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教育 智慧成长
——甘为云间教育追梦人
上海市松江一中 沈志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上海市松江一中的沈志辉。
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云间教育 智慧成长——甘为云间教育追梦人”。
很巧,题目里的“智慧”和我的名字“志辉”谐音。因为,志辉一直在云间教育润泽下成长,志辉在云间教育熏陶下一路走向智慧。
我,生在松江、长在松江,多年云间教育的润泽,使我养成了踏实进取的求学观,也点燃了学高为师的园丁梦。97年松江一中毕业后顺利考入华东师大,临毕业,当班里约半数同学选择高薪外企就业时,我毅然选择了回母校做一名物理教师。
记得在母校,曾有不少人问我:干嘛学物理,多难!干嘛教物理,多累!
说心里话,“不难、不累”肯定是骗人的,但物理有趣、有用、有魅力却是真实的。学物理、教物理,是一种幸福,一种担当,却是我最真实的体验。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二段难忘而幸福的经历。
在学校、在学生群里,我还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叫“辉哥”。这个昵称,表达的是每届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认同,更是对物理课堂的认同。记得在《形变与弹力》课上,身材高大的体委自告奋勇上台体验健身器械,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没能如愿拉开。如何从遗憾的生成过渡到惊喜的收获?我,是这么做的。我语重心长地说道:“感谢体委的努力尝试,但拉弹簧的经历告诉我们,身体素质还需锻炼。”看着学生若有所悟的样子,我借机也进行了演示,一连拉了五个,学生们都惊呆了,我估计惊讶的是“小身材却大能量”。借着这份好奇,我分享了我从一名瘦小个到华师大健美协会会长的奇迹,勉励同学们只要每天坚持锻炼,也可以像我一样拉出‘生命的精彩’。这个时候,自发的掌声响起…类似的小插曲不胜枚举,在体验小弹簧时,有同学因用力过猛造成弹簧不能复原,看着学生尴尬的窘境,我宽慰到:你有什么新发现吗?在接下来对话中学生既理解了形变有弹性和范性之分,又对拉弹簧有了更深的感悟:那就是张弛有度,拉出生命的精彩,不做拉过头的弹簧。
这些课堂体验,丰富了每届学生学习的经历,也坚定了我分享物理的热忱,更奠定了我研究学科德育的基础。每当毕业典礼上,依依不舍的同学紧紧地围住我,昵称我为“辉哥”时,心里别提有多幸福。原来追梦的幸福就是让更多的孩子喜欢物理、爱上课堂。
去年10月,市基地导师打来电话,希望由我主持完成第二届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说实话,当时的我既欣喜又惶恐,欣喜的是导师信任,欣喜的是市基地对松江教师队伍的肯定,欣喜的是成果奖是教育领域由政府设立的最高级别奖励;惶恐的是在半个月内把五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凝练成成果,惶恐的是第二届更加注重质量第一,宁缺勿滥,2/3将被淘汰,惶恐的是可能付出十分的努力但却毫无希望。
怎么办?我告诉自己:尽力而为,不求结果会如何,但求过程真历练。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因为几乎是零起步,我都曾有过放弃的念头,甚至有时希望错过了截止时间。但这都是一瞬间的念头,更多的时候是再坚持一下、再努力一把。就这样,多少个深夜,学习、思考、梳理、探讨、提炼、推翻、重构、再构,一次又一次、一轮又一轮,忙到凌晨,晚睡早起,没有双休日;要知道当时还要出色的完成毕业班教学、年级组和学校行政事宜,更要每二周前往市基地学习培训,那段时间几乎已顾不上家里即将面临初三的大宝和刚出生不久的二宝了…尽管如此,家人还是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全力的支持。这些日子里,诸多的辛苦、充实,常人难于言表,诸多的愧疚、自责,只能深埋心底。完成最终申报时,整个人消瘦了近10斤。
令人欣喜的是从申报到入围再到答辩,在教育局、教育学院、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在团队老师默契配合下,我们一路过关斩将,所申报的《高中物理学科德育元素开掘与教育实践》最终荣获上海市特等奖、国家二等奖。
这份欣喜和幸福得益于团队的不懈坚持,,得益于母校和美奋进的人文氛围,得益于云间教育的肥沃土壤。原来追梦的幸福就在于坚持不懈,就在于齐心协力,与团队共发展……
各位前辈,各位同仁,我们将立足云间教育,坚持教育梦想,坚守精彩课堂,为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新松江,为推动“G60科创走廊”建设,积极储备和培育优秀人才、创新人才!
最后:祝愿老师们节日快乐,祝愿云间教育人才辈出,祝愿大美松江精彩无限。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