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桥水晶梨从1958年开始引种试种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历经摸索,梨树品种随消费需求的变化逐步优化,结合市政府改善黄浦江上游生态环境要求;政府积极开发梨果产业,在多方的大力支持下,仓桥水晶梨产业逐步进入绿色高效生态的健康发展轨道。
建国以来,仓桥水晶梨在摸索中发展,经历了不少曲折,按时期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索、起步期,1958年开始到1964年,就有仓桥农民在宅前屋后零星种植梨树。仓桥新三村种植的百亩梨园已成规模化。当时干净的水质、优质的青紫泥土壤、日照充足等自然条件成就了仓桥水晶梨味甜汁多的优良品质。
第二阶段为1984年至1992年,为梨树恢复生产期。仓桥又发展梨树200多亩,虽然品种老化、管理粗犷,但每亩收入却能达到2000元,是当时种粮收入的5倍。
第三阶段1993-1997年,规模发展的高峰期。1993年松江启动“万亩梨树工程”,仓桥政府顺应松江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种植培育梨树5000多亩,成为水晶梨之乡。由于品种单一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最后仅保留了4000亩左右。
第四阶段1998-2001年,为发展成熟期。在总结前三个阶段的经验和对周遍地区调查基础上,开始以早熟梨为主搭配中晚熟品种,又相继发展了一定面积。2000年上海市农林局将松江定位为梨主产区,仓桥梨树产业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阶段。2001年,在上海市农林局、松江区农委、松江区永丰街道办事处三方投资促成下,创办了上海仓桥水晶梨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上海市梨研究所,建立仓桥水晶梨基地,注册“仓桥”品牌,同时在技术方面得到上海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仓桥水晶梨以“脆、甜、鲜、靓”的特色初显名声。
第五阶段2003年至今,梨树产业进入调整提升期。随着松江新城开发,梨树面积大幅减少,但在黄浦江畔及周边,仍保留了1500多亩。与此同时,生产观念发生转变,从片面追求产量到注重质量;开始实施标准化生产,控制产量,追求优良品质;随着管理日趋规范化,品种优化,效益得到极大提升,每亩收入12000多元。
仓桥水晶梨品牌创建者们胸怀致富农民的远大志向,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在品种优化、技术提升、品牌建设、科普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仓桥水晶梨基地成为国家级梨果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多年来,上海市梨研究所坚持对各品种性状的观察、筛选,精心培育出适应本地种植的,品质好、口感好、抗病性强的梨,先后推广了翠冠、丰水、圆黄、翠玉、秋荣等新品上市,改变了从前“黄花”占领“半边天”的单一局面,也让采摘时间有了衔接和错位。目前,还有近十个品种正在试验阶段。
仓桥水晶梨在走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把创农产品品牌作为农业发展战略,加强新农技、农艺的推广应用普及,千方百计提高梨树栽培的科技含量。期间,向果农推广“三改”、“三推广”栽培技术,对梨生产进行全程标准化质量监控。
仓桥水晶梨以质量求效益,以规模促发展,现已成为松江区“一区一品”的代表。
从2008年开始推出以“千年美仓桥、一品水晶梨”为主题的仓桥水晶梨游园节,面向广大市民,传播梨文化内涵,以小品、戏剧、农民书等形式,寓教于乐,引起共鸣。
同时开展梨树认养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采摘品尝、实践互动活动,进一步丰富销售形式,增强游客归属感、体验感,以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提升水晶梨的综合效益。 松江仓桥水晶梨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松江乃至本市众多本土农产品中的代表,凭借自身过硬的品质,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在未来,我们有信心将松江仓桥水晶梨打造成为上海梨果产销和技术研发应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