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控制住了国内的疫情,目前还面临着反复的巨大压力。但这一切阻挡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迈向新时代的步伐。“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成为了疫情笼罩下的一盏明灯,照亮着新时代的长征道路。以史为鉴,方能走的更远,攀的更高。
2、教育工作者在疫情期间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了抗击疫情的主战场之一。特别是党员教师,冲锋陷阵在一线教学工作,从线上课到线下线上融合,从八小时工作到白加黑、五加二,再忙碌的节奏也阻挡不了共产党人对“四史”的学习热情。
3、由于“新冠”疫情背景,导致无法集中开展大规模的聚集性实践活动,借助即将来临的暑假档期,开展以支部、党小组的“打卡式”红色教育基地的寻访实践活动,来丰富和拓展“四史”教育的实践学习。
文科支部第一党小组
昨天党员暑期红色教育基地寻访,我们文科第一支部前往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感谢学校事先协调组织,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讲解人员为我们认真讲解,令人眼界大开。
G60这个词于松江人并不陌生,没想到现在都发展到3.0版,地跨3省9城。随着辐射面积的扩大,整合了更多的高科技资源。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毛笔书写机器人,从沾墨到书写颇有大家风范,“智造自动化装”几个字是标准的楷体,笔画疏朗分明,结构极为严谨,一招一式尽显机器人的优势。当然,背后展示的是程序设计者的能力和水平。
虽然从书法的角度鉴赏缺少一种飘逸灵动,但这并非是书法作品,能够严谨完成程序就是他的最好展现。
还有一个网购模拟机器人吸引了很多女老师的目光,换服装、换发型,还能直接加入购物车,美中不足是不能全网比价,还有进步空间。
记得十几年前我参加过一个市科委组织的演讲比赛,演讲的题目是《科技使生活更美好》,十几年的飞速发展,充分展示了科技是如何使生活更美好的。此次疫情带来巨大困难,但是快速发展的科技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的损失。火神山雷神山的神速建设,除了依靠能吃苦、肯奉献的人力,还要依靠高效率、高精准的科技。这种效果令世界瞠目。
全国停课背景下,学生能够做到不停学,依靠的也是高科技,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依托于近年来国家的科技巨大进步。
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而科创就是让我们敢想敢做。身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虽然难以直接做出科技贡献,但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是间接为科技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文科支部第二党小组

8月26上午,我们文科支部第二党小组一起来到程十发纪念馆学习参观。程十发艺术馆设有生平展示区、真迹展品区、生活场景区、公共汇展区、艺术研讨区和行政办公区等区域。其中,真迹展品区陈列了程十发2005年11月捐赠给家乡人民的80幅古代名家书画藏品及其本人作品。他还把生前的最后一批家藏历代名画及其本人作品捐艺术馆内专设了真迹展品区。程老先生不仅仅是个海派艺术大师,更是爱国的艺术大师。这次参观学习不仅了解了程老先生,更涨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虽然自己并没有多少艺术造诣,但是看着那些画,看着这位大师为国家捐赠的字画,深感敬佩。
在这次游览中,我们还看到了疫情期间松江援助武汉医务人员的宣传展板,上面有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有在校学生的家长,听着书记的讲解,不由得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共产党人舍己为人保家卫国的传统,这一切都让我们一个个普通的党员备受鼓舞,人生的意义或许有更大一部分不是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为别人做了什么,为国家为民族做了什么。作为一普通的党员,可能能力有限,为国家社会做不了特别大的贡献,那就在自己的岗位上把一件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做好。
文科支部第三党小组

“G60科创走廊”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上海人来说早已是耳熟能详了,但今天,在这2020学年的开学之际,我们松江一中第三党小组的党员老师们,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触摸镶嵌在我们松江版图上的这颗明珠。
G60科创走廊如同一串熠熠生辉的珠链,将沪苏浙皖的松江、杭州、嘉兴、金华、湖州、苏州、合肥、宣城、芜湖等9个城市紧紧连在一起。党中央、国务院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引领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贯穿长三角的核心地带,形成“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间布局:“一廊”,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核”,即全球科创中心---上海,松江依托上海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成为向东承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先进制造功能、向西辐射江浙皖腹地的枢纽和要冲;“多城”,包括上述提及的沪苏浙皖的9个城市。
G60科创走廊以“创新”为发展主题,以“走廊”为空间组织方式,通过集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在创新区域内进行高密度的协同创新活动,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在2019年,G60科创走廊被赋予重要使命: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
在高科技的展示厅内,我们党员教师们观看了记录G60科创走廊发展的短片,亲眼见证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大飞机等新兴科技的高端产品,切身地体会到科技创新给现代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挑战,与机遇。身为教师的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这些在高科技时代更为注重的能力品质,是让核心素养在学生的沃土中开花结果的有效途径。
G60科创走廊的建设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愿松江一中培养的学生助力G60科创走廊的未来,也愿G60科创走廊成为我校部分学生的圆梦之地!
理科支部第一党小组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使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广大党员学好“四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阵地,2020年8月26日,中共上海市松江一中数学组的全体党员以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面貌走进了座落在松江华亭老街的程十发艺术馆,细细品味大师的风采,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
程十发艺术馆是一家非营利性质的艺术机构,其宗旨是搭建当代优秀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的沟通桥梁,呈现绘画在当代的人文精神,以此来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有创新的艺术家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希望通过艺术馆的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热爱艺术,发展艺术。展馆设有生平展示区、真迹展品区、生活场景区、公共汇展区、艺术研讨区和行政办公区等六个区域。其中,真迹展品区陈列了程十发2005年11月捐赠给家乡人民的80幅古代名家书画藏品及其本人作品,并复原了1923年至1951年程十发家居松江的生活场景。
一、艺气风发
少年程十发对绘画已展现出极高的天赋,通过同乡的老师和父亲的教导,渐渐开始了创作生涯。由于战乱,他的才华一度被搁浅,直到解放前后深入天马山农村了解土改,体察民情,于是有了第一幅年画《反黑田》,后又出版了连环画《野猪林》和《画皮》。
二、博观约取
先生热爱中国戏曲,年轻时还表演过昆剧。他的创作不少与戏曲有关。戏曲剧目时常采用的对比手法和夸张的表现形式,使他的画作也有了相似的风格。中国艺术百家争鸣,而先生博采众长,使传统的国画有了更丰富的韵味。
三、犹言在耳
“画中国画、形成独特的画法,风格很重要,要画得与别人不一样。”
“别人犯忌的,我偏要试试。”
“画花要经常去看花,花和人的性格要相配,什么样的性格也就会爱什么样的花。”
“要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先要形成个人的艺术性格。”
在正厅展出的图文中间夹杂着程十发谈论艺术的箴言。斯人已逝,更多的艺术家循着真谛开创自己的一片艺术天空。
四、百花齐放
自先生之后,人才辈出,中国美术人才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在后辈的创作中更能看出时代造就人才。绚丽的颜色已代替了传统的黑白,从国画到油画,从花鸟到遐想,艺术家的双眼既明察秋毫又容得下天马行空。
对于先生而言,他的青年时代见证了中国解放,作品中尽显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无拘无束的风格。他爱家乡松江,喜欢松江的自然景观,展馆中有数张关于当年家乡的美景图。但也因为战乱,生活备尝艰辛,又遇到笔底明珠无处卖的窘境,更是雪上加霜。对他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海上画坛,论开宗立派,可能程十发之前还有一串名字:任伯年、虚谷、吴昌硕、丰子恺、吴湖帆、刘海粟等。但程老能被尊为“当代海派美术的旗帜性人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是由中国共产党培养、从旧社会走到新中国的第一代国画大家。在他身上,承载着党的领导下文艺发展的鲜活案例。
通过参观程十发艺术馆,数学组全体党员欣赏了经典之韵;领略了艺术之美;学习了先生那种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忠贞不渝、把一个完整的“自己”交给了党和国家的高贵品格。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要从自己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牢记自己身上的责任,结合本职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理科支部第二党小组

为了更好落实上级党委关于学习“四史”工作要求,引导党员强化历史思维、增强历史担当,8月26日,松江一中理科支部第二党小组组织党员参观了“云间粮仓”,开展“学四史,践初心”实景党课及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丰富党课和主题党日形式和内涵,通过“看、听、悟、做”的方式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以史为鉴而知兴替。
一进园区的感觉就是:很干净。虽然很多厂房还没有被利用起来,但是整个园区的环境让人觉得很轻松。一栋栋建造于上世纪50-90年代的单层坡屋面粮仓似乎在诉说着曾经这里的繁华与兴盛。不同区域的厂房外还有各种墙绘,色彩搭配和颜料的触感,都很有创意园区的味道。通过参观云间粮仓,对松江发展建设的历史脉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在这里,既能感受到深植一方水土的江南鱼米之乡松江,又能体悟到承载着文化底蕴,着力构建文化艺术新标地的人文松江。
看到眼前的废弃老仓库,想的更多的是感恩我们生在一个好时代,新时代下国家用科技革新来提升粮食收储能力,知史爱岗践行初心使命,保障我们老百姓的粮食安全。作为一个党员,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例如节约粮食,不铺张不浪费粮食,践行“光盘行动”。
本次党员活动日在欢声笑语中愉快的结束了。但是松江一中党支部将继续积极落实上级党委工作要求,带领每名党员以持续深入地开展“四史”学习,加深对党初心使命的感悟,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
理科支部第三党小组

入职松江一中已五年有余,然作为松江青年教师,却未真正了解过松江的古往今来,今天在党小组的组织下,我们参观了坐落于松江新城泰晤士小镇——松江城市规划展示馆。党员蔡君杰老师详细介绍了松江城市规划馆作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作为松江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松江城市规划馆向公众展示松江——“上海之根”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成就及未来展望。
进入展馆,映入眼帘的松江城市规划展示部分,有着约4000平方米的城市展示图。在土生土长的老松江教师的带领和讲解下,沿着城市记忆走廊、城市足迹走廊、总体规划展区到和谐规划走廊一路向前,聆听着讲述,仿佛置身于松江的历史、地理、经济、文教等发展历程。“上海之根”的松江,人才辈出:陆机、董其昌、徐阶、陆树声、孙俊人、胡光镇等。作为老松江人的王勇旗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说着改革开放以来松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能否在松江城区的模型图中快速的找到松江一中的位置,是考察我们“新松江人”对新松江了解。在四通八达的道路街道和高楼林立的建筑模型中,迅速锁定松江一中的同时,也感慨松江城区沧海桑田。
大型3D动画巨作《松江——上海之根》以强烈的视觉代入感,吸引了教师和家属儿童驻足观看,180度弧度屏幕生动展现了峰泖大地的沧桑巨变,高度概括了松江的历史人文积淀,展望了松江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
由于疫情缘故,城市规划展馆地下一层尚未开放,未能参观我区工业发展的规划前景,实属有些遗憾。参观城市规划展馆,让我们对松江的历史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很荣幸能够成为松江的一份子,并为松江今后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