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20年1月,学校组织了“‘学研课堂’双月攻坚行动”。如何更好协调学校学研课堂和历史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同一个教学模式下保持历史学科的历史味?如何在学研课堂上落实新课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为进一步明晰“学研课堂”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行动路径,2019年12月11日,季冬英老师开设了学研课堂研讨课——辛亥革命。历史教研组全体成员参与了听课评课,以集体研讨的形式探索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且深度的历史学研课堂,探寻新课标与新教材下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以及初步建构历史学科学研课堂的实践路径。本次教研活动潘建荣校长全程出席指导。
《辛亥革命》的设计主旨在于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时代还原,让学生产生理解之共情。课堂以学生社会实践地南京中山陵图片导入,对照“洪秀全的南京天国梦“与”孙中山的南京民国梦“引入课题。课堂主体设计分三大板块:一以“迷局”为题,即通过建立时间轴形成两个思维冲突:在 “革命前夕”用时间线展现革命与改革两股力量角逐,使学生理解“历史弃改革、选革命之123天“。在 “革命后续”用“不同人物派别”展现中华民国建立后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使学生理解”历史弃革命派选择袁世凯之70天“的来龙去脉。二以“新象”为题,通过国歌对照、《临时约法》内容、民族工业发展数据图、报纸图片、鲁迅小说《阿Q正传》等史料设置场景,使学生直观感受辛亥革命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三以“精神”为题,通过孙中山遗言、徐锡麟、秋瑾及林觉民的绝笔信史料为载体追问辛亥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围绕本次研讨课,历史教研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高度赞扬了季老师精妙出色的教学设计、明确的问题指向、丰富的教学情境、精挑细选的史料、润物无声的核心素养渗透。在辛亥革命的主题之下,既有高阶思维的引领,又有具体知识的细化,既有师生对话,又有生生对话、生本对话。
活动最后,潘建荣校长予以极高评价:季老师的研讨课非常精彩,历史味道很浓,课堂大开大合、气象万千,跌宕起伏。学研课堂的内涵是阅读引发思考,思考引领对话,而该课就是学研课堂该有的样子。
一堂好课,学生会受益良多。此次研讨课,季老师为大家诠释了什么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好的学研课堂, 以此为契机,历史教研组也将继续探讨,为我校培养学生自学学问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提升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