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3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专题网站 > 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 > 2011-2012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创建 > 第二部分:特色指标 > 3 >> 正文
百年名校“文化立校”根深叶茂 传承创新“素质育人”繁花似锦
更新时间:2012/4/18  作者:信息中心 站长  阅读:5987次  
百年名校“文化立校”根深叶茂 传承创新“素质育人”繁花似锦
 
“和美奋进”:静心读潜心修的学苑
——写在上海市松江一中成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际
感怀篇
松江教育的奇葩
俞富章
  松江,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教育昌盛。
  松江一中,是绽放在松江浓厚的文化底蕴的土壤、优良的教育传统的大树上的一朵奇葩。再过2年,松江一中便迎来建校一百十年的大喜。如今,松江一中正式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这既是百年名校经典的光荣,更是漫漫教育旅途的丰碑。
  松江一中取得这样的办学佳绩,是教育文化长期浸润的结果,也是百年办学兢兢业业的结晶,更是代代松江一中人搏击进取的收获。因此,这种殊荣,不仅是对学校办学水平的充分肯定,而且也是学校未来充满希望的理想标志。
  教育大树茂盛来源于深厚的根基。百年名校“文化立校”根深叶茂,传承创新“素质育人”繁花似锦,松江一中倡导的“和美奋进”的校园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根基。
  我多次来到松江一中,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这里是静心读潜心修的学苑,是读书人的乐园。无论是富有特色的校舍,还是闪烁文化的设施,无论是绿树成荫的环境,还是充满生机的教学,都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有树儿的芳香,有鸟儿的欢唱,还有鱼儿的腾跃;这里,更有书声的琅琅,琴声的袅袅,欢声的飘荡……学生在这里长大成才;教师在这里发展成器;学校在这里出色成就。
  今天,当松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当松江的文化教育进步百步穿杨,当松江的市民百姓对优质教育翘首以盼,松江一中站在新的起点,更有发展的空间。跻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行列,为松江一中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百十年的积淀为学校腾飞创造了更大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朵奇葩,将在松江肥沃的土地上,在众人的浇灌下,将盛开得更加灿烂。我们期待松江一中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委员会书记)
镜头中的美
经典诵读:书声琅琅 书迹款款
  走进松江一中的校园,犹如进入了一个静心读潜心修的学苑。这里,书声琅琅,读之雅让人迷恋;书迹款款,书之怡让人向往;书章篇篇,育之勤让人敬佩。
  经典诵读,松江一中的“清音”与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的“鼓乐”共鸣,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欢唱”合奏,弹拨出悦耳的心弦,展现出读书人的情景与情怀。
  经典诵读融入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多了一份文化清泉式的品位。作春联、写春联、贴春联、品春联、诵春联已成为学校闹元宵的传统节目。各班的书法高手在元宵佳节当天聚集在校园主干道上,现场书写春联。铺纸、磨墨、挥毫……围观的同学指点、品评、赞叹、模仿…… 松江区诗词与楹联协会的十余位专家有感于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欣然提笔泼墨寄语新年;游园会里的“诗词的饕餮盛宴”、“谜样元宵”等每一个项目都让大家流连忘返。中秋佳节,师生同台吟咏诗赋,演绎着古往今来那些名家名篇的中秋情结。如今,似乎年味越来越淡了,但学校的年味很浓,经典诵读的“溪水”流淌民俗节庆活动的“长河”,飞溅起文化的“浪花”,学生沉浸其中,触摸传统,沐浴着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因此,学校“中华传统民俗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获2010年上海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最佳提名奖”。
  经典诵读渗透校园文化活动,多了一份优雅书卷气的内涵。“五月春光五月花,诗潮涌进百姓家”的吟诗会成为学校每年红五月科普·艺术节中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吟诗会以家庭为单位,学生与家长同台吟诵经典诗文,声情并茂,其乐融融,家长的参与率和吟诵质量也逐年提高。
  经典诵读洒向校园读书节,多了一份厚重经典式的分量。每年暑期的校园读书节,“我所喜爱的一本书”书目推荐、读书征文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师生纷纷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化为文字,情感的音符在文字中流淌,让读书成为习惯,用琅琅书声装点校园,“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已蔚然成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走近经典,亲近经典,弘扬经典,佳绩频传。在第四、五届上海市高中名校读书节中,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共有14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2011年5月学校被评为“书香校园”。
  同样,在庆祝教师节、欢庆国庆、迎新联欢等活动中,通过师生同台演出、书法展览、班级诗集展示等形式,也显示了经典诵读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松江是上海之根,文化底蕴深厚。上海市松江一中前身是松江府中学堂,有着百余年历史积淀。
  多年来,学校以“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的“双为”理念与“和美奋进”的学校文化相得益彰,和美治校、和美明德、和美益智、和美健体;科学奋进、智慧奋进、持续奋进、共同奋进;和衷共济,内和外顺,营造出和谐的学校氛围,展现出“文化立校”的特色。
  学校以学生自主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以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四自教育”探索取得成效:学校多元开放德育大平台的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的完善,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形成,学生审美情趣,个性发展和健康身心培养途径的实践,体现了“双为”的办学思想,丰富了“和美奋进”的内涵,呈现出“素质育人”的特色。
  “和美奋进”,这里风景独好。
景观与寓意:校园文化的面貌和内涵

  “和美奋进”是松江一中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也是校园文化的主格调,更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
  鸟语花香 布局雅致
  一踏进校园,你就会被绿树环绕、风景独特的校貌所吸引。桂树飘香,亭阁风情、池塘鱼跃…给人以一种宁静、舒畅和惬意的感觉。校园内的“一中赋”点明了校园文化的主要内涵,即:通衢居中,南北畅达,名曰“放飞”,寄寓育才之理想。“放歌”环路,绕园一匝,载欣载喜,希冀人生之欢畅。复有东西走向五道,或平直,或蜿蜒,由北而南次第而名之,曰“和风”、“和雨”、“和同”、“和济”、“和美”;风雨同济美,唯和谐是望。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展现在面前。
  设施更新 创设条件
  为开设新疆部,学校对逸夫楼(原信息楼)进行了改造。将原楼内计算机房、语音教室、电视台、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分别迁往综合楼、物理实验楼、生化实验楼和高一教学楼内,同时新建了学生阅览室。逸夫楼改造成能满足308人吃住需求、功能齐全的新疆部生活楼。同时完成了四周绿化、运动设施、技防等配套建设。学校对操场布局做了调整,尽量挖潜新增了三个半片篮球场,使学生活动场地有所扩大。校园电视台得到改造,建设了一个固定的演播室,有了录制节目的地方。新建了一个电子阅览室,配备了44台电脑,提供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和制作电脑作品。建立了一个自动录播教室,为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多种文化 风韵独特
  同时,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进行了探索:——培育充满活力的活动文化。坚持办好主题鲜明的科普艺术节、读书节、师生联欢、体育运动会等大型传统活动,不断丰富民俗节庆活动内涵,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积极支持教工社团活动,让校园生活更加充实、鲜活。——塑造文明高尚的行为文化。坚持抓好“文明单位”、“文明组室”、“温馨教室”的创建活动,倡导尊重、激励、关爱,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努力使校园成为一个和谐、进取、充满活力的生活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大力巩固学校行为规范示范校的成果。——建设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坚持学生晨扫、值周班和专业保洁相结合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力求做到“整体一致、局部雅致、细部精致”,校园得到绿化、净化、美化。创建富有教育及审美价值的墙壁、楼道、绿地文化。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文化。坚持中心组学习、教研组学习常规化。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连续举办了三届校园读书节,组建教研组长读书会、英语美文欣赏读书社、数学史话读书社、五味子读书社、科普?家庭教育读书社、名作欣赏读书社、三人行读书社等。
  理念与目标:校园文化的属性和本义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育人,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是校园文化的反映和追求。
  以人为本 一脉相承
  学校的办学思想由创建之初的“以人为本”,到“以人为本、多元开发、和谐发展”,直至目前的“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是一个紧追时代脉搏的过程,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一个由概念到切近实际的过程,是全校师生员工学习不断深入、探索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的办学思想,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关注。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学校认真学习两个会议精神,进一步审视了“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的思想,对“学会做人”的有关内涵进行了适当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大方的人、大气的人、大写的人”的含义。
  双为思想与四自教育
  学校还进一步梳理、阐述了“和美奋进”的学校文化与“双为”办学思想及“四自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美”就是要和美治校,和美明德,和美益智,和美健体;就是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可见“和美”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而“双为”办学思想正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四自教育”既是松江一中优秀学校文化结出的硕果,同时又为深厚的学校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四自教育”的目标指向是育德、治事、向学、养性,实施途径是自育、自治、自学、自养,合乎全面、和谐、可持续的育人要求,这正是在“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
活动与实践:校园文化的深化与延伸

  校园文化的呈现是有载体的,丰富的文化活动就是载体;校园文化是可以延伸的,丰厚的校外资源就是源泉。
  从传播文化演绎文化
  每年纪念“一二·九”的系列活动是学校德育的特色课程,也是松江区德育精品项目,更是校园文化的传统,包括“一二·九”知识讲座,“重温历史”主题班会,“美丽的青春”演讲比赛,革命诗歌朗诵比赛等。12月9日当晚的火炬长跑开始前的会场上,学生铿锵有力地朗诵着自己创作的作品,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社团活动非常丰富,充满文化气息。有“辩论社”、“楹联社”、“话剧社”、“啄木鸟社”、“拙金篆刻社”、“DV社”和“根与芽”社团等。如“辩论社”,通过跨班、跨年级的实践比赛,大大激发了辩论队员的斗志,老师边点拨,边指导,使辩论社成员的辩论水平得以迅速提升。2011年5月10日,学校辩论社最佳辩手高二(7)班俞鑫同学作为辩论嘉宾被艺术人文频道《大声说》栏目组邀请并参与了节目的制作。这是继4月3日高二(7)班全体同学作为现场观众参与了该节目的录制之后,栏目组再次邀请学生参与节目,栏目编导对学生的现场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楹联社”的老师带领学生外出考察,尤其关注古老景点中对联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开阔视野,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校园文化地域文化
  松江独特悠久的地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延伸对象。高一学生根据居住地域、兴趣爱好、研究方向的不同自由组合考察实践小组,借助《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自行设计参观考察路线、对象。据初步统计,学生已自主参观考察了松江区博物馆、史量才故居、松江城市规划展示馆、程十发艺术馆、二陆文化遗址、方塔园、醉白池公园、上海影视乐园等四十余个单位,足迹遍布松江各个角落。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文化的深刻了解,也更加热爱这块养育了自己的土地。
感言
办学就是“办文化”
谭海岚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社会精神的财富。她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教育的影响不言而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折射;办学就是“办文化”。
  基于此,作为办学历史悠久的松江一中,文化的探寻和践行,一直是学校的追求。而“和美奋进”校园文化的提出和实践,不断将办学的文化提高到新的境界。我们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师生的观念中,并贯彻在实际行动中。
  近年来,我们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校园文化,宣传与校园文化相关的意识形态。充分利用好艺教楼、小剧场、演讲厅、和育厅等场地功能,以多种艺术形式弘扬我们的校园文化,利用各种庆祝活动感染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自己融入我们的校园文化中,成为校园文化中最亮丽的风景。
  我们构建校园文化,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他们建立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奠定一个意识形态的正确指导文本,使其成为一个爱国家爱乡土自立奋进的人。同时,也为我校建设的多元发展奠定和谐的氛围和人文基础,进而推动我们学校建设的多元发展。
  事实表明,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校园文化的感染就会增一分,文化立校的风景就会添一处。
  让我们在文化的长河里,用科学和艺术之舟,划向理想教育的彼岸。
(作者为上海市松江一中校长)
 
 
 

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自醒意识 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文化自觉

 

“四自教育”:素质育人的经典

上海市松江一中四自教育书写育人华章(概念篇)
 

“四自教育”研究形成系列


  《松江一中“四自教育”的实践研究》,是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实验项目。从2008年起,经过调查问卷、重新审视、反复研究、科学实践,“四自教育”日趋成熟,合乎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要求,合乎学生的发展实际,既继承了学校传统又赋予了时代内涵。
  “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看似自律性的要求,实际上是学校巨大的树人工程,就是要经过教育、培养和引导,使学生学会修养美德,善成功交往,融入社会;学会自主管理,善成就事情,增强能力;学会学习运用,优学习习惯,融会贯通;学会培养性情,优雅致生活,情趣盎然。
  学校实验项目分为《自育育德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自治治事”能力的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和《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自养养性的实践研究》等4个子课题和10多个相关课题进行研究。
  该项目以自下而上的实践提炼和自上而下的理论研究相结合,以教育教学实践促项目研究,以项目研究带动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目前,该实验项目研究基本完成。
  松江一中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学校以“四自教育”的实践研究为统领,从德育、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学校管理与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形成“四自教育”的行动策略和评价机制,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彰显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的办学理念。
  “四自教育”开拓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
  学校近来连续四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并先后获得市普教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市安全文明校园、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花园单位、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总结“四自教育”经验的文章《“四自教育”传薪火,“和美文化”展新颜》被收录在上海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新历程《破解难题,科学发展》一书中。
  “四自教育”,成为松江一中素质育人的经典。

传承发展:“四自教育”从过去走向未来


  “四自教育”传承了学校文化,适应了学生发展,与学校历史积淀相辉映,与“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

“四自”的由来与发展

  上世纪40年代,学校就有了“自信信道、自治治事、自育育人、自卫卫国”的育人要求。
  从2000年开始,学校就着手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创建工作。当时上海的二期课改正处于起步阶段,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新理念。为此,学校进行了“德美一体”的实践探索,确立了“寓德于美,以美养德,德立于中,美形于外,德美一体,和谐发展”的实验目标,努力打造德育的校本特色。具体途径是开展“六美”教育——激发憧憬,引导理想美;强化诚信,引导人品美;坚持规则,引导行为美;学会尊重,引导理性美;多元并重,引导个性美;以爱育爱,引导人性美。这一轮实验取得了可喜成果,学校被评为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创建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站在新的高度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并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的办学理念,同时确立了“四自教育”的实验课题,将过去“美育”的概念拓展为“养性”,进而启动了“自养养性”的实验探索。“养性”比“美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符合全面健康发展的育人理念。“自养养性”是对“德美一体”的继承与发展。

“四自”的完整表述

  近年来,学校根据国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四自”新的时代内涵,概括为“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
  “四自教育”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既明确了教育内容,即育德、治事、向学、养性,体现了“全面性”;又明确了教育方法,即自育、自治、自学、自养,突出了“自主性”。
  “四自教育”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和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指向明确:“四自教育”从概念走向具体


  “四自教育”,是以主体教育模式为主要形式,以校园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空间,以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以体验实践感悟为主要方法的教育。
  “四自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自己,核心是自主性, 重心在实践,具体阐述为:
  “自育育德”——使学生在开放、多元的德育大平台上主体性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德。开放、多元的德育平台是对以往传统德育的有益补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可以让学校、家庭、社会真正三位一体,体现出更为深刻的价值意义。
  “自治治事”——使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的自理、自律中学会合作与交往,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自理是自治治事的基础,合作是前提,自律是内在保障,表现为学生能自觉地组织和参与自我管理,保持清醒的责任感,规范有效地组织开展和参与自治治事的各个环节。
  “自学学问”——使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制订学习规划、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规划,是实现学生自学学问的重要途径;以“学案”为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
  “自养养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发展个人的兴趣特长和健康身心。“自养养性”从社会对人才需求转向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它在“四自教育”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养”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积淀,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的作用渗透于任何一个教育环节当中,其他“三自”都离不开这个基础。有了这个保障其它“三自”教育的落实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以人为本:“四自教育”从实践到认同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四自教育”成了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助推器。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自教育”实验项目的研究,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成为学校各项教育行政决策的指导思想,并对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主探究、交流沟通、合作体验,接受式学习有机结合,成为学科教学的方式和途径。师生在平等和民主的氛围中开展课堂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真正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有序互动。
  提升复合型教师的能力
  教师在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方面作出了战略性调整,淡化了施行教育的身份和地位,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得到加强,师生关系和谐、平等。教师对三维目标理解和设计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明显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主动性研修的需求进一步提高。
  学校办学质量稳定提高
  实验项目的研究,加快了学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进程,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创新型教师群体正在形成。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施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得以有效拓展,借助网络汲取信息和知识已成为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社会效应良好。
  学校办学质量稳定提高,办学特色日益彰显。近年来学校的高考升学率逐步提升,和去年比,本科升学率提升7个百分点,社会反响强烈;在艺术教育、体育活动、科技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更加和谐,群众满意度得到大力提升。
  实验的特色与创新
  本研究项目体现国家教育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明确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终身发展”的基础,为学校的深层次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空间。
  “四自教育”注重学生参与和个性体验,克服了以往学校德育中存在的泛化、虚化现象,初步解决了作业量大、学习效果差、厌学和心理压力大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言

“四自教育”的价值所在

谭海岚
  与其说,“四自教育”是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实验项目,倒不如说,是构建新时期育人体系的重要实践。
  “四自教育”的内容,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全面实施的“松江一中版”,是悠久性、厚重性、明晰性的“文化立校”的标志,是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育人的“素质育人”的指向。
  教育在于启人,从而使人进入到自觉、自悟、自力的境界。高中阶段,是人的成长极为重要的时期,“四自”的要求,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普遍要求,反映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同时,“四自教育”要旨在于全面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全面成长的客观需求,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践体验的磨砺途径,使“四自教育”从要求走向自觉。
  “四自教育”的全部价值就在于教育方针在学生身上的全面落实和兑现。
(作者为上海市松江一中校长)
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自醒意识 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文化自觉
自育育德:学会做人的磨砺
 
上海市松江一中四自教育书写育人华章(自育篇)
首办“校园柚子采摘节”与人性美

  又到柚子金黄时……
  “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每到暮秋时节,金黄色的柚子挂满枝头,扑鼻的柚香溢满校园。师生穿梭于柚子树间,仰望累累果实、感受丰收喜悦,整个校园都沉浸在欢乐祥和、诗意满怀的氛围里。
  2011年12月1日中午,首届“校园柚子采摘节”在放飞大道上隆重开幕,谭海岚校长、罗明书记等四位校领导全程参与了启动仪式,全校师生共同见证了这个不寻常的午后。
  柚子成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关爱生命、珍惜万物,以喜悦之心、感恩之心、诗意之心、艺术之心去发现美、体验美,感受自然的美、科学的美、生活的美和人性的美。“我们‘柚子三人行’小组研究阳光、水分、矿质离子以及柚子树品种对校园柚子挂果率的影响……”《校园柚子树挂果率与生长环境间关系的调查研究》小组的张珏同学将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与大家分享,并呼吁更多的同学加入他们的研究;“漫步校园,无邪的风,与花香一起纷飞。校园的柚子尚未成熟,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虽然青涩却回味无穷,期待着每一天的蜕变……”刘启璇、徐嘉园联袂为大家带来特为校园柚子节创作的诗歌《校园的柚子熟了》;“现代医学证明,柚子确有丰富的挥发油、柚皮甙、维生素和类胰岛素等药用成分”,生物教研组杜秀锦老师简单介绍了柚子茶的制作和使用禁忌。“十、九、八……三、二、一”,在全场师生的齐声呼喊下,校长室四位领导亲自摘下“2011年松江一中柚子首果”,“好事总成双”,两枚“首果”几乎同时应镰而坠;“我宣布:松江一中首届校园柚子采摘节现在开始”,伴随着谭校长庄重而不失欣喜的宣告声,全体同学奔赴各班柚子树下挥镰摘果、举手接柚,欢笑声、惊呼声响彻校园;“我们摘的柚子最大,肯定是‘柚子大王’”,“我班的这个柚子小的超可爱,板是‘柚子精灵’嘛”,主席台上“柚子大王”(最重)、“柚子王后”(次重)以及“柚子精灵”(最轻)称号的争夺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阴郁许久的天空透出了几缕阳光,初冬的校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12月2日中午各班同学再次齐聚放飞大道,各种用柚子制作的工艺品将进行展示、PK,争夺“最佳艺术造型奖”;全校师生亦将举杯品饮自己制作的柚子茶,柚香茶暖情切切,人和景祥乐融融。
  “明年的柚子什么时候熟啊?”
  一位高一同学的脸上写满快乐和期待……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就是育人教育,而育人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德是做人的根基,具有奠基的价值。高中生,正是学习学会做人的重要期。
  在松江一中“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的“四自教育”中,“自育育德”具有核心的地位,是学会做人的基础。
  自我教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自育育德”则是自我教育的核心所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传统的单向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已无法很好地解决时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显然,自我教育的能力已经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以“自育育德”为核心的自我教育重新成为引起学校关注和日益重视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
  “自育育德”,在松江一中有着自己深刻的诠释和丰富的实践。
“和美”校园文化:创设“自育育德”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松江一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尽可能的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这一理念,通过校园文化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的能力,落实办学目标。
  参与育人环境的建设,促进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
  人能改造环境,而环境也能育人。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又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校园环境优美,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到100%,学生护绿率达100%。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开展爱绿护绿活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召开主题团日活动;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拒吸第一支烟”签名活动;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组织开展环保征文比赛、黑板报宣传等活动。在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的同时,使其成为生动的活教材、活课堂。
  净化的校园是育人的最佳场所。学校坚持晨扫和校园保洁制度,每天早晨第一节课之前,全校学生都要进行10分钟的晨扫,覆盖教室、寝室及其它公共部位;每天有值周班进行校园内主干道、大楼间、操场等环境保洁,做到地面整洁、无垃圾。同时为了保证校园内卫生不留死角,学校还出台了《松江一中义工服务制度》,义工志愿服务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程序注册登记,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活动。目前校内学生义工主要负责公共部位的卫生维护,如各教学楼的楼梯、扶手、走廊、水房、厕所等。
  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班级文化是最直接影响学生、最容易产生教育作用的文化。
  无论是班级的黑板报,还是流动宣传版面,或是教室内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由学生自己设计布置,策划、排版。每一期都突出一个主题。各班都开展了班级公约的制定,班级公约是班级成员通过民主讨论,共同制订,最终给予全体成员更大的自由。学生自主参与制订班级的各类规章制度,使各班的每一次活动,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文化气息,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校本德育课程:拓展“自育育德”空间

  德育课程,是学生学会做人的蓝本。
  校本德育读本
  《德育读本》具有认知性德育课程的特点,既包含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原理与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等主要内容,又充分挖掘和提炼人文科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学校将学会做人的育人目标具体阐述为学做一个大方的人、大气的人、大写的人。“大方的人”应具有基本的公民素质、“大气的人”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大写的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学校依托“大方、大气、大写”的德育分层目标,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特征和生理心理特征,坚持以中学生成长与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为选取原则,精心设计德育读本的框架。读本的内容涉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爱家乡的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更有热点问题的探讨等。
  学生,既是《德育读本》的主要编写者,也是《德育读本》的积极使用者。
  成人成才规划课程
  学校通过开设“高中生成人成才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参与社会的实践生活中,积淀潜能,提升素质。该课程具有对学生人生理想、思想品德、职业意识的熏陶和感染的文化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实践着自育育德,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以个人发展规划为主题开设专题讲座。如高一新生军训期间,大学教授的专题报告《让年轻的航船驶向理想的彼岸》让学生明白做好个人发展规划的意义和价值,来自高校的同辈学长的《老生畅谈》谈如何谋划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著名的职业规划指导师的讲座《赢在起点,赢得未来》站在职业规划的高度给学生以人生发展的指导等。
  专题辅导讲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成人成才手册》的编制和试行。高一新生一入学,学校引导学生在入学伊始便思考和设计自身的品德提高和成人、成才预备计划,然后分别在小组、班级里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在《手册》中拟定各自的发展计划。
发挥学科功能:丰富“自育育德”渠道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应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增强德育意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有效落实德育目标,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整体精神生命不断发展完善的场所。
  强化师德建设,夯实学科育德的基础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落实学科育德的基础。首先,学科育德从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开始。深入教学研究,保证学科育德的落实。精心设计学科考察,延伸学科育德的触角。如地理学科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的赐予,领略中国地方文化,领略民族智慧,领悟生命之重要和精彩,先后到达陶都宜兴、秦山核电站、洋山深水港、佘山地震台等,直观、生动的两纲教育,最受欢迎的教育形式,受到了最佳的教育效果。
  加强课程建设,拓展学科育德的时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齐抓并进,拓宽课堂教学落实两纲的渠道。除了在基础型课程上扎实推进《两纲》教育的落实外,学校还积极开发凸显民族文化的学科拓展课,如:《合唱》、《朗读与欣赏》、《走近文化名人》、《走进红楼诗的世界》、《节庆文化》、《日常礼仪》、《旅游地理》、《松江文化名人》、《中国陶艺》等等课程。经过不断实践,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喜爱、成熟的校本课程。
利用社会资源:培养“自育育德”能力

  学校根据所处区域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自育育德”能力的目的。
  盘点现有珍宝,将资源显出来
  松江一中是一所创办于1904年的百年名校,校友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两院院士、知名学者、政界精英、行业楷模;学校处于素有“上海之根”美誉的松江老城区,本身就拥有大量历史文化资源;毗邻松江大学城、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名牌高校、知名企业林立;依托长三角区位优势,苏浙沪皖历史文化资源共享亦非常方便丰富。
  学校分别针对学校、松江区、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等的显性教育资源进行摸底统计,做到心中有数;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需求,盘点学科教学实践资源,做到心中有底;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图书、实地探查等方式展开调查研究,撰写出《我对松江知多少》、《学校在我心中》、《松江的雕塑》、《方塔园的建筑》等研究报告,使这些对自身学习成长有帮助的资源真正显现出来。
  设计主题活动,让资源跳出来
  学校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逐渐确立了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为主线,精选出“中山陵—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总统府”为主要景点,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现实思想,将伟人风范教育与学生理想目标,将祖国历史民族历史教育与学生人生价值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政治观点、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
  在发扬传统的同时,每年的主题和形式都会有所突破:2005年与日常课程结合,提出“感受南京·感知文化”的行动主题;2006年为配合“八荣八耻”教育,提出“你知荣明耻否?——让南京考察之行证明”的活动倡议;2007年正值“南京大屠杀”70周年,“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成为实践活动的主基调;2008年奥运之年,学校将“喜迎奥运·爱国荣校”作为行动主题;2009年学校自主编撰了《松江旅游介绍》宣传单、“你对松江知多少?”调查问卷等资料,将“宣传世博·报效桑梓”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2011年则以“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实践主题。
  学校在利用社会资源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育育德”能力的培养。一是自我策划,学会设计人生。二是自我管理,学会规范言行。三是自我评价,学会反思总结。四是学会合作分享。
感言
“自育育德”心路回归
谭海岚
  德性,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质。所谓育人即育德,也许高度概括了德性的重要和德育的地位。
  “自育育德”,在肯定德性的价值和德育的意义后,将培育的视野由“他育”转向“自育”,由“被接受”转向“主动汲取”,由“硬规定”转向“软着落”。同时,学校也从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出发,提供资源,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形成一个德育的“大磁场”。
  显然,“自育育德”,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更是能力论;还是一种知、行、效的统一。在今天,合格乃至优秀的高中生,不仅学业优异,而且德性高尚,应当在做人中,认知正确,行为得当,并且有能力获得这种人格上的完美。
  由此可说,“自育育德”,既是人心向善的心路回归,也是趋向未来的立足之本。
(作者为上海市松江一中校长)
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自醒意识 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文化自觉
 
自治治事:智慧成事的锻炼
上海市松江一中四自教育书写育人华章(自治篇)
镜头中的美
民意调查团
  在管理自己的基础上,为学校管理当参谋,出主意,松江一中的“自治治事”不断走上新的台阶。这里,有例为证。
  2010年10月,一个由普通学生经过自荐、选拔后产生的“松江一中学生民意调查团”成立,20名成员均非学生干部。“民调团”针对学生意见大、关注度高的宿舍区浴室洗澡水温较低的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部门咨询等方式进行取证和再调查,最终形成《住宿生活大调查》的研究报告。递交后得到学校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校长室接待“民调团”并听取汇报,采纳了报告中合理、可行部分,区教育局基建设备管理站经论证后批复203647元用于宿舍区浴室加热系统改善。2011年5月“民调团”形成《食堂伙食调查报告》,也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
  “民调团”,是一个学会自治的大平台,不仅反映了学生的愿望,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校长室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在第一时间给予答复和恰当解决的举措,让每位学生有机会参与自主管理,使学生加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加强了执行规范的自觉性,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做事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自理意识的缺失、自治能力的薄弱,以及参与管理的渠道不畅,使学生的自治治事能力处于“弱势”。另外,高中生将要成人,走向社会,自治能力是必备的。
  因此,松江一中在“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的“四自教育”中,把“自治治事”列入其中,有着着眼未来、着手眼前的前瞻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思路,旨在建立有效机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了解成事方式和途径。
  自治治事,顾名思义就是能自行做事、自行管理、自行修养自己的品行。“自治治事”就是使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的自理、自律中学会合作与交往,学会做事,关爱社会,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它是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全方位的自控要求,让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体验中,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进而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松江一中的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强,尤其是这几年我们已经从学生的表现上明显感觉到”,“东方绿舟”学生国防教育基地资深教官李鹏飞如是评价学生;
  “在一中的三年,我的儿子从一个心智很不成熟的孩子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人,这与老师的悉心培养、学校的整体氛围密不可分”,2010届毕业生周冰清的妈妈感慨万千。
  通过对部分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学校欣喜地发现:近几年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自治治事”的能力纵向和横向比较都有着较强的优势,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当然与扎扎实实开展“自治治事”的实践研究有很大关系。
认识自我:唤醒学生“自治治事”的信心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治治事”的必要前提,也是“自治”的基位,更是“治事”的站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认识自我起步
  学校在每年高一新生入学前后就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早在暑假期间,班主任就对高一新生进行100%家访,家访时会要求学生填写一份《家访情况记录单》,表中除了填写学生基本信息之外,着重要求学生填写自治治事能力分析、学习成绩自我分析、行为习惯自我分析、心理状态自我分析等,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解剖,自我分析,自我反思,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在入学教育阶段,各班还要组织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介绍,面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部分班级引导学生制作个性化“学生名片”,将自己的特长、爱好、个性,甚至包括自己的“绰号”均粘贴于讲桌之上,尽早使老师和同学认识自己。
  校长为新生开设入学第一课
  另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在入学教育时,校长为新生开设“入学第一课”,全面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知名校友、办学目标、发展前景等;教导主任则着重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三类课程的特点、初高中学习的差异性以及学习生活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与传统灌输方式不同的是,学校鼓励学生进行现场提问互动,变盲信权威为逐步形成自己的分析判断。开学后,学校依托《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在研究型课程中引导学生针对自身、针对学校、针对松江区自主开展课题研究,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研究型课程有机整合,逐步在各年级中开展“怀爱国爱乡情感?持《版图》研究实践”的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地考察采访,获得了对学校、对家乡的深切感受,增进了对学校、对家乡的感情,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所处环境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满怀美好憧憬,从而增强自我发展、自治治事的自信心。
规划自我:设计学生“自治治事”的路径
   学校有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每年都为高一新生开设关于“人生规划”的讲座。《让年轻的航船驶向理想的彼岸》是华东师范大学文新华教授讲座的主题,“我们的学生既是这艘航船的水手,也是舵手”,做好人生的规划就会让航船目标明确,不至于偏离社会主流。学校还在业已毕业的学生中遴选出“自治治事”方面表现突出、示范性强的学生定点到各班级开展“老生畅谈”互动讲座,详细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成功经验,解答新生提出的各种疑惑,充当“同龄人导师”的角色,让学生感觉榜样并不遥远,只要自己合理规划、认真设计,达到学长的高度并不困难。
在做好个人规划的同时,班主任老师还会引导学生做好班集体规划,通过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和充分讨论,形成班级集体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的意识,并努力使集体目标与自己的个人目标相统一,相互促进。
通过自我设计,积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自觉地实施,不断增强学生“自治治事”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努力沿着自己设计的路径,有条不紊地向自己的目标靠近。
自我实践:挖掘学生“自治治事”的潜能
   强烈的自我教育动机,美好的自我教育目标和周密的自我教育计划,都要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接受考验,取得发展。社会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自我实践是学校长期坚持的育人方向。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根据《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尝试开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修项目、选修项目并与研究型课程相整合,立足松江,通过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身边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自治治事的意识和能力。
  在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坚持“三步走”原则:一是将活动前期作为良好开端,激发学生自治治事的兴趣。学校在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多要通过学生自管会、学生会对活动方案进行征集,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活动方案的设计,培养他们预见、规划能力。在方案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参与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方案一旦确定,进入活动前期,一改以往教师唱主角的场景,而是把学生推向前台,教师退到后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如,以前在南京社会考察活动前期,由政治、历史等学科老师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南京,了解历史。后来学校让高三历史班的同学到高二各班级讲解《你对南京知多少》,学生们自行备课查资料,请教老师,忙得不亦乐乎。二是将活动中期作为分段治事的实践,让学生体验自治治事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寻找解决的办法,逐步形成勇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积极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校内实践中,“值周班”工作岗位、“义工”岗位的安排、人员的培训均由学生会、班委会负责。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岗位分配方式、不断改进检查方法、还创立了反馈制度、友情提示等工作方法,有些创新的管理办法,连老师都想不到。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实践,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再如南京社会考察中,学生为世博做宣传的宣传方式也是充满创意和激情。三是在活动后期做好总结反思,真正使学生收获自治治事的成长。在每一项活动结束后,由学生具体负责的项目都会进行及时总结、反思,将相关资料进行“打包”处理,并针对活动的遗憾之处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以利于下一届学生开展类似活动时取长补短。
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治治事”的能力
   学生干部作为广大学生中的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是班级、年级、校学生会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执行者,是沟通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学生干部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和班纪,甚至会影响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因此选拔一批表现好,责任心强、具有一定工作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有的放矢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基础保障,也是给普通同学树立“自治治事”的身边榜样。学校在选聘学生干部时通常都要经过:自荐、民选、察举等过程,真正使学生干部成为“自治治事”的典范。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实践,学校的“学生自我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机制,学生会的所有成员成为推行该制度的模范,已基本形成“德育处、团委——学生会——年级自我管理委员会——班干部——广大学生”的直线管理模式。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我管理机制,使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班级、年级乃至学校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了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帮助教师们从烦琐的日常班级管理中解放了出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自我管理、健康成长的向导。
自我评价:提升学生“自治治事”的品质
   如果把自治治事的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自我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关键一环。这将决定自治治事教育过程在进入下一周期时应该驶入哪一条轨道。作为“自治治事”的主体——学生理应是评价的主体,对自己“自治治事”能力的基础、态度、习惯、方法、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思是提升学生“自治治事”品质的最佳路径。
  根据学校分年级的德育目标(高一年级——走好高中第一步,学做一个大方的人;高二年级——争做学校中流砥柱,学做一个大气的人;高三年级——理想责任我践行,学做一个大写的人),将学生自治治事能力的培养设立分级目标,引导学生在每一学期结束后对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评价,并将其纳入《松江一中学生综合发展成长档案》,构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
  学校教师通过以下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如日志、周记省身法、媒介沟通法、多元评价法等,由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追踪评价共同组成,在独立评价操作结束后再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评价,得出阶段性评价结果。
感言
从自治到治事
谭海岚
   要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这是一个过程,而“自治治事”的锻炼,就是完善这个过程的有益尝试。
学生从最初的很不适应到有些适应,再到今天的习以为常,从“听话的好学生”到“独立思考者”和“积极实践者”,很多学生在课内、课外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自治治事”带给他们成长的快乐。家长也从刚开始的怀疑态度到现如今的充分理解和配合,这种转变本身就是源自于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以及对“自治治事”观念的认可。
我们一直认为,任何一个学生个体并不是没有或缺少“自治治事”的意识,而是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将这种“自治治事”的意识加以唤醒。在以往学校教育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本应是“主角”的学生却时常被置放于从属地位,“自治治事”的意识被无可奈何地压制于内心深处。
  针对此种情况,学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实践”、“自我评价”等“五自”培养模式,将学生内心深处“自治治事”的意识逐步唤醒。
  自治,需要主体意识的唤醒,治事,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也许国家的栋梁,就是在“自治治事”中逐渐形成的。
(作者为上海市松江一中校长)
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自醒意识 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文化自觉
 
自治治事:智慧成事的锻炼
上海市松江一中四自教育书写育人华章(自治篇)
镜头中的美
民意调查团
  在管理自己的基础上,为学校管理当参谋,出主意,松江一中的“自治治事”不断走上新的台阶。这里,有例为证。
  2010年10月,一个由普通学生经过自荐、选拔后产生的“松江一中学生民意调查团”成立,20名成员均非学生干部。“民调团”针对学生意见大、关注度高的宿舍区浴室洗澡水温较低的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部门咨询等方式进行取证和再调查,最终形成《住宿生活大调查》的研究报告。递交后得到学校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校长室接待“民调团”并听取汇报,采纳了报告中合理、可行部分,区教育局基建设备管理站经论证后批复203647元用于宿舍区浴室加热系统改善。2011年5月“民调团”形成《食堂伙食调查报告》,也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
  “民调团”,是一个学会自治的大平台,不仅反映了学生的愿望,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校长室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在第一时间给予答复和恰当解决的举措,让每位学生有机会参与自主管理,使学生加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加强了执行规范的自觉性,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做事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自理意识的缺失、自治能力的薄弱,以及参与管理的渠道不畅,使学生的自治治事能力处于“弱势”。另外,高中生将要成人,走向社会,自治能力是必备的。
  因此,松江一中在“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的“四自教育”中,把“自治治事”列入其中,有着着眼未来、着手眼前的前瞻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思路,旨在建立有效机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了解成事方式和途径。
  自治治事,顾名思义就是能自行做事、自行管理、自行修养自己的品行。“自治治事”就是使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的自理、自律中学会合作与交往,学会做事,关爱社会,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它是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全方位的自控要求,让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体验中,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进而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松江一中的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强,尤其是这几年我们已经从学生的表现上明显感觉到”,“东方绿舟”学生国防教育基地资深教官李鹏飞如是评价学生;
  “在一中的三年,我的儿子从一个心智很不成熟的孩子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人,这与老师的悉心培养、学校的整体氛围密不可分”,2010届毕业生周冰清的妈妈感慨万千。
  通过对部分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学校欣喜地发现:近几年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自治治事”的能力纵向和横向比较都有着较强的优势,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当然与扎扎实实开展“自治治事”的实践研究有很大关系。
认识自我:唤醒学生“自治治事”的信心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治治事”的必要前提,也是“自治”的基位,更是“治事”的站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认识自我起步
  学校在每年高一新生入学前后就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早在暑假期间,班主任就对高一新生进行100%家访,家访时会要求学生填写一份《家访情况记录单》,表中除了填写学生基本信息之外,着重要求学生填写自治治事能力分析、学习成绩自我分析、行为习惯自我分析、心理状态自我分析等,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解剖,自我分析,自我反思,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在入学教育阶段,各班还要组织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介绍,面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部分班级引导学生制作个性化“学生名片”,将自己的特长、爱好、个性,甚至包括自己的“绰号”均粘贴于讲桌之上,尽早使老师和同学认识自己。
  校长为新生开设入学第一课
  另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在入学教育时,校长为新生开设“入学第一课”,全面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知名校友、办学目标、发展前景等;教导主任则着重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三类课程的特点、初高中学习的差异性以及学习生活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与传统灌输方式不同的是,学校鼓励学生进行现场提问互动,变盲信权威为逐步形成自己的分析判断。开学后,学校依托《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在研究型课程中引导学生针对自身、针对学校、针对松江区自主开展课题研究,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研究型课程有机整合,逐步在各年级中开展“怀爱国爱乡情感?持《版图》研究实践”的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地考察采访,获得了对学校、对家乡的深切感受,增进了对学校、对家乡的感情,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所处环境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满怀美好憧憬,从而增强自我发展、自治治事的自信心。
规划自我:设计学生“自治治事”的路径
   学校有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每年都为高一新生开设关于“人生规划”的讲座。《让年轻的航船驶向理想的彼岸》是华东师范大学文新华教授讲座的主题,“我们的学生既是这艘航船的水手,也是舵手”,做好人生的规划就会让航船目标明确,不至于偏离社会主流。学校还在业已毕业的学生中遴选出“自治治事”方面表现突出、示范性强的学生定点到各班级开展“老生畅谈”互动讲座,详细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成功经验,解答新生提出的各种疑惑,充当“同龄人导师”的角色,让学生感觉榜样并不遥远,只要自己合理规划、认真设计,达到学长的高度并不困难。
在做好个人规划的同时,班主任老师还会引导学生做好班集体规划,通过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和充分讨论,形成班级集体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的意识,并努力使集体目标与自己的个人目标相统一,相互促进。
通过自我设计,积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自觉地实施,不断增强学生“自治治事”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努力沿着自己设计的路径,有条不紊地向自己的目标靠近。
自我实践:挖掘学生“自治治事”的潜能
   强烈的自我教育动机,美好的自我教育目标和周密的自我教育计划,都要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接受考验,取得发展。社会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自我实践是学校长期坚持的育人方向。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根据《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尝试开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修项目、选修项目并与研究型课程相整合,立足松江,通过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身边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自治治事的意识和能力。
  在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坚持“三步走”原则:一是将活动前期作为良好开端,激发学生自治治事的兴趣。学校在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多要通过学生自管会、学生会对活动方案进行征集,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活动方案的设计,培养他们预见、规划能力。在方案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参与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方案一旦确定,进入活动前期,一改以往教师唱主角的场景,而是把学生推向前台,教师退到后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如,以前在南京社会考察活动前期,由政治、历史等学科老师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南京,了解历史。后来学校让高三历史班的同学到高二各班级讲解《你对南京知多少》,学生们自行备课查资料,请教老师,忙得不亦乐乎。二是将活动中期作为分段治事的实践,让学生体验自治治事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寻找解决的办法,逐步形成勇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积极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校内实践中,“值周班”工作岗位、“义工”岗位的安排、人员的培训均由学生会、班委会负责。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岗位分配方式、不断改进检查方法、还创立了反馈制度、友情提示等工作方法,有些创新的管理办法,连老师都想不到。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实践,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再如南京社会考察中,学生为世博做宣传的宣传方式也是充满创意和激情。三是在活动后期做好总结反思,真正使学生收获自治治事的成长。在每一项活动结束后,由学生具体负责的项目都会进行及时总结、反思,将相关资料进行“打包”处理,并针对活动的遗憾之处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以利于下一届学生开展类似活动时取长补短。
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治治事”的能力
   学生干部作为广大学生中的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是班级、年级、校学生会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执行者,是沟通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学生干部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和班纪,甚至会影响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因此选拔一批表现好,责任心强、具有一定工作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有的放矢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基础保障,也是给普通同学树立“自治治事”的身边榜样。学校在选聘学生干部时通常都要经过:自荐、民选、察举等过程,真正使学生干部成为“自治治事”的典范。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实践,学校的“学生自我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机制,学生会的所有成员成为推行该制度的模范,已基本形成“德育处、团委——学生会——年级自我管理委员会——班干部——广大学生”的直线管理模式。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我管理机制,使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班级、年级乃至学校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了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帮助教师们从烦琐的日常班级管理中解放了出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自我管理、健康成长的向导。
自我评价:提升学生“自治治事”的品质
   如果把自治治事的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自我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关键一环。这将决定自治治事教育过程在进入下一周期时应该驶入哪一条轨道。作为“自治治事”的主体——学生理应是评价的主体,对自己“自治治事”能力的基础、态度、习惯、方法、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思是提升学生“自治治事”品质的最佳路径。
  根据学校分年级的德育目标(高一年级——走好高中第一步,学做一个大方的人;高二年级——争做学校中流砥柱,学做一个大气的人;高三年级——理想责任我践行,学做一个大写的人),将学生自治治事能力的培养设立分级目标,引导学生在每一学期结束后对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评价,并将其纳入《松江一中学生综合发展成长档案》,构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
  学校教师通过以下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如日志、周记省身法、媒介沟通法、多元评价法等,由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追踪评价共同组成,在独立评价操作结束后再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评价,得出阶段性评价结果。
感言
从自治到治事
谭海岚
   要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这是一个过程,而“自治治事”的锻炼,就是完善这个过程的有益尝试。
学生从最初的很不适应到有些适应,再到今天的习以为常,从“听话的好学生”到“独立思考者”和“积极实践者”,很多学生在课内、课外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自治治事”带给他们成长的快乐。家长也从刚开始的怀疑态度到现如今的充分理解和配合,这种转变本身就是源自于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以及对“自治治事”观念的认可。
我们一直认为,任何一个学生个体并不是没有或缺少“自治治事”的意识,而是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将这种“自治治事”的意识加以唤醒。在以往学校教育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本应是“主角”的学生却时常被置放于从属地位,“自治治事”的意识被无可奈何地压制于内心深处。
  针对此种情况,学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实践”、“自我评价”等“五自”培养模式,将学生内心深处“自治治事”的意识逐步唤醒。
  自治,需要主体意识的唤醒,治事,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也许国家的栋梁,就是在“自治治事”中逐渐形成的。
(作者为上海市松江一中校长)
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自醒意识 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文化自觉
自学学问:掌握科学的修炼
上海市松江一中四自教育书写育人华章(自学篇)
镜头中的美
地理学科社会实践提升自学能力
  松江一中地理教研组学科教学特色之一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自学学问,并用来解决现实课题的途径。
  学校每年带领选修地理的学生进行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如赴浙江山沟沟进行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山沟沟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的生物圈保护区,由“汤坑”、“茅塘”和“花果山”三大景区组成。学生主要对“汤坑”、“茅塘”进行地理社会考察,对“茅塘”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留下的罕见的花岗岩流“万马石”和“汤坑”一边是潺潺溪流,一边是满山翠竹的峡谷地貌进行深入的考察,一路感受着中国旅游资源“北雄南秀”中“南秀”的韵味。
  再如,学校组织学生赴南通长江北岸的军山和狼山进行社会实践活动。38位同学共分为7个小组,分别对军山和狼山景区的植物、动物、土壤、岩石、水体进行了取样研究,同时利用手持GPS对部分标志性景点进行了纬度、经度和海拔的测定。
  学校地理学科将学科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相继开展了“秦山核电”、“宜兴陶土”、“山沟沟”、“宝钢--狼山”等系列学科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着力构建开放的地理学习环境。
  目前地理学科组以高中三年为一个周期,按照年级特色和学科特点统筹安排,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实践活动,已形成高一年级侧重松江区境内、高二年级侧重上海市境内、高三年级侧重上海周边地区的若干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开展体验性和探索性自主学习实践活动闯出了一条新路,也得到了市、区地理学科教研室老师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是完成主要任务的关键。无论从现在学习,还是终身学习考虑,自主、自学能力的累积,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因此,松江一中在“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的“四自教育”中,将“自学学问”作为育德、治事、养性的媒介,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自学学问”,是使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制订学习规划、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规划,是实现学生自学学问的重要途径;以“学案”为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所以,自主学习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可以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在“自学学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起始点:制订个人成才计划,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成才动力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从提升学生的成才动力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此,学校引导学生制订成才计划,并注重各个阶段的培养侧重点。一是组织学生阅读伟人传记,并在班会上交流体会。二是组织“人生与理想”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会上谈理想与目标。三是组织社会知名人士举行报告会或座谈会,与学生交流、对话。四是组织有关专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特长与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个人成才计划。五是学生制订自己的个人成才计划。六是学生在小组或班会上交流自己的个人成才计划,同学间可提出建议,帮助其不断完善。七是举行家长会,鼓励家长关心学生制订的个人成才计划。八是学生成才计划的实施。学生完成个人成才计划后,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倡导同学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提醒,以使学生成才计划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九是每学期结束,学生对自己的成才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在小组或班会上总结得失、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才计划予以调整、修正和完善。
  学生有了成才的动力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成才的计划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计划。制订和执行自主学习计划的过程,是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规范自主学习行为,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着重点:实施“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成积极的情意态度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导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方法和规律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过程。
  学校倡导和实施“学案”教学,是为了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组织能力、自我检查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真正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学案”的编制遵循“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原则,统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最近发展区,以利于学生学习基础提升和最近发展区的拓展。
  在细化课程标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编制的“学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栏目:①学习目标;②学习重点难点;③学习导航(该栏目下设计的环节,包括知识准备、预习要求、探求新知、自测练习、释疑反馈等);④学习总结(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⑤学习拓展(包括分层练习、知识拓展等)。“学习导航”是“学案”编制的重点,创设的学习情境和问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有利于学生学会,更要有利于学生乐学、会学。
  “学案”的使用遵循“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原则,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学案”的使用,根据使用时间分为课前使用、课中使用和课后使用三个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提前下发“学案”,并进行学法指导;学生依据“学案”开展超前的自主学习;教师批阅“学案”,获取反馈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超前的自主学习,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根据批阅“学案”获取的信息,可以提前预设教什么、怎么教。
  课堂学习阶段。教师课前下发“学案”,组织课堂“学案”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以小组合作、团队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形式,围绕疑点、难点,开展讨论、质疑、探究、展示、实证等教学活动,创造机会引导学生暴露,然后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思维盲点、障碍和相异构想,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课后深化阶段。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学案”并上交。教师批改、评价与辅导;学生修正、反思与总结。学生养成复习、归纳、总结等学习习惯,提高反思、总结能力。
  推行学案教学,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有效改进了课堂教学五环节,积累了优秀课例100多个,汇编完成《松江一中优秀教案集》、《松江一中学案集》;教师“学科门诊”、互动互助式讲座和学生的“兵教兵”自助式学习成为常态,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增长点:互动互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打造的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互助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增长点。
  组建“班级工作组”。创建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主体的班级工作组,具体职责,包括指导学生制订和实施个人成才计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定期与学生进行朋友式谈话,克服自主学习障碍,走出自主学习的困境等。
  组织“学科门诊”。学校组织教师利用公用教室“坐诊”,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或者通过“出诊”的方式,上门帮助“学困生”化解自主学习问题,树立自主学习信心,掌握自主学习方法的一种师生互动的、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由于这样的活动,是依据每个学生(包括学优生、学困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的,而且是针对每个人突出的问题和特殊的需求来开展教学的,所以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组织“自助讲座”。学校年级自管会依据不同的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定期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这样的师生互动互助式的教学活动就是“自助讲座”。由于每次讲座的内容是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开设的,所以对学生而言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由于讲座的内容是由特定的群体选择的,或者说符合某一群体的学习需要,所以互动互助学习活动更具实效。讲座的内容一般围绕某一专题展开,从知识内容到构建知识体系,从学习方法的指导到具体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等等。
  组织“兵教兵”活动。学生间自助式的自主学习活动也叫“兵教兵”活动。由于这样的活动不仅充分利用了学习的资源,而且为学生创设了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舞台,所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每年利用高二年级学生赴南京考察契机,请上一届学生(高三学生)到各个班级介绍考察经验,提供学生跨年级合作学习的平台。学校发挥高三选修班学生专业知识特长,到高一、高二和高三班级,给学生介绍有关热点问题和热点项目。如长江隧道开通之际,学校安排地理班学生分赴各班,介绍有关长江隧道以及崇明岛开发方面的地理知识。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地理班学生分头收集资料,一起分析、整理、研究资料,共同完成讲稿和多媒体演示稿,全校学生共同分享了合作学习的成果。另外,许多班级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兵教兵”活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拓展点:研究型课程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型课程是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要求学生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设计研究方案、动手操作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提出假说或猜想、验证、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结合松江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开展课题研究 结合松江区文明办、松江区教育局等部门推出的《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及《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护照》,学校主动与松江博物馆、松江文化馆等单位研究松江历史和文化的专家联系,邀请专家在校连续开展《松江文化寻根》、《松江方言》、《松江城隍及城隍庙照壁》等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关注松江历史、研读家乡文化;学校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手持《版图》、《护照》奔赴松江区各实践基地参观考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根据居住地域、兴趣爱好、研究方向的不同自由组合成2-6人参加的实践、研究小组,在认真研读《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的基础上,选择有研究基础和价值的实践基地作为活动场所,自行设计小组参观考察路线,以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展开社会实践考察。学生已经确立了《松江民居建筑历史与风格》、《方塔的历史及对松江的意义》、《窈窕古镇,魅力泗泾》、《探究松江的桥》、《松江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程度的调查研究》、《松江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对“版图”和“护照”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松江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设置中的不合理性及对策研究》等93个研究课题。
  结合学科学习内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学生主题实践活动主要有体验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两种方式。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体验性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知识,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重要原动力。学校语文学科,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学科学习内容,举行“读书·行路——跟着课本游绍兴”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寻访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秋瑾等名人故居和青藤书屋、大通学堂、兰亭、沈园等历史文化景点。在参观了鲁迅故里后,学生更加了解了鲁迅的生平经历,被其爱国情怀所深深感动,对于学过的鲁迅文章也有了更深的见解和感触。鲁镇中的孔乙己、祥林嫂等为人熟知的人物再现,让学生想到了鲁迅笔下的一幕幕情景,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作品的思想情感。
感言
从“要我学”到“我会学”
谭海岚
  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习上的作为,不在于仅仅让他们掌握现存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学会汲取知识的本领。因此,在学校“四自教育”中,“自学学问”的提出和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
  学校教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学习生涯伴其一生。显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牵着学”到“我会学”,这是学校教学必须解决的“课题”,也是观照学校教学质量的“镜子”。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学生一旦掌握了“自学学问”的本领,必将终身受益。
(作者为上海市松江一中校长)
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自醒意识 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文化自觉
自养养性:培育情趣的陶冶
上海市松江一中四自教育书写育人华章(自养篇)
寄语篇
建设更好的学校,化育更好的城市文明
徐界生
   一座成熟的城市,不仅仅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纵横通衢,欣荣繁华的商业贸易,更在于深厚丰盈的文化积淀,高雅隽永的城市格调,和浓郁文明的人文气息。打造这样有魅力的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重要的因素。一个城市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城市居民培养和城市文明培育的渗透。这种渗透是潜移默化而又影响深刻的。
  松江一中,根植于松江悠久的文化之基,经过百十年的沐浴,已长成参天大树。跨入新世纪以后,一中人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终于创建成功“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使松江这座有着一千两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又增添了一所教养人文、化育文明的优质学校。这是松江一中的骄傲,是松江教育人的骄傲,更是松江180万市民的骄傲。
  多年来,松江一中以“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的“双为”理念与“和美奋进”的学校文化相得益彰,和美治校、和美明德、和美益智、和美健体;科学奋进、智慧奋进、持续奋进、共同奋进;以学生自主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以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四自教育”探索取得成效,呈现出“文化立校”、“素质育人”的特色。
  在松江一中,办学特色体现了教育实现育人功能的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落实到位的追求,体现了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需求。这样的特色,凝聚着学校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凝聚着科学办学的发展思路,凝聚着集体的共同智慧;这样的特色,为学生所欢迎,为家长所赞许,为社会所青睐,为城市所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让人获得幸福,让社会健康发展,让城市更加美好。希望松江一中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缕析学校发展的优势与瓶颈,聚精会神办教育,兢兢业业谋发展,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这个新的平台上,创造新业绩,谱写新篇章,为化育松江城市文明与精神,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也希望松江能涌现出更多的优质学校,为松江这座千年古城的新世纪发展再添华章!
(作者为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局长)
镜头中的美
楹联的雅性
  楹联,在松江一中有着施展的时空,师生在楹联教育中有了一份雅性。
  学校把楹联教育写进了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细则,规定在高一年级语文课安排出一周的课时量进行联律教学。还在选拓课中开设联律雅韵课程,教师在开课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编写出适合学生使用的楹联教育的讲义。
  学校把楹联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如在高一“跟着课本游绍兴”中让学生收集绍兴景点的对联进行赏析;高二南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前让学生事先创作和书写敬献给烈士的对联以缅怀英烈。还在一年级研究型课程“手持版图游松江”活动中,让学生收集家乡松江地区的古对联进行赏析研究。
  学校有一个传统的主题文化活动,元宵节写春联、贴春联活动。新学期伊始,校园内人人拟春联,班班推荐好春联,学校评选优秀春联,然后将优秀春联贴在教室的前后门,红红火火营造出校园的新年吉祥氛围。
  现代学生不仅要有学养,也要有修养。
  松江一中在“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学学问、自养养性”的“四自教育”中,“自养养性”散发着浓烈的情趣味。
“自养养性”强调的是学生性格性情、健康身心、兴趣特长、生活理念等方面自我养成,属于“个体人生修养”。“自养养性”的视角更多倾向于学生自身的需求,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质量。因此,“自养养性”着眼于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去生活,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情,如何形成健康的情趣特征,如何建立自身的生活态度、生活模式,如何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等。
  “自养养性”研究的核心是以美养性,在“自养养性”方式探索方面,学校首先注重发挥语文、音体美、心理等学科养性的美育功能,陶冶高雅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自养养性”,明确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养性”教育:语文、艺术、体育、心理以及各类社团和学校相关活动为显性课程,其它学科、校园环境布置及学生的闲暇生活为隐形课程。
  学校怡情养性教育成果丰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区级以上艺体类比赛集体获奖达70多项,其中包括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录像评比)二等奖、“2008美年达百校风采擂台赛”团体金奖、2010年“肯德基杯”全国青少年校园健身操大赛二等奖、2011年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健美操特等奖等。
课程教学:“自养养性”的支撑性渠道
   课程教学是学生“自养养性”的主渠道,而各学科丰富的内涵是学生养性的营养。
  语文学科是让学生怡情养性、知书达理的重要途径。教师注意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浓浓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文字、美的乐曲、美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通过情文怡情,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经历,发掘文中的人情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他人,关心自己的成长。通过理文晓理,向学生传递人类历史上进步的价值观念,使他们求真向善,追求公平正义,能自律,善于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人格人权,热爱自然和生活。通过我手写我心,让学生体悟思考,学会表达真善美。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读出语言里蕴藏的芬芳,读出作者的行文之意、弦外之音,读出自己的独特的美的感受。
  在各类经典音乐剧的赏析中,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模仿表演,让学生感受具有现代艺术情调的音乐美,通过有形的教育让学生步入艺术的殿堂,产生对艺术追求欣赏的动力,让学生领略到艺术之美,能够成为他们自我陶冶、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学校音乐教师先从学生喜爱的服装和小饰件入手,然后在悠悠的唱腔中体会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在简洁的词韵里感受中国文化的底蕴。通过频繁的欣赏和接触,唤起学生们对各种地方戏曲不同美感的欣赏。
  “自养养性”在体育学科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健美的体格和健康的人格以及科学的审美观,激发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从教育学生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行为美入手,培养学生健美的体格;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体现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学校面向全体高一女生开设健美操,男生开设篮球,这两项面向全体同学的限定性选修课程,是根据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发展特点设定的。通过健美操等的学习,学生对自身的身体有了一个更好的调控,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兴趣发展点,为学生的业余生活提供更多选择。此外,还有跆拳道、抖空竹、棍术、体育舞蹈等大量的选择性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
  美术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西方绘画、雕塑欣赏,有刺绣、剪纸、风筝、脸谱、年画等中国民间艺术欣赏,还有中国的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的欣赏等等。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追求美的意识,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还在艺术课中设计工艺课。工艺课开设使学生深深感觉到民间美术是一个丰富和珍贵的艺术宝库,使学生在亲自动手中了解民间艺术,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树立良好的审美意识。
  学校还开设了陶艺限定选修课程,面向全体高一学生,每两周一次活动。设定这一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巨大发展潜能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通过这一课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陶冶了性情,发展了兴趣特长,既在学校生活中放松心情,又为他们的闲暇及未来生活增加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
  而心理课程主要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心理课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加成熟理智的健康心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养”意识,教师注意对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专门开设与培养兴趣有关的“兴趣万花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兴趣形成的心理机制,培养能够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间接兴趣意识,提高学生在音体美等课堂发展自身兴趣特长的积极性;在学生消费与闲暇心理辅导时,让学生认识到节假日睡觉——看电视——上网的生活状态是不健康的,认识到闲暇活动其实也有很大的学问,高质量的闲暇时光是以兴趣特长为基础、审美情趣为支撑的,因此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提高艺术鉴赏力……总之,心理课程因为是面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养”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自养”的动力与行为。
社团活动:“自养养性”的情趣性时空
  学校各种社团活动,为学生“自养养性”提供了更大的时空。
  以兴趣怡情:兴趣特长为主的社团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帮助学生在繁忙的学业中缓解压力,学校教师根据自身的状况开设了众多风格迥异的社团,这些社团除了让学生学到一些技能之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闲暇时间内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方式,丰富其闲暇生活。
  太极拳社团 已经开设多年,有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后跟随老师每周一次练习太极拳,学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调节自己比较烦躁的情绪,可以平复心情,可以作为度过休闲时光的一种平和自然的方式。在带领学生用太极拳养生、养性的同时,教师还成立了“太极拳沙龙”,与学生一起通过练习太极拳来修身养性,锻炼身体、陶冶性情。
  健美操舞蹈社团 一直是一支让全体师生引以为豪的社团,这支社团以其特有的朝气蓬勃影响着整个校园,他们所特有的活力使得很多同学为此对体育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其成为自己最主要的兴趣爱好之一,同时这支社团外出比赛时的精彩表演以及累累奖项——多次在市级比赛中获奖,也使得学生们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们开始认识到原来人的身体潜能是可以开发的,自己也可以将自身的身体发挥到最美的地步。
管弦乐队 通过乐器的演奏、音乐的熏陶,学生在这里也能够很好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同时能够很好地进行一个身心的放松,舒缓一下因繁重的学业所带来的压力,从而为其健康身心的养成创造条件。
  合唱队 学校是一所以合唱为主要特色项目的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合唱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被纳入了高一年级的拓展课程。在学校每年的红五月科普艺术节上,“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就是一个展示的平台。合唱通过它特有的艺术功能,在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养、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体验到各种音乐要素的变化,清晰、直接地感受旋律线条的发展趋势,感受和声的色彩变化,体验平衡与和谐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感。
  书法社团  练习书法不仅能感受书法之美,同时还能够修身养性。学校美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软硬笔的书写水平,也为了学生多一项美术实践的能力,开设了书法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帖,在一笔一划中回味汉字的奥妙无穷;在龙飞凤舞中去领略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在练习书法的同时产生的内心感受也是美妙无穷,意味深长的。在这样一种过程中,学生可以滤去一切杂念,心沉意静,专心构思一幅作品,那种内心的平和是高中学习生涯中必需的调节剂,有利于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调节身心,更能为他们的未来生活提供健康有益的自我调节方式。
篆刻社团 拙金篆刻社是学校的明星社团,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将我国古典的篆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成功之处也在于将篆刻融入学生的生活,学生在业余或者进入大学之后依然进行着与篆刻有关的休闲方式。该社成立于2003年9月,由最初的几名爱好者组成的兴趣小组发展到今天拥有新老成员近三百名,有着完备的组织结构,在学校、松江区、上海市、全国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在校内外均有一定知名度。曾代表松江区参加上海市第四届中学生社团文化展示,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串珠社团与十字绣社团 主要是以女学生为主,学生在这两个社团主要从事串珠与十字绣的学习与制作,学生还将自己的制作与社会公益相结合,每次学校组织外出公益宣传或者义卖活动,社团成员都会积极参与,将自己制作的串珠与十字绣工艺品作为宣传或者义卖赠品,为社会公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DV社团 DV社团除了教会学生如何使用DV,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生存状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社会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记录下来,在空闲状态下,学生可以去大自然寻找最本真最美丽的生活状态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记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与别人分享……
  围棋社 围棋作为高雅的脑体操运动,不仅能开发人的智力,还能促使良好品格的形成。它使人气定神闲,使浮躁的心归于质朴;使人学会处理问题主次分明,形成大局观念;使人经受挫折,锻炼心理素质增强意志品质;使人纯洁性情,气质脱俗。
  以事理见长:培育生活态度为主的社团
  心理社团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从2006年开始,每个学年都会举行一次心理周,在心理周中,除了一些宣传活动外,会面向全体同学招募一些有共同需求的同学,进行一次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有的时候也会请大学生与学生进行亲密互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心理困惑,以此来帮助他们解决在高中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出现的一些困惑。
  根与芽社团 也是学校的明星社团,以环境意识为主旨,通过各项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培养学生的公益心、慈善意识、为社会长远利益考虑的意识。近五年来,该社团策划了很多活动,譬如他们组织了多次的回收活动,回收墨盒、回收废旧电池;进行了多次垃圾分类回收宣传活动,他们在对松汇路、人民路等路段分类垃圾桶设置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在校内和庙前街等处以游戏的形式对垃圾分类的意义进行了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
  绿色行动社团 绿色行动社团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绿色、美好为主旨的社团,该社团由生物老师担任指导,通过与学生一起观察校园环境中的绿色,与学生一起制作环保用具,让学生自己养殖植物,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同时将这样一些活动变成学生闲暇时间的一部分,帮助学生以健康恬静的方式度过休闲时间。
  啄木鸟社团 在语文组教师带领下,学生对松江区庙前街周边公共场所招牌的中文用字以及英文译名规范化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指正。通过这样一种社团活动,让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同时也发挥志愿者的督促作用,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增强公益意识。
感言
养性怡情增添生活乐趣
谭海岚
  学校教育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学生作为最具生命力的个体,我们除了要为其提供相应的知识技能及其它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东西外,更需要关注其闲暇生活的状况。
  学校“自养养性”的探索实践,就是以“养性”为主要内容,通过各种教育教学以及有形无形的教育形式,帮助学生形成“自养”的意识及技巧,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领域自我调节,积极快乐地生活与休闲。
  基于此,“自养养性”教育命题着眼于学生的性情培养,着眼于学生的情绪管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闲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
  我们学校培育的学生,不仅有学识能发展,而且有情趣会生活,他们能创造生活,同时也能享受生活。“自养养性”,就提供这样一种平台。
(作者为上海市松江一中校长)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31.25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2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