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淙斌
我校1954年初中毕业。1939年10月14日出生于上海,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
1962年符淙斌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
符淙斌长期从事气候和全球变化研究,是最早参与国际全球变化科学领域开拓工作的中国学者之一。
人物经历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瑞典哥德堡大学名誉博士。
1981—1983年和1990—l991在美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任客座研究员 [1] 。曾先后担任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和“北方干旱化和人类适应”首席科学家。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首次提出用沿赤道海温廓线划分厄尔尼诺的思想和方法,被国外称为“符DF廓线”;
系统研究了气候变化和气候突变,发现20世纪20年代南亚季风的突然增强与全球迅速增暖是同步发生的;
应用模拟研究发现大范围植被覆盖状况变化可对区域气候乃至季风环流产生明显影响;
他领导建立的区域环境系统模式(RIEMS)研究,被国际上誉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一个范例;
发表学术论文l30余篇,其中SCI论文和其它国际刊物上的论文30余篇,SCI引用300余次,CSCD引用400余次,著译编书6本。
获奖记录
曾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二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共4项。作为第一完成人,其成果“东亚季风气候-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社会任职
“气候变化”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
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
并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科学委员会和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CCL)等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国际科学联盟(ICSU)执行委员、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人物评价
符淙斌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季风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气候突变及其对全球增暖的响应和区域气候模拟等前沿领域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