由于栖息地破坏、人类捕杀、生物入侵等原因,丹顶鹤与白鹤目前已成为濒危物种。据统计,全世界丹顶鹤的数量目前仅有约1500多只,而白鹤的数量也不到4000只。202112月,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一只白鹤,这是时隔四年后再一次记录到白鹤。因此全球要通力合作,加大对这些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灰鹤是鹤类中数量较多的类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顶灰羽,脚黑色细长,为杂食性鸟类。每年冬季,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内可见到一定数量来越冬的灰鹤。

今天,华亭鹤虽已少见踪影,但它在松江历史文化长河中将永远占一席之地。在醉白池公园内仍有座鹤唳亭,据传为纪念陆机而建,这也是松江历史的见证和象征。

在松江九峰十二山之中,位于最北的一座称为北竿山,主峰海拔40.4米,生长着针、阔叶林及大片的竹林,林木繁茂,郁郁葱葱,为众多的鹭类提供了绝佳的生存之所。松江自古以来就有鹭类生存。清代黄霆的《松江竹枝词》描绘了松江的风土人情、自然美景,其中就提到了鹭类:“长泖东南近秀州,半为烟水半汀洲。鹭鸶飞破夕阳影,万点菱花古渡头。”鹭是鹳形目鹭科鸟类的通称,属于大、中型涉禽,主要栖息在林地及湿地附近,喜欢捕食一些小型鱼类,也会吃一些虾、水生昆虫等水生动物。鹭飞行时头颈回缩,呈“S”型,腿向后伸直,飞翔缓慢,这也是在野外识别鹭类的特征之一。

鹭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北竿山的鹭类主要包括苍鹭、小白鹭、池鹭、牛背鹭这几种。苍鹭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在沼泽湿地和江河湖泊的浅水处都可看到苍鹭的踪迹。苍鹭的头、颈、脚、嘴都很长,属于大型涉禽,喜欢结群生活,常在树上或芦苇丛中营巢。苍鹭一般在浅水处觅食,喜食鱼类和青蛙。上海地区的苍鹭多为留鸟,常单脚独立于树木高处,长时间停留,松江人称之为青桩。现如今,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导致苍鹭种群数量明显减少,在野外也不再能够经常见到。

小白鹭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是南方常见的一种鸟类,属于中型涉禽,喜欢在浅水处觅食,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如各种小鱼、蛙类、虾、蜻蜓幼虫及一些水生昆虫等,也吃少量的谷物类食物。小白鹭体形优美,夏羽枕部有两根茅状羽,肩部着生有蓑状羽。李白的《白鹭鸶》中写道“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生动地描写了小白鹭优美的体态和捕食的特点。小白鹭原本在南方是常见鸟类,数量丰富,但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及禽流感等因素的影响,数量明显减少。

池鹭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常出没于稻田,体型较小,体长约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有褐色纵纹。喜欢在稻田、池塘、沼泽、水田中觅食,食物主要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在长江以南的多为留鸟,在竹林、杉林等林木高处筑巢,目前种群数量趋势稳定。

牛背鹭体型肥胖,颈、喙较短,是唯一不食鱼的的鹭类,主要以昆虫为食,也会捕食蜘蛛、黄鳝、蚂蟥等其他小动物。喜欢跟在耕牛后面,捕食被惊起的昆虫,或者泥土里的蚯蚓,牛背上的寄生虫等。牛背鹭营巢于竹林或其他树木顶端,为中国长江以南常见的鸟类,目前种群数量稳定。

除上述代表动物以外,兽类当中,古时松江还曾有华南虎、豹猫、小灵猫、狐狸等食肉动物出没。现今,黄鼠狼、刺猬、松鼠、蝙蝠及各种鼠类仍常活动于人类周围。鸟类中,松江地区还有鹈鹕、戴胜、鹌鹑、野鸭、布谷鸟、伯劳、乌鸦、喜鹊、乌鸫等几十种鸟类。两栖类中包括乌龟、鳖、鼋、蜥蜴、壁虎、各种蛇类、蟾蜍等等。昆虫类动物更是科目繁多,不胜枚举。

(三)水域生态系统的涵养

    水域生态系统分为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和海洋水域生态系统。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河流、胡泊、沼泽、冰川。松江区属于典型的水网地带,黄浦江三大源流均位于松江境内,大小河流总数达3905条,河流平均密度约每平方公里4.36公里。在密集的水域中存在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据调查,松江地区生长着超过150种高等水生植物。常见的水生植物有黄菖蒲、再力花、石菖蒲、旱伞草、蒲苇、芦苇、慈菇、梭鱼草、荷花、红蓼、野菱、莼菜、水鳖、凤眼莲、睡莲、苹、苦草、金鱼藻等。

菱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主根弱,较长,伸入泥土中起吸收作用。茎细长,完全沉于水中。叶片分为浮出水面部分和沉于水下部分。夏季开白色或红白色小花,花受精后沉入水中结果,即菱。菱根据角的数量可分为无角菱、三角菱、四角菱。根据颜色可分为青菱、红菱。

菱在中国各地都有栽培,适宜生长于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水域中。水红菱又称为苏州红,原产于浙江嘉兴、江苏苏州一带。江浙地区河流纵横,非常利于红菱的生长。松江在历史上曾隶属江苏,受苏州管辖。红菱在松江地区也大约有近200多年的种植历史,“闻道草长浜最胜,佳名不数雁来红。”,说的正是草场浜水红菱。据《松江府志》记载:“菱有青红两种,红菱最早,名水红菱,稍迟而大者曰雁来红;青者为鹦鹉青,青而大者谓馄饨菱,极大者为蝙蝠菱;最小者曰野菱。谓草场浜水红菱最佳,至今已有二百年栽培历史。”草场浜原位于城西北颜村,北起长脚娄,南至黄泥娄,水质清洁,是水红菱生长的绝佳环境。水红菱营养价值很高,富含多种微生物和微量元素。正宗的水红菱个大皮红,以壳薄、肉嫩、爽脆、清香而成为松江古今著名的四大土特产之一。如今,由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草场浜已被海德名苑居民区所代替,草场浜水红菱也成为了历史。

莼菜属于睡莲科莼属植物,是多年生水生草本。生长于水质清洁的池塘湖泊,适宜温度约在20-30℃之间,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苏、浙江、湖北等地,为珍贵的蔬菜品种。

莼菜的食用历史悠久,最早见于《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其中茆即为莼菜。松江古时也盛产莼菜,约有1600年的生产历史。据《松江府志》记载:“莼,产于松城出华亭谷,甘滑宜羹,叶似露葵,呈椭圆形,深绿色,雉尾莼者,最肥美。”《松江竹枝词》中也提到:“根如雉尾叶初长,千里蓴羹分外香”,其中蓴羹指的就是莼菜羹,可见莼菜历来就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莼菜可食用部分是它的嫩叶,口感嫩滑,清香鲜美,莼菜羹一直是宴席上的珍品,《晋书》中记载的莼羹鲈脍的典故也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自此之后才有了成语莼鲈之思

80年代开始,由于水质污染,莼菜在松江几近绝迹,后又经人工栽培恢复生产。但由于前期保护力度不够,莼菜品种退化严重,莼菜的产量和品质都在下降。

松江地区野生水族较多,如:松江四鳃鲈、鲤、鲫、鳊、鳜、鲻、鳗鲡、黄鳝、银鱼、黑鱼、鲇鱼、塘鲤鱼、青鱼、草鱼、鲢、鳙、虾、蟹、蚌、蚬、螺蛳、蟛蜞、鳖、龟等。其中享有盛名的当属黄浦江大闸蟹和松江四鳃鲈鱼了。

黄浦江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河蟹的一种,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黄浦江大闸蟹多穴居或隐居,为杂食性动物。个体成熟后会游到浅海处产卵繁殖后代,幼体生活在近海半咸水中,长成幼蟹后回到淡水中生活。

黄浦江大闸蟹原产于松江黄浦江上游地区,当地人称之为“泖蟹”,因其个头肥满、黄膏油光及肉质鲜美而成为松江名产。据《五茸志逸》记载:“蟹出华亭三泖者最佳,生于通波塘者最大,故乡人呼为泖蟹”,可见松江泖蟹成名已久。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水质污染、航道建闸等原因,黄浦江大闸蟹停止生产。近年来,由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联合攻关,培育出了优良蟹种“江海21”。2019年,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又开发了品种“六月黄”的养殖技术。同时,在相关政府部门和上海鱼跃水产合作社的共同协作下,形成了“稀放蟹种、种植水草、投放螺蛳、投喂优质饲料、管理水质、全程不用药”的松江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河蟹品种优良,而且还保证了高端品质。目前上海市有松江区石湖荡镇洙桥村、泖港镇田黄村、叶榭镇徐姚村、小昆山镇汤村村四个水产标准化养殖水产基地,总占地面积1516.04亩。如今,大泖牌黄浦江大闸蟹已连续九届蝉联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金奖,并多次获得最佳口感奖和最佳种质奖,使松江名产重出江湖。

每年的金秋十月,是品蟹的最佳季节。泖蟹个头肥满、肉嫩膏香,自古就是餐桌上的佳品:横泾小蟹号金钱,较似青溪味更鲜。细切橙丝携橘酒,常来三泖问渔船。”近年来,随着黄浦江大闸蟹口碑不断提升,大闸蟹销量也迅速攀升,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

松江鲈鱼又称为四鳃鲈鱼、淞江鲈、花花娘子等,是唯一的一种以“松江”命名的鱼类。但是松江鲈鱼并不只是松江地区才有,研究资料表明,在中国中南、东南沿海地区均有松江鲈鱼的分布,甚至在日本、朝鲜、菲律宾等国家也有松江鲈鱼的踪迹。但是在内陆水系,松江鲈鱼最为有名。

松江鲈鱼头圆、体前部宽扁,向后逐渐变细。前鳃盖骨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成鱼的鳃盖膜上有两条橙色斜纹,酷似两片鳃叶,故称之为“四鳃鲈鱼”,而“四鳃鲈鱼”又以松江秀野桥最为闻名。松江鲈为近岸浅海鱼类,具有洄游的特点。幼鱼一般在近海的淡水河中生长育肥。性成熟后,入海产卵。每年的3-6月,松江地区雨量丰沛,导致近海河口处盐度下降,这一刺激让孵化形成的幼鱼开始了长途跋涉的迁徙,浩浩荡荡涌入了淡水河。春夏季节的淡水河中水生生物资源丰富,这为鲈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松江鲈白天潜伏,夜晚觅食,喜食小虾和小鱼,因此,其肉质鲜美,与其它鲈鱼有所不同。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松江鲈便养得腰圆体壮。在深秋季节,鲈鱼们就又成群结队陆续游向大海越冬。

古时松江属于吴越之地,这里的人民世代以米饭为主食,以各种水产为菜肴。松江人历来对四腮鲈十分喜爱和珍视。《吴兴志》记载:“乡俗以鲈鱼为盛馔”,足见松江人民对鲈鱼的喜爱程度。《神仙传》云:“松江出好鲈鱼,味异他处。”因其鲜嫩味美,为历朝历代的名人所追捧,留下了许多赞美松江鲈鱼的诗词。如隋炀帝称之为“金齑玉脍”,白居易写道:“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清代康熙、乾隆下江南时称赞松江四鳃鲈鱼为“江南第一名菜”,此后松江鲈鱼更加声名远扬。

20世纪60年代开始,化肥开始大面积使用,工业废水大量排放到黄浦江中。至80年代,被污染的水域面积日益增大,90年代时污染情况更加严重。同时河道改造也阻碍了鲈鱼洄游的路径,四鳃鲈鱼在松江地区已难觅踪迹。松江盛产的其他水生动物,如鳗鲡、银鱼、鲻鱼、河蟹等数量也大幅减少。

为了挽救濒危的四鳃鲈鱼,科研人员们开始了漫长的研究和反复的实验。经过科研人员多年地不断努力,四鳃鲈鱼如今已经再度回归市场,但由于养殖困难,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人工养殖的鲈鱼和野生鲈鱼相比,口味还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松江鲈鱼的人工繁育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第四节 生物多样的潜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生存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也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由来可观的经济价值

    松江成陆历史较早,文化起源较为久远,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间,松江先民们就已经具备了水稻种植、家畜饲养等能力。松江区常见的农作物及蔬菜约有50种,这些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能量来源。其中,松江的老来青水稻、天马山樱桃、佘山水蜜桃、仓桥水晶梨等已经成为松江名产,为松江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此外,松江区还有大量的药用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药用植物约160余种。这些药用植物一直以来都维护着人类的健康,如今,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对疾病治疗和药物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泽被后世的生态价值

除了直接利用价值以外,生物多样性还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生态价值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保护地球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涵养水源。据资料显示,在整个上海地区,佘山地区和大金山岛植物多样性尤为丰富,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绿化覆盖率达81.2%。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林冠和林下植被层对雨水起到截流的作用,枯枝落叶层能很好地吸收水分,同时可以有效保护土壤不被雨水冲刷。植物的根系层可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可削洪抗旱

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保护土壤。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生物残体分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和生物群落可以保证土壤保持健康和肥沃,同时植物根系与土壤中的真菌菌丝互相连接使土壤形成颗粒,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根系分泌的物质以及某些土壤微生物还能有效分解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森林生态系统可以调节气候。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据测算,每公顷阔叶林每天可消耗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同时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因此森林在调节大气成分,维持碳循环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很多植物还可以吸收有毒有害的气体,保持良好的空气环境。有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则会分泌一些杀菌或驱虫的物质,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夏季,森林还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散热,从而降低气温。

(三)独特生态的科研价值

依托九峰三泖的地形优势,松江区历来为富足之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些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在科技发展迅猛的21世纪,松江生物多样性的科研价值显得更加重要。如辰山植物园就是一座集科研、科普、休憩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也是首批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之一。方塔园和醉白池则是既可观赏园林美景,又能了解历史文化。再如五厍农业园区,以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为一体,松南郊野公园、广富林郊野公园、昆秀湖等更是为动植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

(四)环境资源的美学价值

松江,浦江之源,山水相依,风景优美。松江区不仅有大量的文物古迹,也有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还有九峰十二山的山林胜景。因此,古今中外,很多人慕名而至,留下了很多赞美松江的佳话。

提到松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松郡九峰十二山。九峰在历史上是指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和机山9座山峰,实际还包括钟贾山、北竿山、卢山。十二峰在松江北部绵延数里,山林秀美,是上海平原地区少有的山林景观。据史书记载,九峰属于天目山余脉,古人认为“天目”为龙之双眸,九峰之中的天马山、凤凰山分别为“龙驹”、“凤雏”。松江乃龙脉所在地,因沾染了“灵气”,松江四时风景如画,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松江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古圣先贤们寄情于山水之间,留下了很多咏叹九峰之美的佳作。最有名的是诗人凌岩、钱惟善、吴梅村三位所著的九峰组诗。凌岩在描写凤凰山时写道:“一峰云气接蓬莱,白石磷磷护碧苔。几向凤凰池上望,不知凤凰何时来?” 吴梅村《天马山》诗云:“龙媒天马出昆仑,青海长留汗血痕。此地干将腾剑气,何来逸足锁云根?” 钱惟善诗赞美佘山:“麟洲鹿苑带烟霞, 上有先春日铸茶。 爱月不逢聪道者, 青山无语疆名佘。” 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在其晚年隐居山林,常往来于杭州、松江一带,在八十一岁高龄时创作了一幅雪景山水——《九峰雪霁图》,描绘了大雪之中的九峰美景,图中九峰层峦叠嶂、宁静悠远,由此可见九峰十二山风景之瑰丽,令人醉心其中。

松江作为上海的历史文化发源地,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古典园林。最负有盛名的当属醉白池和方塔园。

醉白池原本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画家顾大申的私人别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也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园内古木参天,亭台楼阁密布,曲榭回廊相接,古朴典雅、风姿绰约。醉白池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园内保留有很多文物古迹。醉白池不仅有四面厅、乐天轩、雪海堂、宝成楼、池上草堂等具有明清风格的江南古建筑,还保存着邦彦画像石刻、历史艺术碑廊、“十鹿九回头”石刻、《赤壁赋》真迹石刻、《难得糊涂》石刻、当代书法名家题字匾额等珍贵艺术作品。更加难得的是,园内还生长着树龄上百年的古树,有三四百年的古银杏、古樟树,百年以上的牡丹等。这些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完美融合,令人流连忘返。

方塔园是以方塔为中心建造的园林,清人黄霆《松江竹枝词》中曾赞道“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杳霭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唐宋时期,方塔园所在地是华亭县城的中心,也是古代文人会聚之所。宋代时此处为兴圣教寺,方塔建于宋熙宁至元祐年间,自建成至今,方塔几经修葺。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对方塔进行了大修,1978年获批准开始建设以方塔为中心,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题的公园。园内古建筑参差错落,历史底蕴深厚。进入方塔园最吸引眼球的首先是明代的大型砖刻浮雕照壁,该照壁原为明代城隍庙的影壁,雕刻形象生动、气势宏大。此外园内还有宋代望仙桥、明代兰瑞堂、清代天妃宫、陈化成祠堂,何陋轩等,让人观之油然而生怀古之情。

方塔园不仅可以让游人感受到古建筑的神奇,还能让人观赏到秀丽的自然风光。因方塔园是以宋代建筑方塔为中心,所以整个园林负有宋代文人的特质。宋代文人的园林,一般推崇以“自然”为基本宗旨。因此园中多种植的是我国传统的树种和花卉,且以乡土树种为主。这些花草树木均不进行造型,以显示其自然形态。方塔园内的建筑总体也体现出贴近自然的风格,主体景物之间不种植绿化,显得舒朗雅致、典雅朴实。方塔园拥有珍贵的历史文物,古典与现代造园理念相融合,风景别致,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松江地区不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陀罗尼经幢、佘山天文台、广富林遗址、秀道者塔等名胜古迹,还有泰晤士小镇、云间粮仓、G60科创走廊、车墩影视基地等现代建筑景观,近年来还有辰山植物园、广富林郊野公园、松南郊野公园等自然风光,松江的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第五节 生态保护的作为效果

松江,作为上海之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松江区也在积极响应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加强生态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生态环境。

    佘山是上海唯一的山地,也是上海两处残存的自然植被分布区之一,另一处在大金山岛。据研究发现,佘山地区共有原生植物 514 种,大金山岛 220 种, 排除重复,两个地区共有 600 种植物,占上海全部原生植物的 71.4%;两地区共有上海少见和极少见植物 388 种,占上海少见、极少见植物总数的 66%。保护这些重点区域的生境,对于保护上海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李慧茹等)。

早在1993年,为了保护佘山地区的生态,由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了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整个园区占地401公顷,园内有九峰十二山,从西南至东北绵延13公里。自建园至今,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封山育林,目前仅对外开放的景区有:东佘山园、西佘山园、天马山园、小昆山园。控制污水排放,据资料显示,佘山地区污水排放量逐年递减。林相改造,由于佘山地区植被受人为干扰严重,林相简单,生态系统脆弱,因此,根据十二座山体的自然环境,原有的自然资源特点,通过各种方式优化了森林群落结构。造林选种主要以当地地带性植物为主,避免过多地引入外来物种。20052014近十年间,佘山地区常绿阔叶树种类数量增多;落叶阔叶乔木种类增多,落叶阔叶灌木与藤本种类数量变化不大;针叶树种增多;一年生草本种类减少多年生草本种类大量增多。(李伟力等,2014)说明佘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正在逐渐修复。加强生态旅游建设,资料表明,上海佘山生态旅游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从“亚健康”发展为“健康”,正在趋向良性健康发展。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对调节城市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植物园、树木园、动物园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松江区作为上海市首个国际花园城市以及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森林覆盖率达18.57%,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09%。各街镇已建成社区公园30余所,总面积约达157m2。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绿化覆盖率达到30%-50%才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具有生态意义,由此可见,松江区生态环境正在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

20104月,辰山植物园初步建成。这是一座集科研、科普和观赏游览于一体的AAAA级综合性植物园。因在规划初期就将辰山山体划为了植物保育区,因此得名辰山植物园。辰山位于松郡九峰之一,位于九峰的东南位置,即辰位,因此得名。辰山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辰山为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辰山险峻陡峭,山上分布有针、阔叶林,毛竹等植被,林木繁茂,风景优美,历史上曾记载有辰山十景。辰山植物园从建立至今,园内已有植物9000多种,其中华东区植物达1500多种,上海辰山植物园也由此成为拥有华东区系植物最多的植物园。

截至2018年,松江区已经建成郊野公园两所:分别是松南郊野公园和广富林郊野公园。

松南郊野公园总占地面积23.7平方公里,公园保留了原有的乡村风貌,西林东田、水湾相连,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治优化。其中,丛林探幽、森林氧吧、田间晓月、芦花飞雪、乐活采摘、涵养林观光、逗趣虾塘、海棠烟雨、荷风柳浪等已经基本完成。

广富林郊野公园围绕田、水、路、林、村五大核心要素建设,以农耕生态自然景观为基础,由农园采摘、果林风光、湿地渔村、露营基地四大板块组成,并按区块分为油菜花田、绿野闲踪、帐篷营地、森林氧吧、稻香闲影、老来青稻田、桃花岛、静水叠杉、花廊休闲、花园中心、房车营地、马术俱乐部等12个区域,同时辅以文化展览、房车露营、采摘垂钓、观光漫步等功能,形成综合郊野游憩区。

松江之水源自太湖,区内河道密集,河流总长度达2640.5公里,历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称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等原因,松江水质污染日益严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松江区扩建了污水处理厂,加大了对污水治理的投资,加强了水质污染治理的力度。到目前为止,松江区在河道治理方面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持续加强水质管控。

首先,进一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基本实现了有条件的村居河长制工作站全覆盖。20208月,上海市松江区有五个街道、镇的河道管理实现标准化,成为了首批上海市河长制标准化街镇,它们是方松街道、中山街道、九亭镇、新浜镇、小昆山镇。同时启动了100个水利风景区滨水景观节点,200公里河流生态廊道,300条段幸福河湖、400条段星级河道、500公里沿河慢行步道的前期研究工作,着力提升松江河道的生态环境。其次,加大各污水处理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同时,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提标改造工程,确保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尾水达标排放。另外,做好新一轮雨污混接改造和排摸整治。基本完成632个住宅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工作,通过区级验收617个。此外,松江区对中小河道实施综合整治。开工建设淀浦河(二期)、横山塘等7条续建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加快49个村级河道整治项目的建设,有序推进张东圩、将军圩等15座水(泵)闸改造工程。

经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松江区在近期的监测平均值评价统计中,27个国考、市考断面持续稳定达标,504个市、区、镇管河道水质管控断面中,Ⅳ类及以上断面占比96%,全区水质稳定。2020年,松江区华田泾、梅家浜被评为上海市三星级河道。华田泾位于小昆山镇,属于区管河道,全长5.5公里。本次创评河段为永丰公路桥至永昆公路桥,全长2.4公里。梅家浜河道位于中山街道梅家浜圩区境内,是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内重要的镇级河道,自通波塘起至洞泾港,总长1.95公里。

松江区野生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很多宝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调查研究发现,上海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植物232728种,这些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金山岛、佘山地区、崇明佘山岛等地区。目前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公布的物种有21种,其中大部分为鸟类,剩余其他物种包括豹猫、刺猬、猪獾、蓝尾石龙子、多疣壁虎及有鳞目动物。重点保护的鸟类主要分布在农田居民区、西部佘山丘陵区、长江河口湿地等三种生境中,其他野生动物物种在各郊县都有踪迹。其中豹猫、猪獾主要栖息在松江佘山山林地区。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松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这些野生物种对于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松江区在保护野生生物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加大了对野生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

目前松江区已经被划定为野生动物禁猎区,这也是上海市第六个禁猎区。另外还划定了四条生态红线,保护面积达1.09平方公里。这四条生态红线主要包括两类:生物多样性维护的生态保护红线和水源涵养保护红线。生态红线的划定可以定期分析红线内生态环境的一些指标,从而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松江区对于极小种群进行了恢复工作。2009年建立了叶榭獐种群繁育基地、随后又建成了新浜獐种群扩繁点,目前最多已经能扩繁到200头。这一举措让这些一百年前在上海消失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上海实现了种群恢复。松江鲈鱼在上世纪末几近绝迹,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如今也已繁育成功并在松江建立了养殖基地。

四鳃鲈鱼本是松江名产,在20世纪50年代,捕获量可达万斤。每到秋季,人们都可以品尝到鲜美的鲈鱼。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四鳃鲈鱼却鲜少能补到了。当时对鲈鱼的过度捕捞、河道改变阻碍了鲈鱼的洄游,加之工业发展导致的水质污染,松江四鳃鲈鱼种群数量大幅减少。面对严峻的现状,水产部门和科研人员开始了对四鳃鲈鱼人工养殖的试验和研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松江渔农余明等就开始了人工养殖四鳃鲈鱼的尝试,当时他们挑选了153尾鱼苗在自家水塘内驯养,在冬季捕到了46尾成年鲈鱼。这一尝试证明了人工养殖四鳃鲈鱼获得了成功,开启了人类对四鳃鲈鱼的人工驯养。

到了70年代,复旦大学教授邵炳绪先生经研究发现,在人工驯养四鳃鲈鱼的过程中,将亲鱼放入盐水或海水中驯养一段时间,有助于鲈鱼获得足够的碘,从而满足繁殖的需要。

19734月,上海水产大学薛镇宇研究员联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及松江畜牧水产局的科研人员,组建了四腮鲈课题研究组。他们在佘山建立了人工养殖基地,经过2年多时间的辛苦奋战,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法,获得了一批身肥体壮的四腮鲈成鱼。

19811983年,松江水产科技推广站汪农志、施桂兰等科技人员,从奉贤海边捕获一批四鳃鲈鱼苗,在松江5000多亩通湖河流中进行了放流实验,获得了可喜的成效,这也让人们看到了松江鲈鱼回归松江水域的希望。

90年代,复旦大学生物系韦正道、王昌燮等,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了仔鱼,且养到性成熟后产卵受精。获得了第二代仔鱼。这一成就标志着人工驯养四鳃鲈鱼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为四鳃鲈鱼重现江湖奠定了新的基础。

21世纪初,复旦大学发起和组织寻找松江鲈踪迹行动,最终找到了几十尾野生松江鲈鱼。之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王金秋带领团队启动了松江鲈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经过众多科研人员不懈地努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松江四鳃鲈鱼终于重现餐桌。目前,四鳃鲈鱼在松江的养殖基地已有400亩,年产几万尾不成问题。

佘山是上海残存自然植被分布地区,佘山森林公园内有树龄百年以上的香樟、枫杨、麻栎等古树名木147株,其中天马山古银杏已有700多年的树龄。松江区还有一些登记在册的古树主要分布于醉白池公园和方塔公园内。为了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绿化市容局每年的植树节都要开展古树名木认养活动,市民们可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认养认建这些古树。这一活动能够发动社会对古树进行保护,保护不可再生的绿色资源,为后世子孙造福。

种质资源就是遗传资源,也就是生物的基因资源。种质资源是农作物育种的基础,保护种质资源对于农业现代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南北方气候各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种类,因此农作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发生了调整,这些情况导致一些野生近缘种及地方品种资源逐渐消失,遗传多样性程度下降严重。同时,当前对于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还比较落后,更加阻碍了农作物育种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我国很早就启动了农作物种植资源的调查保护工作。1958年,全国征集到53种作物约20万份种质资源。19791984年的补充征集,共收集到60种作物的11万份种质资源。(王述民,《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2015年,我国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至201612月,我国长期保存的种质资源共计481617 份,其中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共计415232 份,43 个种质圃保存共计66385 份,保存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姜淑荣,陈丽娟《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

松江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先民们很早就开始了对野生物种的驯化和栽种。松江地区拥有很多宝贵的农业种质资源。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松江收集了13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不乏松江地区的名优特产:老来青大米、佘山兰茶、草场浜水红菱、佘山水蜜桃、兰花茄和洒金青皮绿肉瓜等。在佘山地区,还存在一些罕见的珍贵野生经济果林种质资源。比如佘山胡颓子、南酸枣、兰花笋、黄连木等。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保护地方性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还有利于培育新的品质,对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松江地区对上海的生态环境、城市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对松江本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对整个上海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松江区面朝东海,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作为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与九峰三泖自然风光交相辉映,自古以来为宜居之所、游览胜地。本世纪初,随着松江新城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城不断扩容,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到2035年,常住人口将达到110万,将建成“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松江。

 

【参考文献】

[1] 张铁苏.《五茸植物春秋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2

[2] 徐亚君.《松江鲈鱼漫思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2

[3] 徐亚君.《云间动物古今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02

[4] 郭盛等.《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20184):41-43

[5] 王述民.《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中国种业,200210):8-11

[6] 田志慧等.《城市化进程中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和动态响应(Ⅷ):上海乡土陆生草本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前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24-34

[7] 孙琪.《城市生态旅游系统健康评价—以上海佘山为例》.2017.06

[8] 王晨曦.《人为干扰下上海佘山地区植被研究》.2008.05

[9] 李伟立.《上海佘山地区残存自然植被现状及十年来动态变化特征研究》.2014.05

[10] 曾祥谓,谢锦忠等.《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植物多样性》.林业科学研究,2018 233):375-381

[11] 张现武,李明华.《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改造探讨》.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 26 2):18-20

[12] 傅明华,戴朱恒,承友松,顾仲兰.《上海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土壤.1983 6):215-220

[13] 李惠茹,汪远,马金双.《上海濒危植物现状及保护对策》.植物科学学报.2015 333):336-345

[14] 李惠茹,左云娟,汪远,马金双.《上海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中国植物学会八十周年年会.2013.

[15] 上海市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水育松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12

[16] 王亮,王云.《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科技创新导报期刊. 2012.12.16

[17] 王继永,郑司浩,曾燕,刘美娟,尚兴朴,王浩.《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利用现状》. 中国现代中药期刊. 2020.11.26

[1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2020.2.11

AN>

20世纪60年代开始,化肥开始大面积使用,工业废水大量排放到黄浦江中。至80年代,被污染的水域面积日益增大,90年代时污染情况更加严重。同时河道改造也阻碍了鲈鱼洄游的路径,四鳃鲈鱼在松江地区已难觅踪迹。松江盛产的其他水生动物,如鳗鲡、银鱼、鲻鱼、河蟹等数量也大幅减少。

为了挽救濒危的四鳃鲈鱼,科研人员们开始了漫长的研究和反复的实验。经过科研人员多年地不断努力,四鳃鲈鱼如今已经再度回归市场,但由于养殖困难,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人工养殖的鲈鱼和野生鲈鱼相比,口味还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松江鲈鱼的人工繁育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第四节 生物多样的潜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生存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也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由来可观的经济价值

    松江成陆历史较早,文化起源较为久远,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间,松江先民们就已经具备了水稻种植、家畜饲养等能力。松江区常见的农作物及蔬菜约有50种,这些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能量来源。其中,松江的老来青水稻、天马山樱桃、佘山水蜜桃、仓桥水晶梨等已经成为松江名产,为松江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此外,松江区还有大量的药用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药用植物约160余种。这些药用植物一直以来都维护着人类的健康,如今,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对疾病治疗和药物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泽被后世的生态价值

除了直接利用价值以外,生物多样性还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生态价值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保护地球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涵养水源。据资料显示,在整个上海地区,佘山地区和大金山岛植物多样性尤为丰富,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绿化覆盖率达81.2%。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林冠和林下植被层对雨水起到截流的作用,枯枝落叶层能很好地吸收水分,同时可以有效保护土壤不被雨水冲刷。植物的根系层可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可削洪抗旱

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保护土壤。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生物残体分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和生物群落可以保证土壤保持健康和肥沃,同时植物根系与土壤中的真菌菌丝互相连接使土壤形成颗粒,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根系分泌的物质以及某些土壤微生物还能有效分解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森林生态系统可以调节气候。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据测算,每公顷阔叶林每天可消耗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同时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因此森林在调节大气成分,维持碳循环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很多植物还可以吸收有毒有害的气体,保持良好的空气环境。有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则会分泌一些杀菌或驱虫的物质,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夏季,森林还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散热,从而降低气温。

(三)独特生态的科研价值

依托九峰三泖的地形优势,松江区历来为富足之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些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在科技发展迅猛的21世纪,松江生物多样性的科研价值显得更加重要。如辰山植物园就是一座集科研、科普、休憩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也是首批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之一。方塔园和醉白池则是既可观赏园林美景,又能了解历史文化。再如五厍农业园区,以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为一体,松南郊野公园、广富林郊野公园、昆秀湖等更是为动植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

(四)环境资源的美学价值

松江,浦江之源,山水相依,风景优美。松江区不仅有大量的文物古迹,也有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还有九峰十二山的山林胜景。因此,古今中外,很多人慕名而至,留下了很多赞美松江的佳话。

提到松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松郡九峰十二山。九峰在历史上是指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和机山9座山峰,实际还包括钟贾山、北竿山、卢山。十二峰在松江北部绵延数里,山林秀美,是上海平原地区少有的山林景观。据史书记载,九峰属于天目山余脉,古人认为“天目”为龙之双眸,九峰之中的天马山、凤凰山分别为“龙驹”、“凤雏”。松江乃龙脉所在地,因沾染了“灵气”,松江四时风景如画,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松江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古圣先贤们寄情于山水之间,留下了很多咏叹九峰之美的佳作。最有名的是诗人凌岩、钱惟善、吴梅村三位所著的九峰组诗。凌岩在描写凤凰山时写道:“一峰云气接蓬莱,白石磷磷护碧苔。几向凤凰池上望,不知凤凰何时来?” 吴梅村《天马山》诗云:“龙媒天马出昆仑,青海长留汗血痕。此地干将腾剑气,何来逸足锁云根?” 钱惟善诗赞美佘山:“麟洲鹿苑带烟霞, 上有先春日铸茶。 爱月不逢聪道者, 青山无语疆名佘。” 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在其晚年隐居山林,常往来于杭州、松江一带,在八十一岁高龄时创作了一幅雪景山水——《九峰雪霁图》,描绘了大雪之中的九峰美景,图中九峰层峦叠嶂、宁静悠远,由此可见九峰十二山风景之瑰丽,令人醉心其中。

松江作为上海的历史文化发源地,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古典园林。最负有盛名的当属醉白池和方塔园。

醉白池原本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画家顾大申的私人别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也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园内古木参天,亭台楼阁密布,曲榭回廊相接,古朴典雅、风姿绰约。醉白池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园内保留有很多文物古迹。醉白池不仅有四面厅、乐天轩、雪海堂、宝成楼、池上草堂等具有明清风格的江南古建筑,还保存着邦彦画像石刻、历史艺术碑廊、“十鹿九回头”石刻、《赤壁赋》真迹石刻、《难得糊涂》石刻、当代书法名家题字匾额等珍贵艺术作品。更加难得的是,园内还生长着树龄上百年的古树,有三四百年的古银杏、古樟树,百年以上的牡丹等。这些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完美融合,令人流连忘返。

方塔园是以方塔为中心建造的园林,清人黄霆《松江竹枝词》中曾赞道“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杳霭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唐宋时期,方塔园所在地是华亭县城的中心,也是古代文人会聚之所。宋代时此处为兴圣教寺,方塔建于宋熙宁至元祐年间,自建成至今,方塔几经修葺。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对方塔进行了大修,1978年获批准开始建设以方塔为中心,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题的公园。园内古建筑参差错落,历史底蕴深厚。进入方塔园最吸引眼球的首先是明代的大型砖刻浮雕照壁,该照壁原为明代城隍庙的影壁,雕刻形象生动、气势宏大。此外园内还有宋代望仙桥、明代兰瑞堂、清代天妃宫、陈化成祠堂,何陋轩等,让人观之油然而生怀古之情。

方塔园不仅可以让游人感受到古建筑的神奇,还能让人观赏到秀丽的自然风光。因方塔园是以宋代建筑方塔为中心,所以整个园林负有宋代文人的特质。宋代文人的园林,一般推崇以“自然”为基本宗旨。因此园中多种植的是我国传统的树种和花卉,且以乡土树种为主。这些花草树木均不进行造型,以显示其自然形态。方塔园内的建筑总体也体现出贴近自然的风格,主体景物之间不种植绿化,显得舒朗雅致、典雅朴实。方塔园拥有珍贵的历史文物,古典与现代造园理念相融合,风景别致,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松江地区不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陀罗尼经幢、佘山天文台、广富林遗址、秀道者塔等名胜古迹,还有泰晤士小镇、云间粮仓、G60科创走廊、车墩影视基地等现代建筑景观,近年来还有辰山植物园、广富林郊野公园、松南郊野公园等自然风光,松江的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第五节 生态保护的作为效果

松江,作为上海之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松江区也在积极响应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加强生态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生态环境。

    佘山是上海唯一的山地,也是上海两处残存的自然植被分布区之一,另一处在大金山岛。据研究发现,佘山地区共有原生植物 514 种,大金山岛 220 种, 排除重复,两个地区共有 600 种植物,占上海全部原生植物的 71.4%;两地区共有上海少见和极少见植物 388 种,占上海少见、极少见植物总数的 66%。保护这些重点区域的生境,对于保护上海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李慧茹等)。

早在1993年,为了保护佘山地区的生态,由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了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整个园区占地401公顷,园内有九峰十二山,从西南至东北绵延13公里。自建园至今,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封山育林,目前仅对外开放的景区有:东佘山园、西佘山园、天马山园、小昆山园。控制污水排放,据资料显示,佘山地区污水排放量逐年递减。林相改造,由于佘山地区植被受人为干扰严重,林相简单,生态系统脆弱,因此,根据十二座山体的自然环境,原有的自然资源特点,通过各种方式优化了森林群落结构。造林选种主要以当地地带性植物为主,避免过多地引入外来物种。20052014近十年间,佘山地区常绿阔叶树种类数量增多;落叶阔叶乔木种类增多,落叶阔叶灌木与藤本种类数量变化不大;针叶树种增多;一年生草本种类减少多年生草本种类大量增多。(李伟力等,2014)说明佘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正在逐渐修复。加强生态旅游建设,资料表明,上海佘山生态旅游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从“亚健康”发展为“健康”,正在趋向良性健康发展。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对调节城市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植物园、树木园、动物园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松江区作为上海市首个国际花园城市以及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森林覆盖率达18.57%,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09%。各街镇已建成社区公园30余所,总面积约达157m2。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绿化覆盖率达到30%-50%才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具有生态意义,由此可见,松江区生态环境正在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

20104月,辰山植物园初步建成。这是一座集科研、科普和观赏游览于一体的AAAA级综合性植物园。因在规划初期就将辰山山体划为了植物保育区,因此得名辰山植物园。辰山位于松郡九峰之一,位于九峰的东南位置,即辰位,因此得名。辰山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辰山为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辰山险峻陡峭,山上分布有针、阔叶林,毛竹等植被,林木繁茂,风景优美,历史上曾记载有辰山十景。辰山植物园从建立至今,园内已有植物9000多种,其中华东区植物达1500多种,上海辰山植物园也由此成为拥有华东区系植物最多的植物园。

截至2018年,松江区已经建成郊野公园两所:分别是松南郊野公园和广富林郊野公园。

松南郊野公园总占地面积23.7平方公里,公园保留了原有的乡村风貌,西林东田、水湾相连,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治优化。其中,丛林探幽、森林氧吧、田间晓月、芦花飞雪、乐活采摘、涵养林观光、逗趣虾塘、海棠烟雨、荷风柳浪等已经基本完成。

广富林郊野公园围绕田、水、路、林、村五大核心要素建设,以农耕生态自然景观为基础,由农园采摘、果林风光、湿地渔村、露营基地四大板块组成,并按区块分为油菜花田、绿野闲踪、帐篷营地、森林氧吧、稻香闲影、老来青稻田、桃花岛、静水叠杉、花廊休闲、花园中心、房车营地、马术俱乐部等12个区域,同时辅以文化展览、房车露营、采摘垂钓、观光漫步等功能,形成综合郊野游憩区。

松江之水源自太湖,区内河道密集,河流总长度达2640.5公里,历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称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等原因,松江水质污染日益严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松江区扩建了污水处理厂,加大了对污水治理的投资,加强了水质污染治理的力度。到目前为止,松江区在河道治理方面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持续加强水质管控。

首先,进一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基本实现了有条件的村居河长制工作站全覆盖。20208月,上海市松江区有五个街道、镇的河道管理实现标准化,成为了首批上海市河长制标准化街镇,它们是方松街道、中山街道、九亭镇、新浜镇、小昆山镇。同时启动了100个水利风景区滨水景观节点,200公里河流生态廊道,300条段幸福河湖、400条段星级河道、500公里沿河慢行步道的前期研究工作,着力提升松江河道的生态环境。其次,加大各污水处理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同时,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提标改造工程,确保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尾水达标排放。另外,做好新一轮雨污混接改造和排摸整治。基本完成632个住宅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工作,通过区级验收617个。此外,松江区对中小河道实施综合整治。开工建设淀浦河(二期)、横山塘等7条续建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加快49个村级河道整治项目的建设,有序推进张东圩、将军圩等15座水(泵)闸改造工程。

经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松江区在近期的监测平均值评价统计中,27个国考、市考断面持续稳定达标,504个市、区、镇管河道水质管控断面中,Ⅳ类及以上断面占比96%,全区水质稳定。2020年,松江区华田泾、梅家浜被评为上海市三星级河道。华田泾位于小昆山镇,属于区管河道,全长5.5公里。本次创评河段为永丰公路桥至永昆公路桥,全长2.4公里。梅家浜河道位于中山街道梅家浜圩区境内,是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内重要的镇级河道,自通波塘起至洞泾港,总长1.95公里。

松江区野生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很多宝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调查研究发现,上海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植物232728种,这些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金山岛、佘山地区、崇明佘山岛等地区。目前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公布的物种有21种,其中大部分为鸟类,剩余其他物种包括豹猫、刺猬、猪獾、蓝尾石龙子、多疣壁虎及有鳞目动物。重点保护的鸟类主要分布在农田居民区、西部佘山丘陵区、长江河口湿地等三种生境中,其他野生动物物种在各郊县都有踪迹。其中豹猫、猪獾主要栖息在松江佘山山林地区。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松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这些野生物种对于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松江区在保护野生生物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加大了对野生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

目前松江区已经被划定为野生动物禁猎区,这也是上海市第六个禁猎区。另外还划定了四条生态红线,保护面积达1.09平方公里。这四条生态红线主要包括两类:生物多样性维护的生态保护红线和水源涵养保护红线。生态红线的划定可以定期分析红线内生态环境的一些指标,从而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松江区对于极小种群进行了恢复工作。2009年建立了叶榭獐种群繁育基地、随后又建成了新浜獐种群扩繁点,目前最多已经能扩繁到200头。这一举措让这些一百年前在上海消失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上海实现了种群恢复。松江鲈鱼在上世纪末几近绝迹,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如今也已繁育成功并在松江建立了养殖基地。

四鳃鲈鱼本是松江名产,在20世纪50年代,捕获量可达万斤。每到秋季,人们都可以品尝到鲜美的鲈鱼。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四鳃鲈鱼却鲜少能补到了。当时对鲈鱼的过度捕捞、河道改变阻碍了鲈鱼的洄游,加之工业发展导致的水质污染,松江四鳃鲈鱼种群数量大幅减少。面对严峻的现状,水产部门和科研人员开始了对四鳃鲈鱼人工养殖的试验和研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松江渔农余明等就开始了人工养殖四鳃鲈鱼的尝试,当时他们挑选了153尾鱼苗在自家水塘内驯养,在冬季捕到了46尾成年鲈鱼。这一尝试证明了人工养殖四鳃鲈鱼获得了成功,开启了人类对四鳃鲈鱼的人工驯养。

到了70年代,复旦大学教授邵炳绪先生经研究发现,在人工驯养四鳃鲈鱼的过程中,将亲鱼放入盐水或海水中驯养一段时间,有助于鲈鱼获得足够的碘,从而满足繁殖的需要。

19734月,上海水产大学薛镇宇研究员联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及松江畜牧水产局的科研人员,组建了四腮鲈课题研究组。他们在佘山建立了人工养殖基地,经过2年多时间的辛苦奋战,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法,获得了一批身肥体壮的四腮鲈成鱼。

19811983年,松江水产科技推广站汪农志、施桂兰等科技人员,从奉贤海边捕获一批四鳃鲈鱼苗,在松江5000多亩通湖河流中进行了放流实验,获得了可喜的成效,这也让人们看到了松江鲈鱼回归松江水域的希望。

90年代,复旦大学生物系韦正道、王昌燮等,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了仔鱼,且养到性成熟后产卵受精。获得了第二代仔鱼。这一成就标志着人工驯养四鳃鲈鱼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为四鳃鲈鱼重现江湖奠定了新的基础。

21世纪初,复旦大学发起和组织寻找松江鲈踪迹行动,最终找到了几十尾野生松江鲈鱼。之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王金秋带领团队启动了松江鲈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经过众多科研人员不懈地努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松江四鳃鲈鱼终于重现餐桌。目前,四鳃鲈鱼在松江的养殖基地已有400亩,年产几万尾不成问题。

佘山是上海残存自然植被分布地区,佘山森林公园内有树龄百年以上的香樟、枫杨、麻栎等古树名木147株,其中天马山古银杏已有700多年的树龄。松江区还有一些登记在册的古树主要分布于醉白池公园和方塔公园内。为了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绿化市容局每年的植树节都要开展古树名木认养活动,市民们可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认养认建这些古树。这一活动能够发动社会对古树进行保护,保护不可再生的绿色资源,为后世子孙造福。

种质资源就是遗传资源,也就是生物的基因资源。种质资源是农作物育种的基础,保护种质资源对于农业现代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南北方气候各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种类,因此农作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发生了调整,这些情况导致一些野生近缘种及地方品种资源逐渐消失,遗传多样性程度下降严重。同时,当前对于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还比较落后,更加阻碍了农作物育种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我国很早就启动了农作物种植资源的调查保护工作。1958年,全国征集到53种作物约20万份种质资源。19791984年的补充征集,共收集到60种作物的11万份种质资源。(王述民,《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2015年,我国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至201612月,我国长期保存的种质资源共计481617 份,其中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共计415232 份,43 个种质圃保存共计66385 份,保存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姜淑荣,陈丽娟《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

松江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先民们很早就开始了对野生物种的驯化和栽种。松江地区拥有很多宝贵的农业种质资源。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松江收集了13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不乏松江地区的名优特产:老来青大米、佘山兰茶、草场浜水红菱、佘山水蜜桃、兰花茄和洒金青皮绿肉瓜等。在佘山地区,还存在一些罕见的珍贵野生经济果林种质资源。比如佘山胡颓子、南酸枣、兰花笋、黄连木等。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保护地方性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还有利于培育新的品质,对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松江地区对上海的生态环境、城市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对松江本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对整个上海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松江区面朝东海,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作为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与九峰三泖自然风光交相辉映,自古以来为宜居之所、游览胜地。本世纪初,随着松江新城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城不断扩容,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到2035年,常住人口将达到110万,将建成“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松江。

 

【参考文献】

[1] 张铁苏.《五茸植物春秋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2

[2] 徐亚君.《松江鲈鱼漫思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2

[3] 徐亚君.《云间动物古今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02

[4] 郭盛等.《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20184):41-43

[5] 王述民.《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中国种业,200210):8-11

[6] 田志慧等.《城市化进程中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和动态响应(Ⅷ):上海乡土陆生草本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前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24-34

[7] 孙琪.《城市生态旅游系统健康评价—以上海佘山为例》.2017.06

[8] 王晨曦.《人为干扰下上海佘山地区植被研究》.2008.05

[9] 李伟立.《上海佘山地区残存自然植被现状及十年来动态变化特征研究》.2014.05

[10] 曾祥谓,谢锦忠等.《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植物多样性》.林业科学研究,2018 233):375-381

[11] 张现武,李明华.《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改造探讨》.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 26 2):18-20

[12] 傅明华,戴朱恒,承友松,顾仲兰.《上海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土壤.1983 6):215-220

[13] 李惠茹,汪远,马金双.《上海濒危植物现状及保护对策》.植物科学学报.2015 333):336-345

[14] 李惠茹,左云娟,汪远,马金双.《上海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中国植物学会八十周年年会.2013.

[15] 上海市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水育松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12

[16] 王亮,王云.《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科技创新导报期刊. 2012.12.16

[17] 王继永,郑司浩,曾燕,刘美娟,尚兴朴,王浩.《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利用现状》. 中国现代中药期刊. 2020.11.26

[1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2020.2.11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网络媒体
    松江浦南村庄——文华村
    松江浦南村庄——胡家埭村
    松江浦南村庄——腰泾村
    松江浦南村庄——泖港镇黄桥村
    松江浦南村庄——胡光村
    松江浦南村庄——车墩联建村
    松江醉白池
    松江图书馆
    松江美术馆
    新闻日历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09.38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