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专题网站 > 学科专题网站 > 一中楹联社 > 楹联知识 >> 正文 |
楹联的基本常识
|
更新时间:2011/10/26 作者:松江一中 楹联社 阅读:11748次 |
|
(一)、楹联的术语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原指悬挂在楹柱上的楹联,后来发展为对所有的对联的一种雅致的称呼。楹联的构成及其常用术语有: 上联:指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也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上句等。 出句:也叫出对,指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下联: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也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下句等。 对对:一是指后对的半副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二是指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 全联:即完整的一幅对联,也称为上下联。 半联:即半副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对句。 单联:一是指半联(即上联,或下联);二是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 套联:由两副以上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楹联。常江《中国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如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 支:一源分流曰支。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 比:本指并列部分,在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 副:即一对、一套之意。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楹联”。 言:指每一句的字数,一个字为一言。楹联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扁:通“匾”,同“额”,常连用称匾额。 颜:即题匾额处,门楣。 额:指悬于门屏之上的牌匾。 幛: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有喜幛、寿幛(祭幛、祭轴)等。以整幅的丝绵织品为之,上题缀文字,一般不要求与联相配。 横披:指长条形的横幅书画,其轴在左右两端,相当于横额,常与春联配合使用,多为纸制,亦称横幅、横疋、横头。 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等。 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等。 句脚:又称“联脚”,多分句组成的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成为“联脚”。上下联各有一句的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二)、楹联的常见形式 1、就对仗的手法来看,楹联的对仗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工对:也称严式对。即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要求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中“蓝”对“沧”均为颜色词,“田”对“海”均为地理名词,“日”对“月”均为天文名词,“暖”对“明”均为形容词,“玉”对“珠”均为珠宝名称,“生”对“有”均为动词,“烟”对“泪”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 宽对:相对于工对而言,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即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就可以了。但宽对夜不是无线地宽,至少要上下联句子相同,字数相同。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韵感强。 单句对: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2、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也有几类: 正对:也叫同类对、并列式。即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串对:也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 (三)、楹联的格式 楹联的格式与律诗的格式相似,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要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 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 三言联:上联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 上联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 四言联:上联平起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起式: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五言联:上联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六言联:上联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 上联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上联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掌握好楹联的平仄和它的分布规律非常重要。仄声字具有短促有力的特点,平声字具有舒缓悠长的特点,故平仄的交替安排,往往可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产生轻重、抑扬、回旋的音乐美。如:海阔凭鱼跃(仄仄平平仄),天高任鸟飞(平平仄仄平);又如:柳绿千山秀(平平仄仄平平仄),风和万水欢(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