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夏林
——游松江区青少年文明园
高二(7)班徐嘉园小组
活动方案:
为了更了解我们的本土——松江的文化,依照学校的要求,我们组织了青少年绿色文明园(夏林)社会实践活动。
夏林是为了纪念明末抗清的领导人物、民族英雄夏氏父子,他们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961年,上海市文管会为夏墓立碑,陈毅市长为墓碑题字。夏林占地30多亩,其中墓园占地近3亩,由牌坊、碑亭、墓基等组成。园内种植了龙柏、香樟、黄杨等10多种植物。其又处远郊小乡村,空气清新,宁静怡人。
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崇祯初年,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成“几社”。崇祯十年(1637)进士,任福建长乐县知县,能体恤民情,革除弊俗。7年后,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次年,清兵进攻江南,他与陈子龙等起兵抗清,兵败,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节,时年50岁,死后谥“忠节”。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幸存录》等。夏允彝文学造诣和民族气节,和陈子龙齐名,世称“陈、夏”。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一) 参与对象:
松江一中高二(七)班学生
(二) 活动时间:
9月3日上午08:00始
(三) 活动地点:
青少年绿色文明园(夏林)
(四) 前期准备:
1. 上网查找关于夏林的资料,向学校索要夏林手册 。
2. 通过上网、询问等方式自主弄清夏林的地图、交通路线 。
3. 安排详细集合时间等、组员分工 。
4. 向夏林荡湾村居委会打电话预约询问 。
(五) 行程安排:
1. 8:30 在松江大学城客运中心集合 。
2. 前往小昆山 。
3. 寻找夏林和荡湾村居委会 。
4. 参观夏林、打扫夏林、祭拜夏墓 。
5. 拍照留念 。
6. 向荡湾村居委会汇报 。
7. 返程 。
(六) 活动后期:
1. 各自写文章,感悟今天的收获。
2. 向学校进行总结汇报。
3. 上传照片,向同学们宣传夏氏父子的精神。
经过一天的奔波寻找,组员们早已累得寸步难移,可是我们都觉得很值得。当我们看到夏墓时,仿佛夏氏父子的英魂就站立在我们身边,依旧那么无畏魁伟,使得我们精神抖擞。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自由、平等,相信夏氏父子在这番宁静的乡间也可以安息了。
另外使我们感到欣慰与感动的是,荡湾村居委会安排了一位爷爷专门照看夏墓。爷爷不管春夏秋冬都会守着夏墓,保持着夏墓的干净整洁、不是古风,他还会自发地为夏氏父子买些水果做些小菜来祭拜。虽然夏墓处于小乡间,可是他们永远不会被遗忘,他们的精神将会流传百世、为后世所传诵 。

夏林游记
9月3日,我们一行人顶着烈日踏上了寻访青少年绿色文明园(夏林)的路上。一到公墓门口,就渐渐闻到了农家味道,鸡鸭鹅在竹林中嬉戏,我们隔着小河为它们拍下了靓照。来到门口,幸运地遇到看管公墓的老爷爷,他为我们打开了大门……
那里,是一个需要我们用谦卑的心拜访的地方,在那里,是以夏允彝、夏完淳墓为基础,并通过全区各单位的认种形成了纪念林。夏允彝,幼好学,善文辞。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暂,“真官"只作过福建长乐县令,时间约五年左右。在官期间,他治绩优秀,成为当年由吏部点名表扬的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优秀”知县之一,并受崇祯皇帝亲自接见。可是,最终为了自己的一个爱国之心,他以跳水自杀而殉国。
而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就在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他们虽然已经早已化为尘土,可是他们的精神也深深刻在了我们的心中。
一走进夏林,一股凉风袭面而来,是他们在诉说他们心中的伤痛,他们到死也没有完成他们的吗事业,他们的抱负最后也化为乌有,所以,他们在愤慨。而他们的爱国之心似乎化为种子,在这片30多亩的土地上生机勃勃,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绿色之地,它们激励着我们要奋发向上,要像他们一样对我们热爱的祖国拥有着热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在这番如此清静的土地上,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可以安息于此,相信他们父子可以与那里的花草树木为伴,一起畅谈他们的爱国宣言,畅谈中国的历代盛衰历史,相信他们的畅言肯定会吸引蝴蝶蜻蜓的扇扇而来,也让我们驻步停留倾听他们的心。
看着老爷爷在墓前为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清扫枯叶,心中不禁感觉到一丝孤寂,一种矛盾的感觉油然而生,他们父子静静地躺在那里,我们是不是不该打破这里的宁静,可是如果我们和老爷爷的到来,他们又会不会感到孤寂呢?可是,如果我们的心能拥有他们对祖国的热诚,相信无论我们在哪里,他们的心是永远不会孤单的,他们的墓园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变得喧嚣,因为我们是在心与心的沟通。
最后,我们用深深地向夏允彝、夏完淳他们父子鞠上三躬结束了我们的拜访,此次的实践,让我们心随着安静的环境变得如此宁静……

走进夏林
我们几个人顶着烈日凭着东找西问终于到了传说中的夏林—我们的社会实践的目的地。
“夏林”(青少年绿色文明园)建成于2000年初,以夏允彝、夏完淳墓为基础,并通过全区各单位的认种形成了纪念林。夏氏父子是明末抗清领导人物、民族英雄,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961年,上海市文管会为夏墓立碑,陈毅市长为墓碑题字。
占地30多亩的夏林,其中墓园占地近3亩,由牌坊、碑亭、墓基等组成。园内种植了龙柏、香樟、黄杨等10多种植物。“夏林”全年免费对外开放。
眼见为实,夏林这个地方虽荒芜,但那些绿色植被还是很值得欣赏的,就当是来看风景的,我是这样安慰自己的。又是经过一番询问,我们找到了夏氏父子的公墓。
抱着静肃的心情我们走进了公墓,对夏氏父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崇祯初年,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成“几社”。崇祯十年(1637)进士,任福建长乐县知县,能体恤民情,革除弊俗。7年后,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次年,清兵进攻江南,他与陈子龙等起兵抗清,兵败,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节,时年50岁,死后谥“忠节”。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用这句话来形容真是在恰当不过。这样一位为百姓着想、为国家捐躯的烈士就在我站的脚下,然我不禁对他感到深 深的敬意。试想如果不是有烈士们昨日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怎会有我们幸福 的今天。所以对于这些烈士,我们来此祭拜,更是理所应当。这里的环境十分清 幽,安谧。我们也是悄悄地讨论着,生怕打扰这份宁静。在从碑文上了解了烈 士的事迹之后,我们还在他们的墓前深沉的鞠了躬,以示我们的崇敬。
真想把脚步定格在这片幽静的园林中,多感受、体会先人的气息。
驻足于这片林墓,好似时光倒流,回到了夏氏父子生活的崇祯年间,亲眼目睹他们的英雄生平。但我们终究还是要离开,本来烦躁的心情,不知不觉中变 得那么平静,好像拥有了抵抗炎热、焦虑的能力。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次夏林游,真的带给我印象很深也有许多的收获和感悟。虽天公不作美,如同炎炎夏日一般让我们个个都在找了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后纷纷汗流浃背了,几经辗转终于到了这个闻名已久的夏林墓地。进入夏林后,这一番清幽闲适,着实不能用言语能诉说的尽的,好一番“曲尽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啊!虽然找到这个地方的路途不顺畅,但这一切都值得了。身居此处方知去除一切浮华静心凝神的感觉啊。
这次实践活动真是收获颇丰,夏林,这个不一样的地方,带个我们不同的享受。

成员:高二(7)班李洁怡 方妤 祁谨 吴孙蕾 张玲玉 赵楠
|