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松江博物馆承办的“2014年寻访文化之根征文比赛”中,我校有7位同学荣获高中组各级奖项。其中顾佳雯获一等奖,朱思怡、沈馨瑶获二等奖,陈亓、严碧云、王诗怡、张祎玮获三等奖。张嘉悦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奖。松江一中获得优秀组织奖。特此祝贺。
以下附本次征文一等奖作品:
游天马山 奠三高士
松江一中 高一(4)班 顾佳雯
天马山一日游似乎已经过去数日了,时间也如白驹过隙,让记忆慢慢消失不见。
但……
经过不算累人的爬山旅途后,终于到了“三高士”墓。虽然导游给我们留下了悬念,让我们好奇了一路的“三高士”墓也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听着眼前为我们讲解的导游姐姐,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幅令人心向往之的情景——
三高士,是世人对元末明初文人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的雅称。三位士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一有空闲时间便吟诗作对,对酒当歌,快哉此人生!人生得一知己已实属不易,何况二三知己!人生足矣!联想到三位三位雅人在明月下吟咏,月光映在酒面上,被微风拂起一片片涟漪,再有琴声配乐,好一派雅事,想来就让人心驰神往。心中的敬意也油然而生,三位雅士能在松江入土,实在为上海之根的松江锦上添花不少。
这三人都在元末当过官,但因看不惯官场腐败,纷纷辞官隐居于山中。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多次请他们出山,他们不为所动。杨维桢曾作《老客妇谣》坚辞,以示对朱明王朝杀功臣、兴文字狱之抗议。他们在这里以文会友,著书作画,高风亮节为后人所仰慕。明朝万历年间,华亭知县陈秉浩为他们修了墓,并立“三高士碑”。清道光时代华亭诗人唐天泰的一首《三高士墓》,吟出了这一清雅淡泊,远离俗世的君子之节:
寂寂干山麓,萧萧高士坟。
清风吹绿竹,峻节媲三君。
沿西侧亭廊沿阶而上,首先进入视野的是“看剑亭”,包括两侧由钱汉东题写的楹联“干氏千年居此山,题诗给事最幽闲”。沿回廊向前,依次可见卧松亭、听笛亭。一直走下阶梯,印在平台上一侧,九幅青花瓷板画呈现在眼前:《铁崖读书图》、《文章巨公图》、《应奎文会图》、《高士唱和图》、《游历峰泖图》、《桃李芬芳图》、《铁笛道人图》、《干山求剑图》和《思故返乡图》。图讲述了三高士来到松江进行文化活动的起源和动人故事,写出了这些人与松江这片土地的二三事。图文并茂,妙哉,妙哉!“三高士墓”石碑东侧不远处,结构简洁庄重、匾额为“文缘坊”的石牌坊伫立在山间小道上,“高士遗韵诗文三泖皆风采,名硕启后书画九峰尽鸿儒”、“才以气雄高言已成啸虎之风,品由心定翰墨也润涌山之浪”两幅楹联映入眼帘,那潇洒的笔墨似乎也暗含着对三高士的崇敬之情!
最后,自然是来到名胜——护珠塔。塔身倾斜6°51′52″,已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的斜度,有“上海比萨”之美称,对此,自豪感油然而生。
天马山远没有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气势恢宏,但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雅人们的添花,一踏进这片土地就让人心旷神怡,向往之!不仅为它的景色所折服,更为它的存在而自豪!
三高士——高学识,高品节,高雅致。此仅为个人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