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主动对接上海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和教学研究,统筹高中各校教育资源,促进高中特色学科发展,推进高中教学联盟建设,实现凝聚力量,分享经验,破解难题,区域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松江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及松江区教育督导办公室于9月21日至9月25日,以“关注高考改革,加强课改研究,推动区域联动”为主题,对松江一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工作调研。调研组深入到教研组和班级通过座谈、访谈、听课、问卷调查等形式,就学校发展、课程与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十二个方面的情况作了全面深入的摸底考察。9月25日,陆娟娟副书记深入一中,认真听取调研组的调研反馈和学校工作汇报,并从“三严三实”的高度要求学校认真听取调研组的意见,切实转变作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做好发展与创新的大文章。
经过对反馈意见的认真梳理,得出以下具有共性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表现
1、教研制度落实不够,教学研究氛围不浓。表现为语文组备课组内部交流充分但内部相互听课不足,三年期间,区级公开课比较多但校级公开课比较少;数学组使用学案教学,但关于教学起点的研讨不足,有些班级的教学起点的把握并不是很准确;生物组主题式教研活动开展不够等等。
2、学科优势和特色尚未形成,学科建设有待提升。就语文学科而言,优质课、精品课数量不足,问卷显示42%的学生提问非常少,16%的学生从不提问,56%的学生课堂当中的思维状态处于一般或不活跃状态。数学组就学案导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学案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减少重复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政治学科课前3分钟演讲的传统特色被弱化等等。
3、青年教师有一定潜力,但未来学科领军人物尚未呈现。学校青年教师数量占比较大,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有一定的数量,师徒结对带教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校近年来培养了一些学科教学领军人物,但是还没有形成群体,数量还比较少。
4、关注课程建设不够,学校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各教研组的教学参考资料比较充分,但供教师对照研究的全国各地学科教材非常欠缺;部分学科教师配备紧缺,他们的课时很满,工作量很大没有时间进行教科研;物理实验室DIS实验器材损坏严重,器材可使用率低;创新实验室及课程开发缺少人力资源支持,辐射作用不大。
5、顶层设计体现不足,引领发展的项目有待确立。学校应能够整体设计学科发展规划,如像申办示范性高中那样以学案为抓手形成课堂教学努力的愿景,通过任务驱动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包括关注思维品质,关注学生问题,关注教学方式的转变,做人做事,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努力的方向和共同的愿景。
6、区外的交流不足,需要促进开放办学。近年来与区外兄弟学校的交流甚少,专家、名师进校为学生上课也是非常少有。特别是对于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的最新动态信息闭塞,缺乏引领。
二、问题的整改计划及实施
(一)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打造强势学科
1、探索学科课程的模块化统整,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选择性需求。积极探索分层、走班教学,有效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注重学科(跨学科)拓展型课程的优化与开发,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学科素养拓展的需求。
2、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基于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的要求,立足学校办学传统与既有基础,依托语文学科为中心载体,联合历史、地理、艺术、德育等学科领域,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创建方案》已获市教委批准,目前正在推进中。
3、关注内涵提升,强化学科建设。我们将把这次教学工作调研的诊断反馈进行认真梳理,客观分析各学科组优势和短板,在此基础上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同时借力区内外的学校联盟,通过学科组结对共建打造1~2门强势学科,使相对弱势的学科也有实质性的提升。
4、建立蹲点制度,注重分类指导。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干部联系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校级领导蹲点学科组的要求,校级干部深入教研组,参加学科教研组活动,保证教研组活动有效开展,指导学科组建设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注重分类指导,指向未来发展。引导教师以专业发展为本,分层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并及时跟进、评价、指导发展规划的落实。以人文关怀激发教师不断追求、不断改进、不断成长。
2、立足校本研修,提升教学能力。聚焦教与学形成教学研究的制度和文化,教学研究中要抓住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突出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及结果的审视和分析,倡导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动、思维碰撞,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例如依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通过深层磨课、同课异构等,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技能。
3、构建专业共同体,形成研究文化。以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工作室等为基本形式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既要重视学科教师的专业合作,倡导跨学科、跨学校教师的专业合作。共同体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需破解的突出问题确立研究方向,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研究,用研究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研究的方法寻找对策,用研究的结果改进工作。
4、关注需求,提升校本培训针对性。除了关于专业精神,专业修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化校本培训外,针对学校实际与教师专业短板的发展需求,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培训。如关于课程领导力、课程资源整合与课程研发能力。数字化技术应用等等。学校“一师一专长”项目,鼓励教师不仅要上好一门学科专业课,还需掌握至少一门(鼓励跨学科)拓展课的专业技能,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
(三)注重科学管理,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以学风建设为基础,以有效课堂为重点,以培优补缺为辅助,以质量监控为保证,细化、内化教学常规,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向科学管理要质量。
1、注重学风建设,营造治学氛围。外部环境上深入推进“抓学风,促发展”专项整治工作,以抓习惯为重点,培育良好的学习规范。内部激发上优化德育品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例如打造“红五月科技创新节”,侧重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创新素养,激趣,挖潜,营造求真求实的治学氛围;打造“金十月柚子文化节”,侧重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2、立足有效课堂,规范常规管理。也就是在课堂五环节上做真功夫。认真备课,在“精”字上下功夫,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认真上课,在“实”字上下功夫,注重教学过程的实效性;认真设计和批改作业,在“细”字上下功夫,重视课后反馈订正的有效性;认真做好课外辅导和答疑,在“勤”字上下功夫,突出对学生分层的指导性。认真落实评价环节,在“激”字上下功夫,强调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3、开展培优补缺,满足学习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倡导课堂分层教学探索,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的教学策略。健全培优补缺制度,开展分类指导,为学困生提供学业帮助,最大程度降低分化现象(托高底部)。对学有潜力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与资源,满足该部分学生个性化学习成长需求(成就尖端)。
4、强化质量意识,完善评价体系。形成组内、校内、跨校听课制度;建立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建立常态课堂教学情况调研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科检测与分析制度等等。依托信息化平台,完善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关注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四)开门办学,联盟共进携手发展
1、依托区内高中联盟,在共享中求发展。为学生争取更多区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使学校优质教师唱响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成就一批名师;在参与资源库建设、项目合作等过程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一举多赢)
2、牵手优质高中学校,在学习中求发展。借助双名工程、卓越校长工程等搭建的资源平台,主动牵手上海市优质高中,如与奉贤中学达成初步意向,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教研组结对活动。形成带教制度,期望能带出一支名师队伍,带强一批强势学科。
3、跻身同质高中联盟,在共赢中求发展。日前与朱家角中学、上海天山中学、金山张堰中学等五所学校签订联盟协议,联盟成员将就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设置、课堂改革、命题研究、校本作业研发等方面共研、共建、共享,以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该联盟将于10月在我校举行启动仪式。
4、争取大学项目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如基于创新实验室开发创新素养课程,意向与华师大就生物创新实验室进行项目合作,共同研发校本课程,满足具有科学兴趣和创新潜质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发展的平台。
5、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在开放中求发展。学校只有融入社会、多方合作、一体发展,才能整合到最广泛的教育和社会资源。进一步探索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加大家委会在学校发展中的参与度。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力量和社会资源,实现社区资源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