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学科教学活动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B-S-I课程资源库 > 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实践 > 地域文化资源课堂教学实践 > 学科教学活动 >> 正文
在希望的田野上《新浜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3/9/12  作者:本站原创 佚名  阅读:1113次  

 

【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艺术(必修1艺术与生活)的拓展补充篇

(上海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综合艺术欣赏课

【执教】松江一中 钱夏红

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系市级双名工程《民族艺术在艺术课堂的行动研究》中的子课题《松江民歌在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开发和研究》的课堂实践,也是我校市级课题《地域文化视野下“B-S-I”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中的子课题的课堂实施行动研究。 本课同时彰显了我校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首门课程《在希望的田野上——“情境场馆式”松江田山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

——松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勤劳的松江人民不仅创造了“衣被天下”的历史名城,而且以其聪明才智,创作了灿若繁星的民间歌曲。这些民间歌曲以因自然贴切,简明易记的词句而历代相传,以其优美动人、健康向上的曲调而雅俗共赏。她是松江人民生活的产物,是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是勤劳智慧的结晶。淳朴甜美的田山歌就是在松江民歌中孕育产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音调高亢,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大跳进行。句逗结束时,一般都有向下进行的倾向。节奏都为散板。旋律在高音区活动较多,高亢嘹亮,演唱者用真假声进行演唱。一首田山歌基本上由“卖头”、“吆头”、“前铲”、“长声”、“赶老鸭”、“后卖”等几个段落组成。小山歌也是田山歌的一种,它是一种曲式结构比较短小,节拍节奏较为自由,旋律进行比较平稳,口语化强的一种民间歌曲。词大部分是爱情题材,也有反映解放前长工生活的《长工哭》和反映民间习俗的《哭出假》等歌曲。曲式结构有四个乐句为一段,符合“起、承、转、合”结构。 《新浜山歌》作为田山歌中的典型代表,是诞生在农耕农田作业中劳动人民随性而发的愉悦人心而又此起彼伏,延绵不断的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呼应式的劳动歌声。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我们要善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并把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中的智慧和理念,方式融入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因为只有继承才能创新,实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必由之路。

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创新特色

 依托情景微课展示,彰显“情境场馆式”松江田山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堂实践的成功案例,展现情境化场馆教学带来的育人效能和独特的教学成效,采用农村、田野、农户、文化史料展馆等户外场馆的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在教与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产生良好的交互作用,展现艺术学科和人文科学、地理、历史、政治学科间的关联与整合,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通过“演、唱、说、创”等教学手段,展现松江一中学生在传承本土非遗文化,实现田山歌在“承中有展,展中孕创”的课程开发体系,同时展现当代高中生责任担当、民族文化自信和非遗文化价值判断、头脑风暴、智慧和理念等品格和觉悟的提高和完善。

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田山歌一人领唱多人呼应的演唱形式,从中感受到田山歌那团结和谐的“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合唱意义的理解,并尝试通过合作体验,体会“以和为贵”的生活雅趣和高尚的生活节操,在此基础上提升和理解田山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认同。

知识与技能:知道田山歌的由来,与劳动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田山歌的旋律,节奏特点,演唱与歌词,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田山歌的学唱,以及歌词创编,并通过交流与评价,学会在合作中相互理解与包容;在交流分享中乐于和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成果。

二、教学重点

理解田山歌的旋律、节奏、演唱、歌词和语言特点,为创编田山歌打好扎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

分析田山歌的旋律、节奏、演唱和语言特点,根据身边的生活素材编创“我身边的田山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聆听上海市非遗申报片中《新浜山歌》的原声歌曲,感受田山歌原汁原味的韵腔,并从中感受语言、唱词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感受田山歌的节奏、演唱特点,歌词以及功能特点。

2、鉴赏与分析

   1)介绍唱词《庄大姐》与其历史价值,感受“松江”成为大美松江的理由和根源,以及强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思考和辩论:

2类似于长篇叙事诗的田山歌,要唱上几天几夜,这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还合适吗?为什么?如何才能让田山歌得到传承和发展?

3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田山歌作为松江民歌中的非遗,距今已有200多年前的历史,当代学生不为熟知,采用欣赏原汁原味的新浜山歌作为情景导入,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审美感知和审美情趣,进而引发文化探究意识,为学习体验田山歌和研究田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做好铺垫作用。

3、田山歌的传承和发展

1)播放2016“金山卫杯”长三角田歌邀请赛中松江区代表队演唱的经《新浜山歌》改编后的田山歌《唱唱我们农民的幸福梦》,请同学们谈谈这首歌曲和之前听到的《新浜山歌》的异同点,并谈谈田山歌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哪些,又作了哪些改编?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3)思考与交流

  “和声,动作交流表演,一人领唱,多人和唱、拢接叠加”的演唱形式展现了松江人民怎样的民族性格?——团结和谐的民族性格

4、体验、学唱田山歌

1)体验学唱松江人民“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叠加呼应”的展现松江人民之间团结和谐的头歌旋律;

2)介绍头歌和演唱形式

3)出示谱例,学唱头歌旋律

4)填唱歌词,从中学生感受一人领唱,多人叠加呼应的“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感受合唱中展现的群体和谐效应。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在获得审美情趣之后的教学升华,也是学生在文化引领中学唱田山歌并获得学习经历的重要过程,帮助学生提升田山歌的文化认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

五、创编“我们生活中的田山歌”

(教师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生活中,我们在文化遗产方面已经丢失了很多东西,像田山歌这种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形式,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如何让田山歌这种从泥土里诞生的劳动歌声,能在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里再度响起,重新听到由祖先传下来的声音在我们身边唱响,今天就让我们以“大美文化松江”“和美一中文化”“师生情谊”“德美一体”的校园文化来编创我们身边的田山歌,让田山歌走进我们的生活,呈现小组智慧,以小组形式编创“我们心中的田山歌”。

评价指标:

(一)三个守住

1)守住方言 2)守住即兴(3)守住唱法

(二)根据每个小组的歌词的流畅性和文化性评选出优胜小组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是展现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通过学生的创意歌词编创,展示学生小组合作,头脑风暴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对田山歌的文化内涵产生认同,进而引发艺术通感,运用当代生活中的元素创编田山歌的歌词,采用流行音乐元素和田山歌相融合,并通过评价方式,让学生一脉相承的继承松江的这些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乡声音符,让田山歌的旋律流淌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六、师生评价,总结课堂

本课体现的教学特点和达到的目标

1、     步入生活,寻音树美

—— 由于新浜田山歌是几百年前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内容自然离学生的

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对于田山歌认识可能只流于表面,这时如果教师单纯的讲述田山歌的知识,学生基本都会因为不能真正得到心灵深处的内化而导致对田山歌的学习迷茫,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而难以让田山歌走进学生。通过情境场馆式教学,让学生步入生活,寻音树美,对田山歌的由来及歌词内容,韵腔中的旋律、节奏、演唱特点产生情感共鸣,随后来分享体验田山歌的旋律、节奏、演唱和语言特点,慢慢再来追寻田山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这种山歌形式与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之间产生的本源关系,为田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编创“我身边的田山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2、    表现创作,智慧呈现

——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是要落实在通过对田山歌的审美感知、实践体验和文化理解,让学生产生艺术通感,在小组生生合作之间产生头脑风暴,智慧分享,教师给予编创素材 “大美文化松江”“和美一中文化”“师生情谊”“德美一体”的校园文化来编创我们身边的田山歌,让田山歌走进学生的生活视野,从而让学生口不离歌,真正让田山歌口耳相传,达到传承与发展的目的,并产生对松江本土文化和“非遗”的认同感。在此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智慧呈现来编创“我们心中的田山歌”,在田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中得以育人价值的体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本课的导入部分,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产生对田山歌的感知和了解,我首先采用了“非遗”申报片率先让学生进行体验和感知,随后对歌词中的方言和文化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在体验和实践中学生演唱田山歌,学生思维碰撞,在评价机制中获得审美实践的多样性体验。

作业设计意图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在“非遗”文化遗产方面已经丢失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松江区的“新浜田山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上海市的非遗,一种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形式,诞生在农田农耕作业中劳动人民随性而发的愉悦人心而又此起彼伏,延绵不断的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呼应式的劳动歌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生活节奏中越来越远。

怎样让当代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聆听祖先留下来的声音,让学生内心由衷地对田山歌产生近距离的磁波效应,是作为接受“非遗”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重要课题。本课本着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现有的学情基础出发,在“视听演赏创”中让学生初步对松江田山歌进行体验和感知,进而上升为审美情趣,在文化理解的内涵情感线条下进行深度体验和感知田山歌“鱼咬尾”式的旋律结构模式和演唱形式,从而获得创作经验,和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和智慧分享来创作我们身边的田山歌,让田山歌走进学生们的生活,通过围绕教师命题 “大美文化松江”,“和美”校园文化,“师生感情”“一中德美一体”校园文化特色等主题来创编歌词,从而体现三个守住:“守住方言,守住唱法,守住即兴”。歌词中紧紧扣住松江地域文化中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并通过小组成员场景动作设置表演,让学生感悟田山歌那团结和谐,以“和”为贵的生活雅趣和高尚的生活节操,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让田山歌的旋律浸润学生内心,感受到松江地域文化中“和”的文化内涵。

o-char-indent-count: 0; mso-list: l0 level1 lfo1" align=left>3、    欣赏领先,评价居后

——在本课的导入部分,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产生对田山歌的感知和了解,我首先采用了“非遗”申报片率先让学生进行体验和感知,随后对歌词中的方言和文化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在体验和实践中学生演唱田山歌,学生思维碰撞,在评价机制中获得审美实践的多样性体验。

作业设计意图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在“非遗”文化遗产方面已经丢失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松江区的“新浜田山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上海市的非遗,一种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形式,诞生在农田农耕作业中劳动人民随性而发的愉悦人心而又此起彼伏,延绵不断的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呼应式的劳动歌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生活节奏中越来越远。

怎样让当代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聆听祖先留下来的声音,让学生内心由衷地对田山歌产生近距离的磁波效应,是作为接受“非遗”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重要课题。本课本着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现有的学情基础出发,在“视听演赏创”中让学生初步对松江田山歌进行体验和感知,进而上升为审美情趣,在文化理解的内涵情感线条下进行深度体验和感知田山歌“鱼咬尾”式的旋律结构模式和演唱形式,从而获得创作经验,和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和智慧分享来创作我们身边的田山歌,让田山歌走进学生们的生活,通过围绕教师命题 “大美文化松江”,“和美”校园文化,“师生感情”“一中德美一体”校园文化特色等主题来创编歌词,从而体现三个守住:“守住方言,守住唱法,守住即兴”。歌词中紧紧扣住松江地域文化中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并通过小组成员场景动作设置表演,让学生感悟田山歌那团结和谐,以“和”为贵的生活雅趣和高尚的生活节操,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让田山歌的旋律浸润学生内心,感受到松江地域文化中“和”的文化内涵。

o-char-indent-count: 0; mso-list: l0 level1 lfo1" align=left>3、    欣赏领先,评价居后

——在本课的导入部分,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产生对田山歌的感知和了解,我首先采用了“非遗”申报片率先让学生进行体验和感知,随后对歌词中的方言和文化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在体验和实践中学生演唱田山歌,学生思维碰撞,在评价机制中获得审美实践的多样性体验。

作业设计意图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在“非遗”文化遗产方面已经丢失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松江区的“新浜田山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上海市的非遗,一种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形式,诞生在农田农耕作业中劳动人民随性而发的愉悦人心而又此起彼伏,延绵不断的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呼应式的劳动歌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生活节奏中越来越远。

怎样让当代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聆听祖先留下来的声音,让学生内心由衷地对田山歌产生近距离的磁波效应,是作为接受“非遗”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重要课题。本课本着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现有的学情基础出发,在“视听演赏创”中让学生初步对松江田山歌进行体验和感知,进而上升为审美情趣,在文化理解的内涵情感线条下进行深度体验和感知田山歌“鱼咬尾”式的旋律结构模式和演唱形式,从而获得创作经验,和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和智慧分享来创作我们身边的田山歌,让田山歌走进学生们的生活,通过围绕教师命题 “大美文化松江”,“和美”校园文化,“师生感情”“一中德美一体”校园文化特色等主题来创编歌词,从而体现三个守住:“守住方言,守住唱法,守住即兴”。歌词中紧紧扣住松江地域文化中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并通过小组成员场景动作设置表演,让学生感悟田山歌那团结和谐,以“和”为贵的生活雅趣和高尚的生活节操,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让田山歌的旋律浸润学生内心,感受到松江地域文化中“和”的文化内涵。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网络媒体
    松江浦南村庄——文华村
    松江浦南村庄——胡家埭村
    松江浦南村庄——腰泾村
    松江浦南村庄——泖港镇黄桥村
    松江浦南村庄——胡光村
    松江浦南村庄——车墩联建村
    松江醉白池
    松江图书馆
    松江美术馆
    新闻日历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699.22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