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离城市很近很近。这里离尘世很远很远。这是在松江农展馆主页上的一句话。充满着诗情与画意。“版图实践”活动,是我们学校的特色项目之一。这次,我们小组将去到松江农业科普展示馆,在历史的回音中探访“上海之根”。让同学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让我们这些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体验一下乡村清新的生活。
七.行程安排:9.3日下午1点在校门口集合乘坐松五线。由于车辆间隔较久要求各组员必须准时到达校门口,以免互相等待误了班车。到达松五线后联系农展馆章主任,由她带领我们来到位于格林葡萄园前方的农展馆。
感受松江
——参观上海松江农业科普馆后的社会实践研究报告
课题组长:高二10班 夏晓妍
课题组员:高二10班 王臣 徐彭薏 张佩娴 彭子安 王宇豪 沈志磊 顾蓉蓉 沈雯怡 钱欣霞 魏启达 王锦赟 卫之欣
2011年9月3日,伴着和风吹拂,我们高二10班的同学来到了位于五厍的上海松江农业科普馆进行参观和学习。虽然同学的家都离这里十分的远,但是大家为了课题研究都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乘坐公交车来到这个课外的课堂。大家都怀着热切的心情,自助积极地展开了探究活动。
作为2005年松江区政府实事项目之一,区农业科普展示馆以动态性、参与性为特色,以江南农业为展示对象,凸显四大亮点:记录传统文明、科技反映未来、影像介绍历史、动态表现手法。以一流的精品展览、一流的动态演示和一流的环境设施,展示浦南地区以及松江农业发展变革。
上海市松江区农业科普展示馆设6个常设展厅,1个临时展厅,1个多功能报告厅。一进门,呈现在我们眼前是序馆。它布置自然,以上海之根为线索,展示上海陆地的形成与变迁,介绍上海地区农业环境、农业形态和农业特色等知识。
以下是6个常设展厅的主要展示内容:
农耕文化馆:以养殖业为主线,介绍上海农业发展历史和现代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棉纺文化馆:以棉花种植历史和棉花生产为主线,展现上海地区棉花品种、栽培过程、病虫害防治和棉纺技术的发展、松江布的生产、农村服饰的变化等内容。
稻作文化馆:以水稻育种、栽培等技术,重点介绍农民科学家陈永康水稻育种和栽培的技术,展示松江地区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
种子文化馆:介绍种子生命形成的过程,展示现代育种技术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具文化馆: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工具、用具的实物展出,演绎上海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多功能报告厅:以播放农业科普电影,举办农业科普报告会为主要功能,增强参观者的农业科普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科普素养。
在4.5亿年前,地球是一个没有生命体存在的岩石球体。不管是盘古开天辟地还是女娲补天造人,地球诞生了。然后,就有了最原始的动物,植物,以及人类。
有了人类,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变成了他们的盘中餐。直至文明的发祥,便有了人类永远离不开的一个话题:农业。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发展与农业更是密不可分。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发明,总算是解决了这个困扰东方巨龙千年的问题。可还有另一位“人民英雄”却常常被我们遗忘,他就是上海本土的水稻专家——陈永康。
他13岁即下田干活,40年代摸索出“一穗传”水稻选种方法,创亩产500公斤纪录。1951年,首创全国单季晚稻亩产达716.5公斤,被评为华东和全国水稻丰产模范,并推广他的水稻丰产经验。1952年3月,获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农业爱国丰产模范”的奖状;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和上海科技制片厂还实地拍摄他的丰产经验。
想想我们每天香喷喷的白米饭,难道你不应该感谢这个两鬓斑白的老头么?
在馆里,最值得驻足关注的无疑就是松江特长——四鳃鲈鱼。可能同辈的我们根本没有听过这所谓的四鳃鲈鱼。“四鳃鲈鱼独出松江—府,八足螃蟹横行天下九州”。早在三国时期,一方霸主曹操就为路途遥远吃不到此等美味而感叹,可见其味美肉鲜。
可现如今,随着松江水质的严重污染,四鳃鲈鱼几乎已经绝迹。在大家感叹美味不再的同时,何不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呢?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改变,四鳃鲈鱼的悲剧一定会再次上演!
吃穿住行,我们松江可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黄道婆又是松江历史上的一块瑰宝。身为布业鼻祖,她开创了松江的布业历史,其面对困难,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更是我们所有松江人的楷模和骄傲。
此次上海松江农业科普馆的行程虽然短暂,但是却让我们受益匪浅。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松江,更好地了解松江的历史。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是松江人!

松江农业科普馆感想(2)
钱欣霞 顾蓉蓉
在晴朗的下午,我们踏上了去五厍农业科普馆的路上,经过了1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总算来到了这里。
馆内介绍上海地区农业环境、农业形态和农业特色等知识,科普展馆总面积3000平方米,内设有六个馆,分别是序馆、综合馆、农具馆、棉纺馆、种子馆和水稻馆。主要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技术等展示松江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和蓬勃发展中的松江现代农业,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松江农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首先在一楼景我们看到了在当时“天下第一美味”四鳃鲈鱼的真面目, 南宋诗人范成大诗曰:“细捣橙荠有脍鱼,西风吹上四鳃鲈;当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对松江鲈鱼作了尽情的赞美。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松江鲈鱼之后,封其为“江南第一名鱼”,从此松江府年年向朝廷进贡。 还有生态模拟系统鱼缸,让我们了解原来它们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还有农具馆,以前的人类是用这些来耕地的,很新奇,有些我都没有看过叫不出名字的,真叫我增长了知识,知道了课堂上学习不到的东西,通过这次机会我看到了,学到了不少……
然后我们就走上了二楼,一上楼梯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蓝色空间,同学指了指我们头上空,一大片一大片的棉花坠在空中,犹如朵朵祥云,让我们都为之迷失了片刻,原来我们现在站的这片空间是棉纺馆,我们看到了一些有关棉花的知识,棉花的生长,有的同学还没有看过棉花,原来就是这样子的啊!还有布,织布机,纺织工人(假的服装模特)这3个物体形成一幅美丽的景色,似乎可以看到多年前的她们就是这样织布,辛勤地在织布机前劳动,很动人……棉花,是
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子
纤维,
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
蒴果,称为棉铃。锦铃内有
棉籽,棉籽上的
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
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
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
通海舶,关陕通
西域故也。”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
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
走过了棉纺馆,我们来到了水稻馆,水稻。
颖果。原产于
中国。是世界主要
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水稻播种面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栽培历史已有14000~18000年。相传神农氏
教会农民种稻的技术中国自古就是
农业国家,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时代约在商朝,当时稻这个字,只有类似“臼”字的字形,后来周朝种稻较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当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风打稻,用手舂米。我们边看边感叹,我们的祖先充满了智慧。
走过了一个个馆,我们的惊叹随之加深,感叹于松江农业的发达,感叹于我们国家人民的智慧,更感叹于中华农业几千年的文明!
参观时间很快就到了,短短时间,我们受益颇多,这次的活动真的很有益,在今后的时间里,在未来,我们一定会不懈追求更好的技术,不仅在松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造福人类!

农展馆之行之感想
卫之欣、沈雯怡
9月3日那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五厍的上海农业科普馆,进行了一次农业科普之旅。无论是炽烈的骄阳还是遥远的路程都难以阻挡我们的热情。
在一楼的序馆中,汇聚了松江6000多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展现了松江得天独厚的农业环境,还有许许多多科普知识。农业科普展示馆以动态性、参与性为特色,以江南农业为展示对象,凸显四大亮点:记录传统文明、科技反映未来、影像介绍历史、动态表现手法。以一流的精品展览、一流的动态演示和一流的环境设施,展示浦南地区以及松江农业发展变革。而这些让每一个松江人为之骄傲。
综合馆中,我们看到了闻名遐迩的四鳃鲈鱼,正是因为当时松江江水的朝夕有序,咸淡相拥;水域开阔,饵料丰足,适合四鳃鲈鱼一一这种特殊鱼类的产卵、生长条件,因而得到了世人的青睐和认可。清朝一位权贵作的“四鳃鲈鱼独出松江—府,八足螃蟹横行天下九州”的名联,更是一直流传至今。还有都市农业馆,各种我见过的、没见过的花卉都让我眼前一亮。农具馆中用劳动创造出的劳动工具,让我了解这些劳动工具体现出的古人们的智慧,而这智慧更是使得人民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
接着,我们登上了二楼的展厅,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棉纺馆。松江的棉纺业自古以来就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誉,这凝集了黄道婆大量心血。她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使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更创造了新式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松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黄道婆为棉纺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种子馆中,我看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培育了各类优良的种子,这些种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明白了现代科技能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水稻馆中我了解了水稻技术的一步步提升,水稻专家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不断实践中,将我国稻作生产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这短短一个小时的参观中我了解了许多:了解了农耕文化的变迁;了解了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农业与我们的密切关系,但我更看到了松江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现代农业的生产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所以,为了我们更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更加努力勤勉,是松江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