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高一年级全体同学聆听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田松青副总编为我们带来的传统文化讲座《繁简相宜——从繁体字到简体字》。讲座后的现场互动环节,高一4班孙磊、李君同学,高一1班周岩同学分别和田教授进行了现场问答,并获得由主办方赠送的精美书籍。
讲座伊始,田教授让在座的同学辨认了100多个繁体字。大家发现80%左右的繁体字基本都认识,因为繁体字和简化字有很多共通之处。有人认为,繁体字具有古代文化而简体字没有,所以曾有提议取消简化字恢复繁体字。根据田教授的解释,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在于: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以上的写法,笔画少的是简体字,笔画多的繁体字。在古代,繁体字和简体字是同时存在的,甚至有些简体字出现在繁体字之前。
田教授告诉大家,其实现用的简化字并不是简体字,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简化研究,从1956年开始正式使用的。简化的方法有许多,有的是由个体偏旁部首的简化类推到整个字的简化;最主要的简化方法是草书楷化,就是将古人的笔画简单的草书写规整;一部分改为形声字或会意字;一部分用同音假借;被诟病最多的是符号代用,因为它篡改了字原来的意义;或者就是直接采用古字,在古代就有同一个字有两种写法,比较简单的写法可以直接使用。
连古人都会使用简体字来减少麻烦,可见汉字的简化是刚需。秦始皇让我们的汉字简化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统一六国后要求统一字体,之后就有了结构固定、笔画固定、规格划一的小篆。小篆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汉字的数量,消灭了俗体字和异体字,但是小篆不具有实用性,它虽然长的很好看,但是不便于书写。而后就有了隶书,隶书基本上就是把小篆的弯弯的笔画拉直,从而达到便于书写的目的。
所以简化字不仅有古典内涵,而且便于人们书写。同时它还是最绿色环保的文字,因为同样的内容用不同语言来翻译,汉字所用的纸张是最少的。不过也有同学提出我们不应该忘记繁体字,目前我们了解繁体字的主要途径只能通过一些字幕,各个学校也没有开展学习繁体字的课程,很担忧在几十年以后繁体字会消亡。教授也对此做出了回应,提出我们可以学习繁体字、看繁体字书籍,但使用简体字书写,大家认为这一想法不仅保留了繁体字,而且便于人们日常的书写运用。希望在几年以后,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推行实现这一想法,让更多的繁体字被人们所了解,这样也可以消除一些人对简化字的偏见。
这次讲座非常有意义,不仅纠正了同学们对简化字的误解,而且让同学们学习到了很多有关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文化常识。大家听了讲座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想法,希望这类的讲座能更多一些,来帮助我们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