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欣赏】
孙髯翁(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滇南布衣)所作昆明大观楼长联,长达一百八十个字,在作为文学作品联语一类中,可推为古今第一长联了。它与“岳阳楼”长联伯仲相媲美,而尤过之。旧集《共和新楹联》中算它最长;即使游戏之作“状元捷对”中,也没有比它长过。在旧社会,却有人认为孙髯翁称才使气,作长联吓唬人。任何文学作品,可长则长,可短则短,有时以长篇巨著见称,有时以片语只字惊奇,联语之作也不例外。 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和革命老前辈都很关心这副长联,解放后,将这副长联镌刻在人民大会堂云南馆中,作为云南风物的特征,让各族人民和中外人士共同欣赏的。此后,徐嘉瑞老前辈及其他同志都作了注释、翻译、研究。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3)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4)翥:飞举。(5)灵仪: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7)缟素: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9)风鬟雾鬓: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13)芙蓉:莲花。(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14)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15)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16)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17)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18)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19)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鉴赏】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全联180字,如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骏,西边的碧鸡山如翱翔的凤凰,北边的蛇山如蠕动的长蛇,南边的鹤山如展翼的白鹤。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点缀着如少女鬟髻鬓发般摇曳多姿的杨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手挥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肃经四川,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这一系列宏伟壮观的景象,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萧萧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 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正因如此,该联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篡改更换,但始终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重了其在对联史上的位置(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请参看故事间“阮元改联留笑柄”一文)。陈毅在看完了这副长联之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郭沫若也曾赞道:“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据杨尚昆回忆,“国内有些著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个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
古今经典绝妙对联大全 一、清同治中,有布政使王文勤,遇事多无定见。由湖南巡抚吴元炳,为政专好闲谈。属吏苦之,为撰一联云: 王不出头谁做主? 吴虽有口只谈天。 上联讽刺王(“主”字不出头),下联讽刺吴(“口”下一“天”为“吴”),令人哑然失笑。 二、旧时一穷书生好打抱不平,为此得罪富绅,被压公堂。县官知其为人,想找个理由将其释放,便言“吾出一联,能对则免罪”,出句云: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得出? 言下之意,你在我管辖之下,不是随便可以出去的。书生见壁洞透进阳光,对道: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结果不言而喻。 三、吴淞间有一官宦,闺门不正,乡人戏谑之,作一联贴于其门曰: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意在亡(无)八(即王八),下联意在缺德。 四、明永乐年间福建乡试,生员到掌灯时分方才完卷。而考官又出如下一联要考生对: 一只烛尽,烧残单子之心。 此联极言答卷之艰苦,对考生亦极具挑衅性。莆田生员林环毫不示弱,对道: 三幅文成,惊破试官之胆。 此人三年后中了状元。 五、苏东坡自南海贬谪归来,有问其艰苦者,答曰:“此乃骨相所招。”原来苏少时一相者送了他一个对句: 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 相者让他将此十字熟记于心,并直言“异日文章虽当知名,然有迁徙不测之祸”。此联确也深刻地概括了苏的一生,“配军头”言“半个”,是因苏到南海不过是降职使用而已,与一般邢徒仍有分别。 六、光绪年间,梁鼎芬滥收捐税,民怨大起,相率罢市。或撰一联云: 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 横批“黄粱一梦”。一目不明,指去掉“鼎”中一“目”,开口即把其下部分分开成两片,即“爿”和“片”。“廿”下边割断为“艹”,乃“芬”之上部,其下为“八”与“刀”。“粱”谐“梁”,不仅点出此人姓名,还喻其所作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七、相传某知府欲革两役史之职,遂出一联令二吏对: 一史不通难做吏, 一吏对道: 二人相聚总由天。 上联以“一史不通”作为革职理由,下联则说我们能聚在知府身边总是缘分,望知府留情。联用析字法,“一”与“史”合为“吏”,“二”与“人”合为“天”。 八、清时布衣年近八旬,语犹风生泉涌,所居临太湖,按理当悠闲自得,无牵无挂,可他却自题门联曰: 一生哪有真闲日? 百岁犹多未了缘。 此联所言皆大实话,即便隐者,又何能真正脱离世事耶! 九、四川青城山天师洞道观有联云: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均出自《老子》。 十、《素月楼联语》有如下一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烧柴成炭,体尽黑时骨架尚在,若在烧至全身透红,便即可化为灰烬。世间名利之徒,如若发达至红极一时,距成灰便也不远了,此联可谓寓意深刻。 十一、民国初期有一政要妻子病故后,又聚妻妹为妻,好事者赠一联云: 一顾倾城,再顾倾城; 大乔同穴,小乔同衾。 《汉书.李夫人传》言,李延年为将其妹推荐给汉武帝,曾在侍奉汉武帝时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一顾、再顾在此引申为一娶再娶。大乔为三国东吴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 十二、1927年北伐期间,在郑州的武汉国民政府要员邀请冯玉祥议事,下午二时冯准时到,可会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唯见桌上摆满了点心水果香烟之类,直到下午4时才见汪精卫等人到来。冯很不高兴,即席题了一下对联: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十三、吕蒙正早年生活贫寒,有年除夕,见家徒四壁,遂题: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上联缺“一”(谐“衣”),下联少“十”(食),横批有“南北”无“东西”,联意为“缺衣少食没东西” 十四、乾隆五十大寿,纪晓岚写联一幅: 二万里山河,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乾隆听后,大为赞赏。 十五、明代一皇帝出一联: 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 一朝臣对曰: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主。 十口心合为“思”字,言寸身为繁体“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