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Ⅱ-8文明创建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专题网站 > 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 > 2011-2012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创建 > 第一部分:基本指标 > Ⅱ党的建设深化 核心作用明显 > *Ⅱ-8文明创建 >> 正文
2011-2012上海市和谐校园创建规划
更新时间:2012/4/18  作者:信息中心 站长  阅读:2802次  
松江一中创建第十六届上海市文明单位规划
 (2011——2012)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校在连续获得四届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的同时,又修订了《上海市松江一中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确立了“在‘以人为本,多元开发,和谐发展’办学思想指导下,把松江一中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教育风尚、上海名校风采和高雅校园文化风貌的市郊一流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目前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全校上下群情激昂,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学校的新一轮发展。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争创第十三届上海市文明单位。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秉持“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遵循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求得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办学品位的发展思路,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成名的教育理想。把“创建工作”视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机制,遵循《上海市文明单位创建管理规定》,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学校文化品位,取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具体目标与举措
一、创新德育实践,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以学会做人为核心,深化德育与课程、德育与生活、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的有机融合,努力建设富有松江一中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丰富和完善德育系列活动;深化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机制的探索,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机制;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为每一个学生成才打好思想品德基础。
1、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主要渠道。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内涵,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审美情操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人格与品质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培养等。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既教书又育人。
2、构建重实效、显特色、有品牌的德育活动体系
不断创新学校已有的德育传统活动;民俗节庆系列活动、科普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运动会等的形式和内涵,使其特色更加彰显。
进一步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和内容,认真落实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形成高一军训、高二学农、高三社会调查;高一科技之旅、高二南京考察、高三成人仪式;文化之旅、红色之旅、爱心之旅;志愿者社区服务等多个序列,并努力打造品牌项目。
3、深化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机制的探索
健全学校和年级层面的学生自主管理机构和职能。细化和完善值周示范班制度。完善学生“义工服务”制度。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多重、多向的“对话”机制。通过平等、开放、相互尊重的对话与交往,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开发自我教育的潜能。对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优秀学生,给予针对性的培养(组建政治理论学习社团;举办党的基础知识培训;提供校内外挂职锻炼岗位;组织社会实践考察等等)。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
不断探索和实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开发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作用,为学校德育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搭建家长德育网络,组建社会德育资源库,建立学校、社区共建的有效机制,形成社会育人合力,不断丰富青少年学生寒暑假生活。
5、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育德能力,富有敬业精神勇于创新的全员德育队伍。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队伍的自我发展能力。成立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班级工作组”,深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每一位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教育都负有直接责任,强调德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持续开展“关爱工程”、“爱心基金”、“党员下班级上党课”等德育特色项目。
二、强化课程建设,构建“四自”课程体系
整体建构学校课程框架,探索适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实施途径,努力实现课程建设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营造教有创新、学有创见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主体性、创新性、活动性与民主性的有机统一,不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基本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最优发展。
1、编制课程计划,建设体现松江一中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校基于国家课程方案和“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的办学思想,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资源的整合效应出发,认真制定和实施《松江一中课程计划》,将地域特色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在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培育学校特色。推进学校“三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制定的课程计划注重三级三类课程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要素的统筹,发挥整体规划、有效衔接和分层实施的作用,以实现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课程目标,为学生成人、成才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2、规范课程实施,建设学校校本化课程的有效实施体系。
执行课程计划,规范办学行为。学校严格依据市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和总课时数,不随意增减各门课程的规定课时,不削减、挤占非考试科目的课时和体育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规范课程实施,完善实施体系。基础型课程,明确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发展的作用,逐步形成《松江一中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细则》、《松江一中教学单元备课细目表》、《教案》与《学案》、《松江一中教师作业布置单》等校本化实施系统;拓展型课程,注重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层次性,努力使学生有适合自己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逐步形成多样性与层次性具备、长课程与短课程兼有的自主拓展课程菜单,以及网上选课、走班制的校本化实施系统;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研究、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采用分散使用和集中使用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高一年级开展“了解松江”的主题研究、高二年级采用自主选择的课题研究、高三年级结合学科学习内容进行专题研究的校本化实施系统。
3、提高课程质量,建设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与监测体系。
积极实施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研制包含对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校本化实施等在内的系列课程评价方案,评估学校课程科学性与适切性,评价教师的课程实施过程与能效,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与成效,持续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评估与反馈,促进教学有效。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度把握考试次数和试题难度,提高测验考试命题水平,加强对测试结果的分析,使考核评价为改善学生学习、激励学生多样发展,为改进教学工作服务。
4、注重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与学校课程框架相匹配的校本教材的研发。
充分利用家长、社区、博物馆、科技馆以及松江大学城的资源,努力开发、积累、整合、丰富和完善学校的课程资源。同时为教师、家长和学生参加学校课程建设提供条件,特别是鼓励教师拓宽专业领域,选编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并逐步形成系列。
5、加强和完善课程规划与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制度的建设,参与课程管理,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实效性。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细化课程标准,制定《松江一中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细则》。
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组合,形成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细则。学校认为,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细则,既有利于课程执行,又有利于因材施教。所以,在建构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制订《松江一中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细则》,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课程执行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2、优化教学过程,探索以“学案”为载体的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策略。
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学案”的要求和学科的特点,从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训练系统等方面入手,精心编制“学案”。编制的“学案”主要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导航、学习总结和学习拓展等部分组成。通过“学案”教学,力求实现下列转变:(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2)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3)整合三维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向有效学习的转变。
3、强化教学保障,创建高支持的学习环境。
建设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文化。一方面教师要率先垂范,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彼此尊重,通过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彼此合作、相互欣赏。
探索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际中,依照课程标准,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进行分层作业,加强分层辅导,开展学科门诊,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除了用好用活教材,科学地利用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和设施以外,有条件地开发和利用人力、社会、自然环境等可用资源。将学生之间的差异转化成资源,开展“兵教兵”活动;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鼓励学生在网络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挖掘各种有利资源,实行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以利于学生关注社会、关心自然。
4、完善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
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从课程管理、常规管理、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科研等方面架构好清晰的教学工作管理脉络,认真编制《松江一中教学精细化管理手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警示制”和“问责制”。
5、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调控。
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等方面的情况,通过信息反馈,帮助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与改进。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有利于年级管委会和班级工作组加强对学情的了解与分析,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发展;加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落实责任目标。
6、努力改革、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建立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发展。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着重建立和完善教学常规和教学创新两个方面的评价制度,加强过程性评价,着眼于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落实“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形成机制。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富有朝气、敬业精业的智慧型教师队伍,着力构筑教育人才发展高地。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力争通过3年努力,产生1—2名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10—15名有一定辐射和影响的区级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探索校本研训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松江一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的特色。
1、建立校本培训的长效机制
抓好校本培训的重点——师德建设和专业发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育德能力。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拓宽校本培训的途径——自培、互培和他培,形成“个人—教研组—学校”三级校本培训机制。
2、继续搭建教师发展的多维平台
鼓励和引导教师自主发展、自觉发展。建立教师发展层次和梯级培养计划。认真落实《松江一中“1—5年教龄青年教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开展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课程开发、命题设计、教育教学科研、演讲、板书、课件制作等竞赛或评比,在竞赛评比中培养人才,激发教师的潜能。开展学校人力资源的研究,制定教师岗位职责,制定教师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推进教育科研的全员培训。继续办好教师教科研经验和成果交流的载体——《松江一中科研园地》,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做好每年一本《松江一中优秀教科研论文集》、《松江一中优秀教案集》、《松江一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的编辑、印行工作。
3、全力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学校教师专业评价指标,实施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组室评价、领导评价及社会评价相结合,兼顾评价过程与结果,关注评价对现在与未来的作用。
评价视角多维化。包括从教师的师德表现、课堂教学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及教育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教师的态度和综合能力。
评价方式多样化。通过随堂听课、教案检查、教学成果展示、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评价,力争做到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
评价结果全程化。要与原始基础比进步,要与年级组、教研组群体成绩比绩效,既讲个体竞争,又讲群体合作。
五、深化学校管理改革,努力建设向现代学校制度
弘扬“和美奋进”的学校精神,构建积极向上、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现代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促进学校、师生的健康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规范、有序、高效的管理机制,探索评价体系的改革,加强后勤管理,提升服务水准,为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构建“和美奋进”的精神文化。大力传承百年老校“和美奋进”的传统,坚持“谨慎养德、刻苦治学”的校训,充分发挥校史、校歌的作用,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文化精神,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品位。
塑造文明高尚的行为文化。巩固学校行为规范示范校的成果,保持校内师生自行车推行、师生见面主动问好、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校内任何地点无吸烟等文明行为,继续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继续抓好“文明单位”、“文明组室”、“温馨教室”的创建活动,以尊重、激励、关爱为前提,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氛围,把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和谐、进取、充满活力的生活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创新共同体。
建设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坚持学生晨扫、值周班和专业保洁相结合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创建富有教育意义及环境美化的墙壁、楼道文化。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营造个性化的文化氛围,让师生步入楼房就能感受高雅的文化气息,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悟。创建整洁舒适、文明向上、快乐温馨的办公室、教室文化。
2、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规范、有序、高效的管理机制
强化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办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完善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教职工依法民主参与、家庭社会主动参与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总支、工会、校务会议、教代会在学校决策、管理、监督中的作用。推行民主、开放的管理。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设计和制定一整套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所有学校成员的基本民主权利。
倡导人文关怀。树立关爱教师、服务教师的管理思想。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努力促进教师的事业和工资福利同步发展和提高,完善奖金福利、健身养身、旅游休假、医疗保健、体育锻炼、家庭困难补助等制度。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体谅宽容和公平竞争基础上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革学校机构设置,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处室的分工和职责,职能由行政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继续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重视后备干部的培养,探索后备干部培养机制。
创新学校管理制度。明确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责任;围绕学校教学中心优化岗位设置,形成职责明确、协调顺畅的岗位体系;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明确的工作责任标准,把学校质量落实到每个岗位、落实到每个人员、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
修订和完善学校各类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反馈和监督体系。
3、构建绩效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学校新的跨越
改革学校现有的评价方法,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未来发展,构建新的富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学业成就、学生综合素质、教师教学活动效果、学生学习活动效果、学校管理的水平和效能等各方面的评价体系,使学校获得自我评估、自主发展的能力。
完善教师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健全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扶持、奖励各级优秀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加强后勤管理,提升服务水准
整合校舍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严格经费管理,推进民主理财。加强安全管理,建设平安校园。重视各种学生常见病的综合防治工作。继续有效开展控烟工作,保持“上海市无吸烟学校”称号。发挥“人防”、“技防”和“物防”的作用,建立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师生人身和学校财产安全。建立食堂安全管理网络。提升服务水准,发挥资源效能。加强教辅人员的服务培训,用先进的服务理念统领教辅后勤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优质服务。
五、建设社区文明高地
将学校建设成为地区文明的榜样,社区文明的高地。并将自身的影响力不断向社区辐射,为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
积极开展文明组室的创建活动,大力倡导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争先创优精神。抓好家庭美德,通过“比翼双飞模范”、“文明家庭”、“温馨和睦(尊老)家庭”、“家庭优秀子女”等评比,及“家庭风采展示”等活动,促使全校蔚然形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崇尚科学、优生优育的良好风气。开展社会公德教育,使大家自觉逐步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爱护环境、维护公共秩序和卫生、爱护公物、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社会公德。
关心、支持退管会工作,帮助退休教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关心、支持校友会工作,使其成为联系、团结广大校友的桥梁和纽带。建立“松江一中爱心基金”,关心困难师生,救助弱势对象。
进一步开展区内外、市内外的校际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借鉴各地、各校经验。积极开展社区共建、军民共建。鼓励、支持教工积极参加社区的全民健身、尊老敬老、创建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社区读书等活动。督促在职党员到社区党组织报到,接受并完成社区党组织安排的任务。支持教工足球、篮球、桥牌队参加社区友谊比赛,支持教工中的文艺骨干帮助社区开展文体活动。体育场地、设施无偿向社区居民开放。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及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开展以“服务社会,教育自身”为宗旨的中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街道,服务社会。
继续与驻松部队及区人武部保持密切关系,使得军民共建再结硕果。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5.63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2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