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青年报》在B11版“晒幸福”栏目中以较大篇幅刊登记者俞韡岭采写的题为《回母校看一枝一叶其实我从未离开》署名文章。文章以重返校园的2007届校友施斌在母校的诸多见闻和感悟为线索,看母校一枝一叶,忆少时懵懂岁月,一字一句均流露出对母校的真挚情感。 据悉,作者俞韡岭亦是我校2007届毕业生,现为《青年报》记者。
全文如下:
那个校园见证了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岁月
回母校看一枝一叶 其实我从未离开
本报记者 俞韡岭
施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校。本报见习记者 丁嘉 摄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不知不觉,对母校的记忆尘封了五年;不知不觉,似乎忘记了当年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借着母校松江一中成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举办庆祝大会契机,五年前从“浦江北岸、九峰南冲”走出来的施斌,再次踏入校园,感受朝气,唤醒回忆。虽然施斌去年夏天已踏入工作岗位,但他说,他时常想念着高中的兄弟,“想看看他们现在怎样了,是不是又帅了很多”。施斌希望,下次踏入校园,能看那些年在身边熟悉的脸庞。 本报记者 俞韡岭 校园情: 被“仪容仪表反馈表”逗乐了 施斌说,他已经很久没回母校了,这次再不来看看说不过去。“我印象中好像读了大学就没回去过,最近一次回去的机会是一中校庆,但我也错过了,所以这次得来看看,毕竟市重点了嘛,我也算是市重点出来的人了。”记者看到,学校特别安排了穿着校服的学生在学校门口、道路旁作引导员。施斌看到穿着校服的学弟学妹们,打趣自己道:“哦哟,我应该穿着校服过来的,失误了!” 踏入校园,施斌东看看,西看看,教学楼、花草树木、文化建筑等等,都成了他关心的对象。“你看,那是我读高一高二时的教室,楼上那层是我读高三的教室”,施斌站在教学楼南面的假山边上,指着教学楼说,“今天没人上课,有点冷清。有空我工作日过来看看任课老师,顺便再当当旁听生。”施斌笑着说,读书的时候多想赶快工作,不用考试,不用做作业,但现在工作了,想回到校园的情感越来越浓。“现在才知道读书有很多优点:不用想太多、真正的朋友多,还有那些年追过的什么什么……”“如果作业、考试没有就更好了对伐?”面对自己的追问,施斌想也不想地甩了个头:“那当然!” “呀,这不是郭老师吗?”见到熟悉的面孔,施斌显得很激动,大声地叫了一声“老师好”。记者看到,施斌站在校友签到处,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老师,似乎有很多话想说,但一时竟说不出来。 当他看到一张“高二仪容仪表反馈表”时,瞬间被逗乐了。原来,施斌在高二升高三时曾“青春期”地烫了一次发,结果被班主任揪出来给了两条“后路”:要么去学校里面的理发师傅免费理掉,要么去学校对面的理发店花钱剃掉。当时,施斌想想免费理发“不是蛮好”,因此去教学楼隔壁的理发师傅那儿,结果他发现,在里面仪容仪表不合格的同学都逃不了被师傅剃到见头皮“命运”。“于是我当时默默地走出了校园……”施斌笑着说。 兄弟情: 篮球场上的回忆记忆犹新 走进篮球场,施斌看到有学生在打篮球,这让一身正装的他有了摸球的冲动。“我现在一个月也打一两次的,应该没啥问题。”施斌自信满满地接受了挑战,但没想到一开始的选人方式就让他感到有点蒙。施斌原本以为学弟们会以“猜包”或“黑白配”的方式选人,但没想到时光匆匆溜走,连选人方式都变了!“他们是先将球转一圈,打气孔对着谁,谁就和谁一队,真心伤不起,我老了!”施斌无奈感叹道。更让他无奈的是,虽然对手和队友的水平并不怎么样,但自己的水平也已跌落得“惨不忍睹”。 不过正由于这次搞笑的经历,施斌回想起了高二自己所在班级篮球队“呼风唤雨”的经历。施斌自豪地回忆道,当初自己班的男生们不管高矮胖瘦,基本个个打篮球,而强大的篮球氛围和群众基础也让他们班在当时举办的高二篮球比赛中一举夺魁。“我记得当时第一场最难打,涉险过关,后来越打越轻松,决赛也就这样赢了!”施斌兴奋地说,当时夺冠时拍的那张照片还保留着,只是赢来的奖金吃了一顿饭就全“木有了”。 施斌忽然觉得,虽然自己离开母校五年,其间见兄弟的次数也不太多,但感觉自己从未离开,“一进来,什么都想起来了。”他觉得这种感受有种说不出的舒服,他期待下次能和兄弟们一起在母校打场球——当然,用“打气孔”的选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