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松江有仓城,悠悠一水间。跨过桥,穿过街,曾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岁月变迁,老屋斑驳,却独有一番古情韵味可以诉说。
[一]
“咳(hai)!可算着了仓城!”
秀州塘上窄船儿微微地晃,斜阳洒着河面熠熠生辉,竟叫蒋生儿有些认不得这市河人家了。他掰着指头算,是有六七年个年头没回来探了,也不知街东头那屋唐氏的姑娘还记得他否,现下大抵该出落得大方又玲珑了罢?
蒋生儿一面摇着橹一面张望着那些似熟悉也面生的脸孔,忽而就喜出望外地朝秀南桥上招手:“杜哥儿!我回来哩!”
那正是挑着担儿从市场赶回来的杜家小子,年纪不大,长得却要比大家伙儿都壮实,这才捞了个“杜哥儿”的名儿,从小叫到大。杜哥儿一瞟见是蒋生,眉头不由得一紧,目光一凝,只冲那一叶小舟摆摆手,便闷头走下桥去了。
这……不该啊。杜哥儿本是蒋生儿最要好的伙计。
[二]
杜氏宅里头。
明明在灶头忙活着晚饭,杜哥儿的余光却朝前屋探了好些眼。摆弄着桌椅碗筷的娇美娘不禁有些疑惑起来,打趣道:“怎的,是谁回来了?瞧你那熊样儿,生怕我跑了似的。”
“蒋家哥哥回来了。”杜哥儿往炉里添了块儿柴。
这声蒋家哥哥他叫的可不顺口。
他明显看见自己妻子手上的动作滞了下。
“唐婉儿,你要想见,咱就见他一见。”杜哥儿轻叹了口气,这么多年了,婉儿还是没忘了那混账小子,“你若不想见,咱就不见。”
楼上传来阵阵婴孩的哭闹声。
[三]
夜里风徐来、水波兴,映着百家灯火,热闹得如同康熙临幸时。
唐婉儿在秀南桥这头坐着,蒋生儿在桥那头杵着,杜哥儿在桥下抱着臂膀倚着石头看着。
蒋生儿怎么也没想到水灵灵的姑娘如今长得这么成熟了,确实脱了几分丫头的青涩,多了些许母亲的稳重,倒也韵味十足。
他是去寻杜哥儿来着,却撞见了自个儿心心念念的姑娘。他听他娘亲讲了,他大抵也猜着了杜哥儿躲他的缘由。他就想告诉杜哥儿,没事儿,他一样高兴。
可是这一见,姑娘在桥头影影绰绰下还这么动人,他忽然不知该怎么说话了。
“蒋哥哥,我没想着你竟能回来的。”倒是唐婉儿攥着袖子先开口了。
她埋着头,声音低得很。
她这一开口,蒋生儿更是抓耳挠腮,想半天也就才憋出一句,“没差儿没差儿,我回来歇两天又该上京去了。”
半晌,相顾无言。
“杜哥儿定待你可好。他勤劳肯干,还能住家里。我这芝麻小官,还日夜不着家的,不如他、不如他。”话到后头竟有些像说给蒋生儿他自个儿听的了。
“行啦,别说这些有的没的了。”唐婉儿站起来,朝杜哥儿在的方向走去,道,“蒋哥哥啥时候回来都好,我与杜哥儿在家候你。”
[四]
“郎来不用青骢马,双桨穿城一水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