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一中历史组现有教师6人,党员3人,研究生学历3人,大学本科学历3人,平均年龄38岁。其中女性4名,占总人数的66.66%,作为历史组的半边天,她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业务水平精湛,在广大师生中有着良好口碑。历史教研组根据本校“为每一位学生成材打好基础;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加强教研组自身建设,以促进师生发展为目的,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加强三类课程教学改革和教科研活动为推动力,重点加强我组教师师德和师能两方面的建设,提高我们组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形成一个和谐、向上、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团队。历史组教师历来重视学习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将教育教学工作与松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工作中不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形成了扎实肯干,攻坚克难,和美奋进,蓬勃向上的生动局面。
一、 以“强师兴教”为指导,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为整体提升我组历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历史组的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如市教研室组织的“二期课改新教材培训”,“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者培训”,“全国中学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区“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华师大中学历史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历史组6位教师共参加了区级以上各类培训20人次。
实践证明,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是用书籍筑起来的,因此,历史组积极组织各种学科杂志的阅读,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问题》等。在工作中全体历史组教师努力拓宽学习渠道,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业务培训,走近学者,与同行研讨,和学生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
历史组全体教师始终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改的精神,经常性组织教研组交流学习活动,内容为:学科专业知识、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两纲、说课评课、备课心得、重点难点、学科前沿等内容。在学习中,每位教师认真领会钻研、讨论,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看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交流、讨论,开拓了视野、思路,也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课改新理念的理解。全体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学院举办的历史研修班学习;刘尚芬老师参加了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的上海市教教研室举办的中学教师(历史学科)培训者研修班学习,并于2011年6月被评为优秀学员;沈伟娟、王瑷辉、包卫也参加了上海市教教研室举办的中学教师(历史学科)培训者研修班学习。这使我们的认识、理念、专业素养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 以“忠诚党的事业”为目标,勇挑重担,取得实绩
历史教研组在教学效果上,成绩优异,历年高考成绩均分都超区重点中学均分便是明证。2006年历史高考均分为117.86分,在全市排名38名,超上海市区重点中学的均分线,2007年高考成绩均分109分,超市均分13.87分。在学生成绩的背后是历史组教师辛勤汗水的付出。老师们的努力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肯定,刘尚芬老师先后获得 “大江园丁奖”和松江区“园丁奖”,沈伟娟老师获松江区“中国人寿杯”园丁奖,王志文老师获“区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包卫老师获“松江区十佳青年教师”称号等。包卫老师还被推荐参加了上海市第二届 “优青培养项目”。
历史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在认真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也积极承担学校的德育工作。多位历史教师所带班级被评为“松江区先进班级”,“松江一中先进班级”和“松江一中行为规范示范班”,“优秀团支部”和“优秀义工团队”等,多人被学校评为 “优秀班主任”。同时,历史教研组结合历史特色,展开育人教育。为了将历史教研组的活动开展的富有特色,我们尝试先后开展了两个特色活动。第一,组织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沈伟娟老师积极辅导并带领高二部分学生参加中学生报主办的“中小学生建党90 周年知识竞赛”。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和兴趣,为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反映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审视,不但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党史教育,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第二,为配合高二的社会实践活动“南京之行”,发挥学科优势,高三历史老师积极鼓励、指导高三历史班同学做好“历史小教师进课堂”的各方面准备工作,此次活动在历时近一个月的酝酿和充分准备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信心。历史班的同学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收获成功的喜悦。第三,组织了高三历史班的全体学生远赴浙江余姚进行了学科拓展实践活动。这次的活动作为学生拓展视野,增长知识,与实际生产活动相联系的课堂延伸,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
组内成员都勇挑重担(高三教学、班主任工作、新疆班教学等),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各种教工政治学习、各项沙龙、,“一日捐”等各类爱心活动等等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组内教师关系融洽、关心他人,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全组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常与学生沟通交流,辅导,特别是高三老师,牺牲每天的午休时间辅导学生。
应该说,我们历史组是一个团结向上,具有战斗力的集体,作为一个只有五个人的团队,全体教师聚焦课堂,关注教改动态,不断探索切实有效教学方法,用新的理念打造新的课堂,用新的思想塑造新的自我,努力提高教学实效,从而使学生开拓视野、培育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树立人类多元文明,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以“面向未来”为抓手,开拓创新,形成特色
1、 勇于教学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全组同志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认面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在业务追求和课堂教学研究上,我们学科组是踏实而执著的。我们组将课改理念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本,从教学的五个环节入手,尝试基于史料的学案教学,我们扎扎实实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历史学科对学习者的终极人生关怀与学校提出的为每一位学生的成材打好基础结合起来。教研探讨已经不仅限于每周一、三下午的制度层面,而是已经深入到了随时、随地。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科研成果呈明显上升趋势。
王瑷珲老师的《美国独立战争教学设计》一文发表在“松江区二期课改专题网”,刘尚芬老师的《多元智能整和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松江一中第三届教育论文大赛荣获一等奖,并在《松江教育》上发表,论文《新时期如何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在《松江一中校报》发表,《感真知,激真情,化实效——“两纲”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浅谈》获松江区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在松江《课堂教学研究》(2007年第四期)上发表并被到松江区教育学会主办的《学海拾贝—优秀教育论文集》收录;包卫老师的《史料教学:从手段到目的》在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问题》上发表,并有多篇论文在学校的《科研园地》上发表,不一一列举。
3、 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
在常规的历史教学手段之上,历史教研组勇于拼搏,敢于创新,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教研组认真开展校本研究,在学案教学基础上尝试开发更多历史素材,并特别尝试运用历史地图开展有效教学,运用松江本土历史、场馆资源作为历史教学的其他手段。
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学生社团活动中,历史组教师热心参与,积极探索,取得了新经验。在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面,先后指导过“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庙前街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两个课题,对于学生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的表述等均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学生感言获益良多。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方面,包卫老师指导的“望曦史学社”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开设学术讲座、不定期举办如“历史故事演讲比赛”、“历史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正在成为校内有相当影响力的学生社团,松江一中校园网上经常有史学社活动的报道,“望曦讲坛”这个品牌,也已成为一中师生的共识。
历史教研组早已是“松江一中特色教研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组老师的努力,特别是女教师的辛勤劳动。现在,建立在不断学习、锐意探索、勇于实践,争创佳绩基础上的历史组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特色!和美奋进、充满活力的历史组老师们正满怀信心,满怀憧憬地继续努力,把历史组建设成更高一级的“巾帼文明示范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