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重要观点、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不少于500字)
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一般容易被理解为为社会、社区、家庭或他人解决困难,简单地把志愿者看成是做好事的人或好心人。而其实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重要体现,在高中生中弘扬志愿精神是培育和提高公民意识的有效路径。志愿者所具有的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对社会和他人的高度负责,对充分行使权利和认真履行义务的执著以及独立、自主、自信且能够自我约束、积极向上又宽容大度的品质,正是新一代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志愿者来自普通师生,因而可亲可信;志愿者无处不在,因而有广泛的影响力;志愿精神是在平凡中透显出伟大,因而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感染力。我们可以从弘扬志愿精神开始,直接通达提高公民意识的目标。
当然而,志愿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发育生长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志愿者队伍在我国出现的历史比较短,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仍然许多问题,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虽然对志愿者心存钦佩和尊敬,但是自身参与性并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者队伍规模的扩大;还有人认为志愿者是好心人,是无私奉献者,因而总是希望把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脏活、累活推给志愿者去承担;此外,我国的志愿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着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这都说明,弘扬志愿精神,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它们不仅是体育和科技文化展示的舞台,也是志愿精神闪耀的舞台,更是提升全民族公民意识的重要契机。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建立了志愿服务的全民动员与有效管理机制。由此可见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实现有效性的关键。
本课题拟采用文献法、教育实验法、资料收集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